您现在的位置是:丽姿网 > 美文故事 > 美文故事

感动落泪的真实故事有哪些

有书共读2022-11-09美食美味人已围观

一年前,6位普通人感人的故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有书共读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感动落泪的真实故事有哪些1

2021年年末,《人民日报》发布一则#致敬2021的每个普通人#专题片。


视频中有这样一句话贯穿始末:


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一座高山,普通人也可以铸就伟大。



今天,有书君也想好好回忆几个普通人。


他们本和你我一样,平凡无奇。


但他们又足够幸运。


这些人的故事,都曾持续上过热搜,让屏幕前的你流下热泪。


这一年,马上就要过去。


总觉得有些人,不该被忘记。


他们像极了一颗颗火炭上的糖,在生活的炙烤中“滋滋”作响。


相信你也跟我一样好奇他们的现状。


当流量倾泻殆尽,浮出水面的,究竟是煎熬中的苦,还是融化后的甜……


“他们是为我而死”


2021年2月19日,一则中印边境“加勒万河谷冲突”的视频刷爆了网络。


话题#他们是为我而死#持续占据微博热搜榜一。


视频里,外军手持木棒、钢管、头戴钢盔,密密压压挤满了整个河滩。


戍边团长祁发宝手无寸铁,张开双臂,毫不退让。


双方严正交涉时,一块石头突然砸中他的左前额,顿时血流如柱。



因为伤势过于严重,医院多次下达病危通知。


再醒来时,已是9天后,祁发宝发现自己躺在西南医院的病床上。


后来,得知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四名战友全部牺牲,他心口宛如刀割,用拳头捶打自己的胸膛,止不住地流泪:“他们是为我而死的……”


如今,他额头的凹陷处仍十分明显。


头部十几厘米的疤痕,是那场冲突的印记,也是他保家卫国的荣光见证。



在人民军队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览上,他张开双臂的照片,成为展览馆的一角。


留言册上,他亲笔写下:“大好河山,寸土不让。”



有人说:

“军人也有风花雪月,但那风,是铁马秋风;那花,是战地黄花;那雪,是楼船夜雪;那月,是边关冷月。”


军人,是让国人能依靠的一座山。


面向我们的那一面,是春和景明,面向敌人的那一面,是刀山剑树。


“拉面3元一碗,不涨价”


因为15年来一直坚持卖3块钱一碗的拉面,来自山东临沂的农民程运付意外爆红网络。


人们亲切地称他为“拉面哥”。


不到一个月,他成了流量的中心。


有人驱车几百公里,排队数个小时,只为了吃他的一碗面。


有人身着奇装异服,架起手机日夜直播,只为了蹭一点流量。


小小的山村人声鼎沸,成了一处锣鼓喧嚣的大集市。


但命运的无常对于普通人是残酷的,而热度本就是一道抛物线。


如今,这里的行人已寥寥无几,“拉面哥家” 的红色招牌也不再鲜艳明亮。


12月,拉面哥的兄长因车祸意外去世。


兄长留下了3个孩子,一大家子的重担几乎落在拉面哥的身上。



有人说:“善良敦厚是这个世上最需要的品质。”


无论是流量巅峰时的璀璨,还是归于平淡的艰辛,它都能让人看清远方的路,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面对现状,拉面哥的一句话让人动容:

“我得好好的,得使劲干,把这个大家庭撑起来。”


他想把三个孩子抚养成人,了却兄长的遗憾。


虽然他的压力不小,但值得庆幸的是,撕下流量的伪善,剩下的,更多是热心人的善意。


仍坚持留下来的一些主播,会帮忙干农活,也会给他们修车。


他的房子重新吊了顶,换了地板,还粉刷了墙面,换了新的家具。


拉面哥装修后的房子(图源:海报新闻,下同)


日子虽然归于平淡,但生活的希望,却从未消失。


如果你能有幸去他那里做客,就会发现:


