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丽姿网 > 美文故事 > 美文故事

关于写好故事的名言有哪些

十一不辍2022-11-09美食美味人已围观

这17句话让作者醍醐灌顶!每个想写故事的人都该看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十一不辍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关于写好故事的名言有哪些1

每个作者在写作上都会遇到瓶颈期

但是不要轻易怀疑自己

累的时候就看看这些过来人的话


厄休拉·勒古恩


#作家名言


01

不开汽车的社会有不少,但不讲故事的社会还没有过。

——厄休拉·勒古恩(美国作家,作品有《黑暗的手》)


02

所有的想法都要考虑进去,不论有多古怪。

——温斯顿·丘吉尔(英国首相,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03

文学难,不是难在写,而是难在把你想的事情写出来。

——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作品有《金银岛》)


04

我写作完全是为了找到我在想什么,我在看什么,我看到了什么,而它们又意味着什么。找到我的渴望和我的恐惧。

——琼·狄迪恩(作品有《奇想之年》)


05

一个作者所具备的最令人赞叹的两项能力,一是让新奇的事物看起来熟悉,另一个是让熟悉的事物看起来新奇。

——塞缪尔·约翰逊(作品有《阿比西尼亚王子》)


06

我认为写作的全部荣耀就在于它把我们赶出自己,赶进别人的生活里。

——舍伍德·安德森(美国作家,作品有《俄亥俄,温斯堡》)


07

戏剧的本质在于一个人要对自己做的事所留下的后果负责。

——哈罗德·海斯(美国作家,《君子》杂志编辑)


08

过去永远不会死去。过去甚至从来没有过去。

——威廉·福克纳(美国作家,作品有《喧哗与骚动》)


09

因与果,手段与目的,种子与果实,皆不能分离,因为果早已酝酿在因中,目的存在于手段之前,果实则蕴含于种子之内。

——爱默生(美国思想家,诗人)


10

认知心理学家、小说家凯斯·欧特利认为小说是“一种模拟,在我们思想的软件上运行。这个模拟非常有用,因为与外界的有效沟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从多方面权衡因果事件之间的关联”。


11

凡是必定有个开始……而那个开始必定与之前发生的事情相连。

——玛丽·雪莱(英国作家,作品有《弗兰肯斯坦》)


12

在达成一个愿望的过程中,我们总是本能地拼命抵抗变化,但是如果想要达成愿望,就必须做出改变。

——《怎样讲故事》莉萨·克龙


13

“我们喜欢这样的故事,它以地震开头,逐渐达到高潮。”

——塞缪尔·戈德温(美国知名电影制作人)


14

不要把进展与行动混为一谈。

——海明威(美国作家,作品有《永别了,武器》)


15

每个转折都会激发深层的认识,帮助主人公更好地认识自己所处的局面,哪怕只是认识到原本前途无量的领导如今大势已去。

——《怎样讲故事》莉萨·克龙


16

给我一个结尾,我就能倒着写。

——阿瑟·米勒(美国作家,作品有《推销员之死》)


17

每个有勇气提笔写点东西的人,都值得我敬佩。

——E.B.怀特(美国作家,作品有《夏洛的网》)


愿你能写出一个

你所认为的、满意的结局



内容来源:《怎样讲故事》莉萨·克龙

关于写好故事的名言有哪些2

今天,我们不讲肿瘤,我想静下心来,和大家一起思考一些关于人性的东西。

提到人性,我们必须要说说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经常是一句话一针见血,点破人性,让人醍醐灌顶、让人不寒而栗。

鲁迅先生于我,就是那人生路上的一颗启明灯一样的存在。

鲁迅先生对于人性的这2句名言: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是觉得他们吵闹;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两句话日后对我的影响之大,连我本人都未曾想到。当我真正读懂了这两句话,我才真正理解了鲁迅的伟大,也更加理解了医生这个职业,应该具备怎样的使命感。