拉面仍然是3元一碗,没涨价。



“你寻他时缘起,你不寻他时缘灭”


拉面哥的流量,郭刚堂去年也有蹭过。


别人是为了寻找商机,而他,是为了寻找儿子。


1997年,他两岁大的儿子被人贩子拐走。


接下来的24年,他骑行50多万公里,跑废了10辆摩托车,走遍全国31个省。


刘德华在电影《失孤》中扮演“万里寻子”的主人公,正是以他为原型。


去年7月11日,在多方努力下,郭大哥终于如愿找到儿子。


认亲现场,一家人相拥而泣。


但看似苦尽甘来的结局,却隐藏着时间无法抹平的不公。


他寻回了人,却没能寻回儿子的心。


养育20多年,儿子郭振早已和养父母培养出感情,他决定留在养父母身边。


郭大哥心中的痛苦无以言表,但他还是宽容了养父母,也尊重儿子的选择。


他不想过分打扰。


偶尔,他会驱车赶往河南看望儿子。


但一有空,他还会赶去自己的“寻人工作室”。


他的手机里存满了寻子的父母,他始终是这些人的主心骨。



有人曾经劝他:“你已经对得起这个社会了,该撤就撤吧。”


但他仍想尽自己所能,能帮一个是一个。


电影《失孤》中有这样一个场景:


主人公寻子迟迟未果,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要坚持下去。


一位高僧告诉他:“你寻他时缘起,你不寻他时缘灭。”



郭大哥其实并不期待,自己真的能帮忙找到孩子。


但他想让这些父母知道:


坚持下去,比什么都重要。


“妞妞,爸爸还想接你回家”


郭刚堂找到了儿子,但郑州的“雨衣爸爸”却永远失去了女儿。


7.20郑州特大暴雨过后,地铁5号线沙口路一张照片引发了众多网友关注。



照片中的男子,是5号线14名遇难者之一张某月的父亲。


他落寞的身影,像城市一角的雕塑,戳中了无数人的心。


从那以后,张父便再也没坐过地铁。


即使到了地铁站附近办事,他也会选择绕路走。


失去女儿的几个月里,失眠已然成为常态。


他需要听心理医生发来的训练音乐,才能让自己放松下来。


他始终不相信女儿已经撒手离去。


因为当时未能开车去接女儿,他也一直活在自责里。


日子一点点过去,他逐渐接受了这样的事实,并亲自为女儿设计墓碑上的图案。


(张父亲自设计的墓碑图案,图源:红星新闻,下同)


不会电脑设计,他就从头开始学习。


趴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一天。


偶尔累了,他就在网上查找关于死亡的资料。


因为他想知道,女儿离世前究竟难不难受。


去年十一月份,遇上单位改制,张父提前退休。


每个月,他与妻子都会去墓园看望女儿,一起聊聊家常。



希望他真的能走出来。


虽然时间不一定能冲淡痛苦,但天上的妞妞,也不会希望爸爸一直这样自责下去吧。


也希望网上的一些人,不要再打着所谓“爱国”的旗号,将他们划为“境外势力”。


站在痛苦之外刁难受苦之人,从来都不是一件光荣的事。


一个普通的父亲,太过思念女儿,没有故意扰乱公共秩序,又有什么错呢?


白发人送黑发人,这世上,最痛的不过如此。


这个英雄,有点不一样……


跟雨衣爸爸一样,南京胖哥也曾深陷网络暴力的泥潭。


跟大家印象中的英雄不同,南京胖哥膀大腰圆,一副“社会大哥”的装扮,让陌生人不敢靠近。


半年前的南京新街口暴力事件,许多人至今想起,还心有余悸。


41岁的吉某驾驶一辆白色轿车碾压前妻,犯案后又驾车横冲直撞,场面一度失控。


南京胖哥邱绍春瞅准凶徒下车的功夫,一个箭步冲上前与之搏斗。


但凶徒的屠刀冰冷无情,虽然胖哥万幸保住了性命,但肠子和胃都留下了不小的创伤。


至今,他仍在使用造瘘袋代替原来的器官。


每次走上一公里,就直喘粗气,平时连换一桶水的力气都没有。


因为身体原因,他断了收入,每月领1000块低保维持生活。


但生活再艰难,他都没有抛弃心智的纯正。


来自四面八方筹来的善款,他没有收取。


面对过去的“黑料”,他没有逃避。


一个普通的英雄,不可能完美无瑕,也没必要按照大众想要的剧本去包装人设。


祝愿胖哥今年的手术成功,一切顺利,也祝愿胖哥和女友终成眷属,享受幸福。


毕竟善良的人,都值得一个美好的未来,不是吗?


一人拯救一座城!


有人以身堵刀,拯救了周围的陌生人,有人靠一己之力,拯救了一座城。


去年10月18日,宁夏司机董师傅了解到最新疫情后,提议要带同车人进行核酸检测。


在他的劝说下,一行人改变了原来的计划,驱车前往采样点。


当晚,部分人员检测结果为阳性!


截图源自南方周末全媒体实验室 图 | 汪亚纯、王瑾瑜


有网友对他的行为大加赞赏:董师傅阻断了一条传播链,拯救了一座城!


因为他的坚持,国家节省了一大批人力物力。


我们许多人的计划没有被打乱,正常的出行也没有受到阻碍。


更重要的一点,在于许多人免于病毒的侵扰。


值得道贺的是,去年12月7日,董师傅的专车“宁AE6865客车”终于再次“开张”。


有了工作,便有了收入;有了收入,便有了支撑家庭的来源。


董师傅驾驶的旅游客车(右)


希望他生意兴隆,每次都能“满载而去,平安而归”。


长途跋涉,也希望他多多注意身体。


即使为工作操劳,也别忘了欣赏沿途的风光。


我们所有人,都应该跟这位普通的司机说声谢谢。



《南方周末》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

“小人物从来不是大时代的被动接受者,每一个小人物的参与和行动,汇成大时代的洪流。”


每一个普通人的力量都不可小觑。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水晶宫和英雄剑,大多是满地狼藉。


多少年过去,挣扎的生活只见江湖夜雨,不见桃李春风。


普通的小人物,正如你我,披荆斩棘,终其所求,只为一句“平安”。


生活难吗?


难。


人生中的每一次意外,都足以让自己的世界天塌地陷。


但值得庆幸的是,那些心酸的故事,看似绝望,却仍有温暖和爱流淌。


并不是抛头露面,站在聚光灯下的人才算伟大。


那一个个为生活奔波,支撑起一个家的普通人,同样值得尊敬。

感动落泪的真实故事有哪些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图为电影《秀美人生》剧照。

图为电影《天上的菊美》剧照。

图为电影《十八洞村》剧照。

核心阅读

黄文秀、樊锦诗、菊美多吉,他们的勇气来自见证党和国家越来越好的情感,来自改变生活的期待,来自这个时代给予的奋斗信念和一往无前的坚持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

7月1日,在电视机前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不禁回想过去几年,镜头里的为实现全面小康而奋斗奉献的故事、那些平凡而伟大的人生、崇高而美丽的心灵。我被这些真实的奋斗故事感动着,也通过讲述他们用初心使命写就的“秀美人生”,努力将这份感动传递给观众。

在脱贫攻坚现场感受奋斗追求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战中,共产党员矢志践行初心使命,他们下沉到偏远乡村帮助依然贫困的人们,牵着他们的手,一起走向小康社会。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能用作品讲述这段意义非凡的历史,是我的职责和光荣。