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故事不知激励了几代人。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在鲁迅13岁那年,家里遭遇变故,祖父被捕入狱,从此家道败落。而且祸不单行,鲁迅的父亲此时又得了肺病,经常吐血不止。

由于当时的医疗水平较低,始终未能确诊所患何病,加上家道败落,不能拿出更多的钱来治病,于是听信庸医,用了很多稀奇古怪的药方,最终也未能挽回父亲性命。

受此影响,鲁迅立志学医,并且漂洋过海,专门跑到日本学习医学。

可见,鲁迅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中国人,据说这也是受他父亲的影响,在此就不详细叙述。

到了第二年,鲁迅碰到了一件事情,使他彻底改变了学医的志向。

有一次上细菌学课,教师讲完后,还没到下课时间,便放了几段时事幻灯片子,播放的是不久前刚结束的日俄战争的故事:日军抓了一个中国人要枪毙,说他做了俄国间谍,刑场四周围了很多身强力壮的中国人在看热闹……

这时,有的日本学生狂呼“万岁”,有的斜着眼睛看着鲁迅,并且议论道:“看看中国人这样子,中国一定会灭亡”。面对此情此景,鲁迅浑身像火烧一样,再也坐不住了,他猛地从座位上站起来,夹起书本愤然走出了教室。

鲁迅内心被这件事深深地触动,思来想去,人民又未觉醒,才是中国落后的根源,此时医学并非紧要之事,唯有改变中国人的精神,唤醒人们内心的爱国热情,中国才能有希望。

于是没过多久,鲁迅就离开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联络好许寿裳等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筹办起文艺杂志,正式开启了他伟大的文学创作生涯。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是觉得他们吵闹。”

这句话出自鲁迅《而已集》的最后一篇《小杂感》。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其实,说这话的时候,鲁迅所痛心或也是自嘲的,正是人们之间不能相互理解,不能真正的心神相通。所以我们每个人都陷入了彼此绝对隔离的孤独当中。而这样的世界对我而言,对他人而言,又怎么能不是一种让人感觉吵闹的噪音呢?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这句话出自鲁迅的《且介亭杂文末集·这也是生活》。该文写于1936年8月23日,而鲁迅先生去世之日为同年10月,文章是写于其病逝的前一个月,而且是病中的状态。

这句话常常被人用来当做鲁迅先生在病中仍然心系社会、心系人民疾苦,表达了一种作为生命个体在苦尝病疾,感觉时日无多时对这个世界的一种留恋。

鲁迅的语言是如匕首般犀利的,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只有这样才能刺痛那些麻木冷漠之人的内心深处,从而变成一个有温度、有精神的真正的人。

人类的悲欢虽不相通,但我不觉得他们吵闹。

这是我站在一个普通医护工作者的立场,表达我内心的一个感受:身为一名肿瘤医生,需要经常面对各种各样的患者,如果没有一点耐心,没有一点共情心,不能设身处地站在患者的立场去思考和感知,怎么可能不觉得吵闹?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那些来自天南海北、身患恶疾的朋友们,他们将希望寄托与我,盼望着我能帮助他们摆脱疾病的折磨,重新健康地回到家人朋友的身边,在他们心中,我就是最后的希望,他们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紧紧地握住了我的手,也牵住了我的心,故而,必然是和我有关的啊!

所以我说:人类的悲欢虽不相通,但我不觉得他们吵闹;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关于写好故事的名言有哪些3

大部分考生在写作时往往重点关注素材能否论证观点,而忽略素材间的搭配问题。素材搭配得当,能够展现考生的整体观和大视野。

一篇文章中,所选事例尽量能做到历史与现实、材料与“我”结合:

(1)只有今人,文章缺乏历史的纵深;只有死人,文章会显得死气沉沉。

(2)思考所给材料,结合现实人生。把它们与我们自身的现实思考、个人感悟结合起来。

在平时素材积累中,历史事例、时代事例、生活事例等都是素材范围。不同时代的事例,不同方面的事例,在论证中有着不同的效果。比如:

史例——具有说服力度;

时例——具有新鲜气息;

己例——具有亲切感觉。

其中,时代人物、时事等材料是需要我们倍加重视的。

论据只有用好才能达到说服力强的目的。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今天我们学习事实论据的组合运用。从大的方面来说,可以从详例和简例两个运用方法考虑。


一、【详例】——深度(论证有力)

详例,就是典型、具体、个体的事例。利用单个事例,对其进行剪裁取舍,概括叙述。从深度方面说明问题,论证更有力。——忌:用例冗长,以叙代议

【例】

墨翟有言:“心无备虑,不能够应猝。”得意时,他没有沾沾自喜;失意时,他没有一蹶不振。(对偶、对比)他把贬谪当成笔,把苦难研成墨,把胸中郁闷之气凝成一张又一张白纸,挥洒出一首又一首豪放旷达的辞章。(比喻)贬官黄州,他却在长江边快哉亭高唱“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谪居岭南,他却在罗浮山梅花亭笑吟“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引用;描写)

苏子,你何能如此?只因你“常将有日思无日”,居高位时常思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被贬谪时常想人生何处没有好风光。(换人称;设问;因果分析)思危所以求安,虑退所以能进。正因为如此,面对生活坎坷,你才能乐观豁达;面对人生浮沉,你才会豪迈洒脱。

 【分析】

在这个例子中,有几点值得我们借鉴:

1.改句式——不用常见的陈述句式,而用对偶句、排比句等增强气势

2.加描写——充分发挥想象力,用贴切的词语着力描写人物、事件,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3.多修辞——恰到好处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语句更有表现力,使事例更加文采飞扬

4.换人称——第三人称“他”改成第二人称“你”,拉近与读者距离


议论文要克服简单列举的毛病,就要学会给材料定位。

所谓给材料定位,就是要明确每一则材料从哪一个侧面、哪一个角度来论证中心论点,让材料一以当十,各施其职,保证论证链条连续而不赘余。

运用详例,写出精彩的文章,需要我们给所选择的材料定位准确。一定围绕中心论点,结合不同材料提出不同的分论点,一个分论点统帅一则材料,让每则材料直接为每分论点服务,以避免重复用例,增加论证层次。

如作文《仪式与时代同行,感动与你我同在》主体部分:

仪式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它让我们在悲观绝望时能够重拾信心。福楼拜说:人的一生中最光辉的一天,并非是功成名就的那天,而是从悲叹与绝望中产生对人生挑战与勇敢意志的那天。投身教育扶贫,点亮贫困山区女孩梦想的张桂梅,在创办女子免费高中之初,步履维艰,一度产生放弃的念头。但档案上“党员”的身份震动了她,她与学校另外几名身为党员的老师,重新面对党旗庄严宣誓。这次宣誓仪式坚定了她办学的信念,为她在绝望之余点亮了信心之灯,让她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达倔强。仪式与信念的坚定同行,在悲观绝望中站立起来的身姿让我们感动。

仪式是一种对精神的传承,它让我们在时代的风雨中稳健前行。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2021年9月3日,第八批109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安葬。没有比战鹰护航更高的礼敬,没有比魂归故里更好的告慰。鸣枪十二响,这种致敬仪式,是我们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的致敬,也是我们对抗美援朝伟大精神的传承。总有一些时光节点的仪式,成为生命或民族的丰碑。仪式与精神的传承同行,为了祖国,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让我们感动。

仪式是一种对祖国的热爱,它让我们在世界的风起云涌中泰然。我们经常在说命运,但我觉得,命是自己的,运却和整个国家相关联。近日,孟晚舟回家,大到央视媒体,小到个人微博,都在为孟晚舟欢庆。有人疑惑了:“孟晚舟回家,用得着如此兴师动众吗?”用得着!中国政府所做的努力,看似维护的只是一位公民的权利、一家企业的权益,但实际上他捍卫的,是中国人民过上更美好生活的权利。人们对孟晚舟回家盛大的欢庆仪式,实质上是对祖国深沉的爱。仪式与爱国同行,感动与你我同在。