2016年,盛夏和晒秋的季节,我来到湘西花垣县深入生活。接触的第一户正在脱贫的人家,就是电影《十八洞村》中杨英俊的原型。生活中的杨大哥是一位普通农民,也是一名共产党员。他每天种地放牛,勤勤恳恳在自家的三亩七分田土上做功夫,朴实、清贫、沉默。不仅是杨大哥,在跑遍花垣县各个乡镇之后,我发现,每一个贫困户的老屋都有一个沉重的故事。好几次,我一边听他们讲述,一边流泪,因为所见所闻超出了我对贫困的想象,那是任凭多高超的编剧坐在电脑前都无法构思出来的故事。

贫困的故事让人心酸,可在花垣县走村串寨时,我看到了“最美的风景”。盛夏时节在阳光下静静生长的稻谷,晒秋时节各家各户门前晒的红辣椒和黄色的苞谷,还有穿梭忙碌的扶贫工作队队员的身影,灿烂的色彩明亮了寂静的村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为什么很多贫困户从未走出山寨,原来他们最无法割舍的是土地!他们没有让土地荒芜,年复一年耕耘播种、期待收获。这种人与土地的关系,这种自尊自足、自立自强,让我看到生命的自觉,看到改变的信心、信念和行动。电影《十八洞村》致敬的就是热爱土地并矢志改变命运的人们。

如果说《十八洞村》讲的是被帮扶者的故事,《秀美人生》则是讲帮扶者的故事。我的微信朋友圈里有不少年轻的扶贫干部,我很关注他们的动态,黄文秀的事迹最早是从朋友圈里看到的。2019年盛夏,我第一次去广西百色乐业县百坭村采访。在黄文秀牺牲的地方,我看到被洪水冲刷的河床乱石嶙峋。无法想象,那个雨夜,年轻的黄文秀是带着怎样坚定的信念出发的。

黄文秀短暂的人生中有很多次出发。从乡村出发去山西、北京读书,改变了她的人生。她的出发是往返的,因为她的情感一直贴着养育她的土地和人民,不离不弃。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黄文秀主动回到百色革命老区工作,又主动请缨到百坭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山路弯弯,她的步履不停。为提高工作效率,黄文秀将在乡镇挂职时贷款买的私家车开到村里当工作车用。驻村满一年,汽车行驶里程约2.5万公里。她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我心中的长征。”

黄文秀以自己的作为,为青春写下与众不同的答案。因为她是共产党员,她的人生格局更大、维度更高,她要改变的不仅是自己,还有整个百坭村。那一刻,我似乎理解了,扶贫之于黄文秀是一条可以实现人生理想的路径。所以,这个年轻柔弱的姑娘才义无反顾,即使是大雨滂沱的夜晚,还是驾车向着百坭村出发,因为她心系暴雨中的贫困户。

“你问我为什么回到乡村来?有些事情总得有人去做,有些青春总得在遥远的乡村秀一秀。年轻人的态度,就是乡村的未来。”这句对白,我写进电影《秀美人生》中。黄文秀用美好的青春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在宏阔时空中体悟坚守坚持

完成电影《秀美人生》之后,我来到敦煌,想用电影讲述另一位共产党员、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樊锦诗的故事。2019年,我第一次在敦煌见到樊锦诗,她瘦弱的样子让我很是惊讶,我忍不住伸手去搀扶她,但她总是步伐很大、气场很强。跟随樊锦诗的足迹,我们能感悟一位共产党员的坚守与奋斗。

在敦煌,传承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技术,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精神。新中国成立后,一批批知识分子怀着对民族历史文化遗存的敬意、对精神信念的坚守、对事业的执着来到敦煌,成为莫高窟的守护者。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文化的力量、信仰的力量,没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们如何在大漠中筚路蓝缕、甘之如饴。

“生在北京,长在上海,北大求学,到敦煌工作。”这是樊锦诗人生最简单的概括,但这意味着无数个日夜的艰苦付出。大学毕业时,樊锦诗本可以在大城市享受安定的生活,但她选择到艰苦的地方报效祖国。从此,她再也没有离开。樊锦诗说,为敦煌尽力了就是她人生最大的幸福。

拍摄樊锦诗的故事,我希望让更多人看到优秀共产党员如何永葆本色,将初心使命写进为党为国为人民的事业,也希望通过这部电影,对知识分子群体做一次有思想深度和情感温度的讲述。

电影《家园》则是另一种坚守。影片女主角的原型是成都蒲江县两河村的村支书,她外出打工创业致了富,老支书找到她说:“你的致富能力比我强,又是党员,回到村里去带领村民们一起致富嘛!”因为这句话,更因为共产党员的初心,她回到村里,一干就是20多年,带领全村人种丑柑脱了贫、致了富。

采访时,女支书忍不住哭了,因为几十年积累在心里的辛苦被触动了,哭过之后,她深深吸了口气,又笑了。二十年辛苦不寻常,作为村支书、作为母亲、作为妻子的甘苦,作为共产党员的追求,都浓缩在这一哭一笑之间。党员身份让她的人生与整个村庄、所有村民有了关联,她的人生故事映衬出一幅徐徐展开的时代画卷,有立志、有奋斗、有变迁,如话本、如喜剧、如田园诗。

在艰辛道路上看到牺牲奉献

我为什么对讲述优秀共产党员的故事情有独钟?最初的触动来自菊美多吉。

2013年,我编剧导演了电影《天上的菊美》。主人公菊美多吉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年轻的藏族乡干部、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我去了甘孜,寻着菊美多吉的人生足迹,到他工作过的村寨采访。每天乘车在扎坝大峡谷中穿行,鲜水河河岸崎岖的碎石公路滑坡严重,险象环生,一天跑下来,整个人灰头土脸、疲惫不堪。而菊美多吉33年的人生,一直在这条艰辛的路上行走,从一个孩子到一名共产党员,他始终满怀希望、步伐坚定,为村民奉献了自己全部的光和热,直至牺牲生命……

菊美多吉很平凡,因为他是一个普通人。他也很优秀,因为他在不为人知的岁月中诠释了党员的使命。他的故事深藏于大山、深藏于村民和他的亲人心中,我们不去寻找、不去讲述,恐怕很多人难以知晓。因为《天上的菊美》,我第一次深切感到电影创作的使命。

在这之后,我接连拍摄了《大火种》《家园》《十八洞村》《秀美人生》等一系列主旋律电影,无一例外,主人公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优秀共产党员。通过发现和再现他们从平凡到伟大的真实历程,我的创作维度发生变化,视野广阔了,内心也更有力量,我找到一种创作自觉。

讲好优秀共产党员的故事,是主旋律电影的光荣使命。拍好主旋律电影贵在一个“真”字,要让观众不仅从电影中看到真实的人物,还要看到创作者的诚意。真实真诚的电影自有千钧之力。只有获得了来自生活的最大感动和最深感悟,才能写好剧本,才能拍出最深情的电影。

“如果你提前了解,你做出的种种选择之后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有勇气前来?你的勇气来自哪里?”在《秀美人生》中,我问黄文秀问自己也问观众。

黄文秀、樊锦诗、菊美多吉,他们用自己的选择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们的勇气来自见证党和国家越来越好的情感,来自改变生活的期待,来自这个时代给予的奋斗信念和一往无前的坚持。

(作者为峨眉电影集团导演)

制图:赵偲汝

《 人民日报 》( 2021年08月26日 20 版)

感动落泪的真实故事有哪些3

极目新闻记者 陈倩

当生命走到尽头时,他们是最后的摆渡人,在清明节来临之际,极目新闻记者采访两位不同岗位的殡葬人,倾听他们在陪伴逝者最后一程中遇到的故事,收获的感动。

为女儿接通微信,送上给父亲的话

2016年来到武汉石门峰陵园,胡东就开始从事代客祭扫服务。

他还记得,第一次为家属进行祭扫服务,是一个下雨天。由于家属在网上预约时,填错了墓地地址,他们找不到准确的墓碑,电话又一直没人接,直到快下班时,才打通了家属的电话,找到了正确的地点。这位身在外地,不能回来祭扫的家属,在电话里不住地感谢着胡东和他的同事们。