【点评】

文章围绕中心论点“仪式与时代同行,感动与你我同在”,结合不同材料提出三个不同的分论点,一个分论点统帅一则材料,既避免了重复用例,增加了论证层次。

二、【简例】——广度(材料丰富)

简例(概例),即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与观点或情感具有本质关联或材料之间富含相似性、逻辑性的一组例子证明观点。叙例的文字简约,句式整齐,点到为止,因而又称之为点例。


(一)类比法(同类

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从而引出结论的方法。在类比之后要剖析,要善于揭示,一语破的。用熟悉的事物,来类比陌生的事物;用浅近的道理,来类比深奥的道理;用具体的事物,来类比抽象的事物

1、同类事物

(1) 富强,人类追寻的永恒梦想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在多似繁星的国家、朝代中,国家富强,就能够赢得鲜花和掌声。古希腊的繁荣富强,世界至今为之神往;古罗马帝国强盛一时,成为强国对比的标杆拿破仑是法国强大的标志,为历史所记录当今美国独领风骚,举动为世界所关注……

国家贫困、孱弱,往往会付出血泪代价。古埃及、古巴比伦因为衰落,使文明消亡 近代亚非拉贫穷落后,成为欧美殖民者掠夺资源的战场在当代,东欧因为经济停滞, 最终改旗易帜在当今由于不够富强,中东、北非社会动荡……

(2)富强是人之所欲,国家之所需,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为了富强,人们进行了各种探索。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或以农业立国,追求温饱; 或以工业强国,追求强盛;或以贸易富国,谋求海洋霸权;或以科教兴国,追求科技创造……虽然追求的内容不同,追求的层次不一样,达到的境界不一样,但是追求富强的动力,一如既往。


2.同类人物

(1)为了富强,中华民族不断进行变法改革。商鞅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统一了六国;王安石变法,力图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为了富强,中华民族做出了伟大创造。都江堰的建设,使四川盆地变成了天府之国;大运河的开凿,促使江南发展成为富庶之地。

为了富强,中华民族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辛亥革命推翻了约束国家富强的帝制, 十四年抗战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妄图吞并中国的野心。——富强,中华民族的千年追求》

(2) 看透得失,才有余闲;心有余闲,才能宽广。唐代诗人李涉在流放期间,与一僧人闲聊后顿悟,一扫麻木悲苦的心境,写下“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的名句宋朝词人苏轼风雨中穿行,抖落被贬的沉痛,给世人留下“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背影还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太白…… (素材:1+1+多)(素材:1—多)

(3)仪式感是奥运会上运动员为那一抹中国红在国歌中升起时的骄傲,是航天员让那一抹中国红在太空高高飘扬的自豪,是玉麦一家人将那一抹中国红挂遍走过的每一条路的对高原国土的守护,是王继才王仕花夫妇每日将那一抹中国红在开山岛上空升起的坚持……时代在变,地点在变,但爱国的仪式带给我们的感动没有变,植根于内心的爱国情怀没有变。


以同质论据推理

与作文材料或观点的要素相同、内涵一致的论据叫同质论据。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已知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特点相同的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我们在证明观点的时候,首先要瞄准材料靶心,提炼材料的核心内涵,结合我们作文的中心论点,准确选择论证观点的同质论据。剖析论据时,既要挖掘出其与材料核心内涵相同或相似的特点,也要明确观点形成的过程。进行类推时,把材料与论据之间的相同或相似特点进行比较,把材料的性质类推到论据上,由此揭示材料具有与论据相同的性质,从而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


(二)对比法(异类

通过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反或对立的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可以是人对人、物对物,也可以是纵向比较或横向对照。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加以剖析对照,达到否定错误观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使论点更加鲜明。

关键词:(……然而……;……但是……;……与此相反……;……反观当下……


1.事物的对比

(1)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壮阔,可以有小溪的优雅;没有原野的芬芳,可以有小草的翠绿。生活中没有旁观者的席位,我们总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

(2)面对战争中的罪行,德国人在对往事的审视中找到道德的标杆,也找到了纪念的理由。他们用尽一切方法阻止时间淡褪那血色、稀薄那呼声——修建集中营纪念馆,全力处理战后的善后问题,还有那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德国人不断地反思,不停地纪念,终于完成了灵魂的自我救赎。德意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力量,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但纪念一旦脱离理性的制约,它就会变成不可控制的魔鬼。面对战争中的罪行,日本右翼势力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妄图为二战罪行翻案;不顾史实修订历史教科书,文过饰非,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对靖国神社的参拜……日本这种“纪念”活动,受到世界人民的一致谴责。有句话说得好:“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高大!”可见,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

【分析】虽然我们把对比法放在“简例”来讲,但这个语段是详例的正反对比,事例组合是多种变化的。


2.人物的对比

(1)有人追逐名利,勾心斗角;有人为民请命,鞠躬尽瘁。有人信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有人恪守“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有人选择平庸,有人拒绝平凡。遗臭万年还是流芳百世,平平淡淡还是轰轰烈烈,皆系于一瞬,全在一念间。 

(2)沉稳从无欲而来。孟子曰:“无欲者,可王。”

无欲就是没有私欲,做大事者不能因蝇头私利而毁坏全局,只有这样才能练就沉稳的性格,赢得最终的胜利。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运筹帷幄,功成名就。(正面)有了私欲,心中自然无法沉稳下来,预示着慌,处事则乱。霸王以一己之私,欲赶走亚父,气走韩信,终于被围垓下,遗憾千古。(反面)长使英雄泪满襟,霸王之败,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见之,则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分析】这是简例的正反对比,从另一个角度分类来看,又是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横向对比

(3)古之成大事者,必经历过一段沉默积累的时光。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终成红楼巨著,歌德用一辈子的岁月酿造《浮士德》的书香,卢米埃尔兄弟十几年反复试验揭开电影放映的秘密,师昌绪青丝化为白发给祖国插上飞翔的翅膀。一举成名天下知,但成功的背后是长久的努力积蓄,他们耐住了寂寞,忍住了孤独,拒绝了浮华。

反观当下,胸无点墨的伪大牌们大放厥词的新闻屡见报端,天才神童不思进取,空将天赋化为“仲永之伤”。他们不知,这个世上没有不经过厚积的薄发,没有不经过沉淀的辉煌。人生很长,现在的我们是十七八岁的年纪,拥有大把大把的青春曼妙好时光,理应花时间静心积累,提升自我的能力,为光明的未来打下牢牢的根基。——《泉眼无声惜细流》

【分析】这是古与今的纵向对比


3.道理的对比

通过对比使观点鲜明的同时,也要注意突出某个方面:以赞扬正确观点为主的,则辅以批评;以批评错误观点为主的,则辅以赞扬。根据内容,对比运用也有区别:①有时对比双方平均用力,使观点更鲜明。如例1;②在论证时,有时要有主次有别,才能重点突出。如例2。

【例1】

要做一个生活的强者,就要让乐观的旗帜永远飘扬。悲观只能产生平庸,乐观才能造就优秀。从平庸的人那里,我们很容易找到悲观的影子;从优秀的人那里,我们不难发现乐观的精神。悲观的人,先被自己打败,然后才被生活打败;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才战胜生活。在悲观的人眼里,原来可能的事也能变成不可能;在乐观的人眼里,原来不可能的事也能变成可能。悲观的人,即使所受的痛苦有限,前途也有限;乐观的人,即使所受的磨难无量,前途更无量。