胡东在代客祭扫

从2017年开始,代客祭扫的业务量开始上升,根据家属的需求不同,分为礼仪、鲜花、清扫等不同的服务。对胡东来说,现在的流程已不再陌生。保证墓址、服务日期及其他信息的准确性,是需要注意的小细节。

除了为逝者上供等传统礼仪,还有很多人希望代他们祭扫的工作人员把自己的话带给亲人。为此,代客祭扫可以提供心愿卡,帮助家属把心里话写在上面,放在墓前,或者通过代读的方式,将家属的心里话告诉逝者。而让胡东印象深刻的是2020年清明节期间,一位在深圳的家属。她的父亲葬在石门峰陵园,当时由于疫情原因,她无法到陵园来看父亲,于是在网上预订了服务。她要求胡东为她打开微信视频,让她能看到父亲的墓碑,然后通过微信视频,亲口讲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胡东说,这是一个女儿对父亲的不舍,对父亲的愧疚,讲到动情处,女儿也忍不住落泪。

胡东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胡东在代客祭扫中,很多儿女对父母送上的最常见的表达。

胡东还记得,有一位母亲,8岁的孩子去世后,曾经一个多月里,他每次路过这个孩子的墓地,都会看到这位母亲在那里陪着他。后来,因为工作原因她不能亲自来,就连续一个星期下单,委托他们去看孩子。代客祭扫的服务,近年来逐年增多,作为殡葬人,胡东和同事们见证了很多的人生悲欢,他说,也会更珍惜当下,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

陪一位母亲一夜,送她孩子最后一程

2017年,带着四个工种的四级证书和两届全国职业技能比赛院校级一等奖证书,大学毕业的唐立毛遂自荐到襄阳市殡仪馆就职。2021年,她在“湖北工匠杯”职业竞赛民政行业殡葬职业技能大赛中获遗体防腐整容师专业第一名。

唐立

唐立还记得,2017年入职后的第一个七夕节,她刚到襄阳殡仪馆实习三个多月,突然接到外勤工作,去往南漳县为爆炸身亡的逝者做全身的修复整容工作,这也是她第一次出外勤。那一夜,照着接运车开着的灯光,他们在雨夜室外的走廊,连续操作7个半小时,成功复原了一位20多岁的年轻人生前的面貌,看着年轻人的母亲从投来恳求的目光,到感谢地握着他们的手,唐立第一次感受到,“能够为他圆满送行,这才是我们辛苦的意义。”

当一个生命逝去时,最难过的往往都是他们的亲人。去年寒冬夜里,下班前检查工作环境时,唐立发现有一位女士坐在车间门口不愿离开,询问之后她了解到,这是一位坠楼过世男孩的母亲,她跟孩子生前最后一次见面,还在责备孩子,这让她非常后悔愧疚,久久不愿离去,只想要陪伴在孩子身边。

襄阳殡仪馆有规定,工作车间不允许非工作人员入内,马上大门也要落锁,看到这位母亲迟迟不愿离开,唐立将她带到温暖的办公室,“我告诉她,这里离孩子更近一些,喝点热水,我陪你守”,这位母亲靠在唐立的肩膀上泣不成声,“我抚着她的背,感受着她的痛苦,见情思亲,想起了我的母亲对我的爱”,唐立通过聊天沟通,使她平静下来,就这样,她陪着这位母亲从前半夜到后半夜,从大声哭泣到默默流泪,直到她情绪平复被她丈夫带离。

“我们注定要经历离别,总要有人站在离别的门口望着人们相继离开,总要有人帮助他们体面地离开,也总要有人帮助他们的亲属走出阴霾。”唐立说,从事殡葬行业,让她更加了解了生命的意义。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