因此,航行在生活的海洋中,我们要选择乐观,要让乐观的大旗在我们的桅杆上高高飘扬。

【例2】

忌妒是无能的表现,因为自己不能达到对方的成就,获得对方的荣誉,只好用忌妒来维护自己可怜的自尊。忌妒心使人承受着双重痛苦:一方面为自己的失败或不幸而感到痛苦,一方面为别人的成功或幸福感到痛苦。看到别人的成就,他们想的不是见贤思齐,而是“我不好,也不能让你好”。为别人的进步而怀恨,想方设法去拆台捣乱。可见在忌妒心的驱使下,人的行为有时是非理性的,甚至可能是卑劣的,诸如诽谤、中伤、挑拨、恶意伤害等。此时的所作所为,必然会危害到自身的心理健康,甚至妨害他人。

而心胸宽广的人不会想到忌妒别人。别人的好,他学习借鉴:别人的错,他引以为戒。这样的心态,便于取长补短,更好地成长。


对比之下,观点浮出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比较才有鉴别”,两种事物一经对比,就可以分辨出彼此的差异。比如,真与假的对比,可以去伪存真;善与恶的对比,可以抑恶扬善;是与非的对比,可以拨乱反正。而在写作议论文时选择正反论据,把两种矛盾或对立的事物加以比较,在比较中显露事物的特征,揭示事物的本质,就能归纳出一个能证明论点的道理。正反两面说理,比单从正面说理具有更强的鲜明性,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阐述的事理更加深刻,也更有说服力。

(三)概举法(点示法

所举事例是众所周知的,因而只叙述事例的精要点(事件或人物名称),一般是一个事例只用一个简单单句来表述用这种方法组织论据,简练流畅。

【例】

自强不息是个人修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正如《周易》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作为君子的行为标准,其价值已被古人重视,其中的启示放在今天,也不失为个人修养的圭臬。君不见勾践卧薪尝胆方成霸业?君不见伽利略饱受攻击却仍成一代伟人?君不见童第周路灯下读书终得他人认同?这三人虽时代不同,境遇相异,却都是通过努力来实现人生的逆转,在他们身上闪烁着同样的光辉,那便是勇攀。——《试上高峰窥皓月》


三、【点面结合法】

有的素材,作为一个点,铺展开来叙说,无论是叙述,还是分析,都较为详细。有些素材,作为一个面,则饱蘸感情,运用排比手法来叙述。这样,做到点面结合,从而使中心论点得到充分论证。

【例1】

在一个民族的精神谱系中,英雄是醒目的标识;在一个国家的道德天空上,英雄是璀璨的星辰。在战争频仍的年代,英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是“在冰天雪地与敌周旋”的杨靖宇;在和平发展的年代,英雄是拼上老命,改变兰考面貌的焦裕禄,是奉献青春于脱贫战场的黄文秀。英雄是苦心孤诣、默默钻研的科研人员,是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医护工作者,是春风化雨、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他们心中有责、敢于担当、忠于国家的英雄精神值得我们仰望:他们挺起了民族的脊梁,也树起了价值的标杆。

【分析】

选例从诸葛亮、杨靖宇、焦裕禄、黄文秀等个人,到科研人员、医护工作者、人民教师等群体,点面结合,论证充分。


【例2】

厚积方能薄发。如他,廖凡。他是个平凡的小演员,十几年的配角生活却并没有让他放弃。他没有超凡脱俗的气质,也没有无所不能的父母,但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精神。他深知厚积方能薄发的道理。在苦难中他积蓄着力量,最终赢得柏林影帝,达到了人生的新高度。

前有珠玉,后却未必有来者。他们是“官二代”“星二代”,有着让人羡慕的家境。但在房祖名、张默等人吸毒被抓后,人们不禁汗颜。他们借着上一辈所积蓄的力量,让自己受人瞩目。他们不知力量是需自己积蓄的,不知他人的力量终不可一直依靠的。不出意外,他们最终跌倒在地,失去了赢得成功的机会

——《厚积方能薄发》

【分析】

选例的第一段以“廖凡”为详例,是点;第二段谈及“官二代”“星二代”等人,范围扩大,是面。点面结合,论证充分。


【例3】

读过的书即为地下的泉水,随之涌动的是生命的体验。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圣人尚古,所崇尚的,不过是前贤留给我们的生命智慧。一书一世界,一页一乾坤,用心读过的书就是我们用性灵丈量过、对话过的世界。读了《月亮与六便士》,便知世界有物质和精神两种,便不会被物欲的横流所裹挟,踉踉跄跄、亦步亦趋地追随,堕入深渊;读了《包法利夫人》,便悟艺术与生活有界限,守住这界限既是对生活的理解,也是对艺术的尊重;读了《荷塘月色》,深知荷塘之所以美丽,皆因此时的作者远离了儒家的伦理之囿,皆因道家的自我占据了朱自清的精神高地,儒道合一的精神品格贯穿中国士子的思想生活。读书过程沉默甚至艰苦,但发现的快乐美妙并且动人——我们收获的,是一个全新的自己,一个精神世界更丰富的自我。“腹有诗书”是读书之泉在地下默默涌动,“气自华”是向地上的光辉一跃。

爱过的人即为地下的泉水,随之涌动的是爱的能力。

亲友师长,大凡人有值得一爱之处,皆因其参与了你我的成长。在《野猪大改造》的最后,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说:“从前我不知道怎么才算喜欢一个人,是你教会了我,今后无论我在哪里,喜欢上了谁,我都会想起你的吧。”参与成长的人之所以不会被替代,唯因今天的“我”中含有昨日的“你”。母亲的叮咛,严师的训斥,良友的交心,都是我之为我的来路。爱过的人如泉水流深,将今日之“我”托举而起,许我灵动,许我飞腾——《我之为我,有路可循》

【分析】

这是作文《我之为我,有路可循》主体部分的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用了排例的方式,使内容丰富;第二个层次用了单例的方式,内容较为详细。两者一面一点,做到点面结合,从而使中心论点得到充分论证。


四、虚实结合法

在搭配素材时,考生可运用虚实相生的方法。具体而言,就是先引用文学作品或者电影等虚构作品中的素材。虚构反映现实,考生就可以由虚入实,谈现实中相对应的现象或具体的人与事。如此虚实结合,一则可以彰显自身的阅读量和对现实的关注度,拓展文章表现面,二则虚与实反映的是本质相同的问题,联系在一起论述相当和谐,考生写好中间一句联结虚与实的过渡语即可。

【原题】

蔡澜到印度深山拍外景,杀青那天剧组打算庆祝一下,蔡澜忽然极想吃鱼,哪知道厨子一生住山上,不知鱼为何物。蔡澜摇摇头说,如此美味,不懂真可惜。厨子耸耸肩:“蔡先生,不知道的东西,有什么值得可惜?”蔡澜俯首称是。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写作指津】

作文材料短小精悍而寓意深刻,其中蕴含着关于有限与无限,已知与未知等辩证关系的深刻哲理。不管考生从蔡澜的角度还是从厨师的角度切入立意,都可联系虚构的艺术作品中对此问题的阐释,举出相应的例子,然后联系现实。蔡澜和厨师显然代表了现实生活中的两类人和两种生活态度,生活中不乏其他典型,对这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的探讨显然也具有现实意义。

【示例】

一个人只能过一种人生,这可真叫人沮丧。这是我在看《天使爱美丽》之前的想法。从小没有享受过家庭温暖的女孩艾米丽,却也把平凡的生活过得充实有趣。邻居家神秘的信、游乐园隐藏的标记、只穿匡威鞋的修理工——生活中的细枝末节都被她关注到了。她在属于自己的即使只有巴掌大的小天地里精耕细作。其实,这样的智慧在现实生活中也并不鲜见。为一部《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曹雪芹,在一篇又一篇短篇小说中耕耘的“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的莫泊桑,把普普通通的寿司做到极致的小野二郎,可以说他们都在有限中领略了无限,也创造了无限。


【使用论据原则】:

一、抓角度——对准角度,一矢中的。

正向材料挑大梁,瞄靶心;

侧向材料作辅助,当助手;

反向材料作反衬,当镜子。


二、抓力度——共性材料,权威;个性材料,典型。

共性材料就是前面所说的典型性、代表性、权威性例子。一篇文章中的事例通常都是以共性事例为主,但如果能够辅以个别个性事例,两相配合,有机搭配,可以收获很好的效果。

见解独到显个性;

思维神奇显个性;

生活智慧显个性。


三、抓组合——多种组合,多种搭配,多种形式。

根据需要与条件,把正面的、反面的,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政治经济的、科技文化,生动现实的、深刻道理的……有机搭配,材料有力度,说理有深度,行文活泼多姿,逻辑严密有序。

1、.事理结合——事理结合,有理有据。

理论论证可以揭示内在蕴含,事实论证可以证明客观存在。

2.古今结合——古例深刻,今例鲜活。

时代性与历史性合理组合。时代性指事例要新颖,能体现时代精神。(读书看报,浏览新闻,关心国内外大事)历史性指可以选择历史上著名的人物、故事、名篇、名言。古代论据用得好,显得典雅深邃。

3.详略结合——生例详写,熟例略写。

读者不熟悉的生疏材料,可以相对详细地叙述;读者熟悉的材料,就尽量简明地捷笔带过。

4.正反结合——正反对比,突出观点。

运用对比论证,把两种矛盾或对立的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理,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使所阐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中与外、古与今、大与小、强与弱、善与恶、优与劣等。


【写在最后】——【例证句式】

论证过程中,事例的组合可以让内容丰富,但这还不够,还应该考虑语言的表述。例证语言形式灵活,不仅增强文章的论证气势,也使文章富有生动性和美感

【例】

经过的事即为地下的泉水,随之涌动的是生命的智慧。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好一个“共适”!“享有”生命,而非“占有”光阴,如果没有那黄州一贬、生死之劫,哪有这世事洞明的通透,句句清心的旷达?“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如果没有课上同胞那麻木眼神的一击,哪有鲁迅先生的文学之路?哪有后来你我从孔乙己、从祥林嫂、从华老栓的眼中看到的以前从未见过的麻木的自己?——就像罗曼·罗兰所说:“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人从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和检查自己。”经历的事是地下涌动的泉水,经过淬炼的作者,是耀眼的、改变世界的“天上虹”。——《我之为我,有路可循》

例证句式可以或用反问,或用对比,或用类比,或用排比。

1.对比式

历史是一面镜子,对人能做出公正的评价。和珅与刘镛同朝为官,结论不同。和珅贪赃枉法,富可敌国,终落得败家亡身,贻笑后世;刘镛为官清廉,执法公正,至今传为美谈。

2.类比式:

我们知道,蜂采的是花,酿造的却是蜜;蚕吃的是桑叶,吐出的却是丝;牛吃的是草,挤出的却是牛奶;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学习了科学知识,就不该只是前人智慧的重复,而应该是科学的创造,由此可见,学贵在创造。

3.排比式:采用“从……到……”的句式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从中央的系列重要指示到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从各地方各部门的快速跟进到专家医生的全身心投入,从城市之间的守望相助到民众之间的相互鼓励,从企业的物资捐助到个人的关心帮助,还有按满了红手印的“请战书”、抗击疫情的党员医生“突击队”、帮助搬运物资的“志愿者”、瞒着家属冲在一线的新闻工作者……在疫情面前,无数“逆行者”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组成了一道铁壁铜墙,将病毒挡在身前,守卫着身后人民群众的健康与安全。

4.反问式:

文天祥,史可法那种视死如归、慷慨殉难的壮举,不正装点着我们的民族历史,光耀着我们的民族精神吗?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