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丽姿网 > 美文故事 > 美文故事

讲给老奶奶的故事有哪些

王海啸2022-11-09美食美味人已围观

奶奶的故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王海啸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讲给老奶奶的故事有哪些1

对奶奶最早的印象,是小时候和爷爷奶奶一起睡。北方的大炕上,奶奶在炕头,爷爷在炕尾,我在中间。早晨四五点钟,他俩就聊天了,吵醒了我。心里很奇怪,他们不困吗?翻个身,我又睡着了。再醒来,屋里已是热气腾腾,奶奶在做饭。稍长些,我已上学。“长孙小儿子”,是老太太的最爱。我虽不是长孙,但自认为是奶奶最喜欢的孙辈。我没问过别人,也没有人这样说过,只是觉得奶奶对我很好,仅此而自己认为。因此,放学后,最喜去奶奶身边。一般情况下,奶奶总是盘腿坐在坑上,戴着老花镜,做着针线活。有时是鞋,有时是鞋垫,或者拧麻绳。我则坐在奶奶的旁边。当然并不仅仅是坐着,奶奶在给我讲“故事”。她就像是自言自语,没有要求我互动。我也是一言不发,只是静静的听着。我很爱听。其实她讲的并不是“故事”,而是她自己的一些经历,一些往事。我之所以爱听,只是出于一个孩童对世界充满的的好奇,对世界了解的渴望。她的“故事”,多少对于我是一个满足。她的“故事”总是从“那一年”开始。我总是想知道“那一年”到底是哪一年?她自己说不清楚。小的时候,我也分辨不出来,只是在心里记住她讲的事情。再长些,靠着学校里学习的知识,多少能知道些。她讲的时候,总不按“时序”来。可能先说的解放后的事情,然后又跳到了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甚至还夹杂着她听来的事情。但不管怎么说,在她的絮叨中,我知道了很多的事情。在住的院子的斜对面,有一处小院子。里面有一间破了的房子。在房子旁边,是一个猪圈。在院子的东南角,有一个菜窖。这个院子是我家堆放柴草杂物的地方。小的时候,不想那么多。只是到了冬天,下菜窖取菜就是我的“工作”了。大人领着我到了菜窖旁,我先下到菜窖里,大人把篮子吊下菜窖,我把菜篮装满菜,大人把篮子吊上去,我最后从菜窖里爬出去。从奶奶的絮叨中,我知道了这个院子的故事。原来,我爷爷的爷爷曾住在这个院子里。猪圈所在的位置,以前也曾是房子。只是不知道是是房子塌了还是人为拆掉了,盖了个猪圈。我爷爷的爷爷是弟兄两个。因为家穷,便出外包地种西瓜去了。许是勤劳,也许是得上天眷顾,或者二者兼有之,这兄弟俩挣了钱回来了。置房买地,娶妻生子,便有了我们一大家族的人。由此我想,晋商的传奇,便是如此造就罢。我的老爷爷是读了书的。年轻时在北京做账房先生。还娶了掌柜的女儿为妻。我奶奶说因为打仗,我的老爷爷就回了家乡。小的时候,很想知道,是谁和谁打仗?现在想来,应该是抗战时期,日本人在和我们打仗。我的老爷爷回来后,基本就没做什么事。最要命的是,我的老爷爷在北京时还染上了毒瘾!这样,养家的重担就落在了我爷爷的身上。但仅靠我爷爷,收入并不足以养家。所以,只能以卖地养家了。这样,到解放前,家里不剩多少地了。土改时,成分划分就成了贫农了。个人的境遇,总是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的。在日占时期,我的爷爷被日本人安排看护电话线。夜间,八路军游击队就来了,我爷爷帮着游击队游击队割了电话线,再去报告日本人。等到日本人来了,游击队早无影无踪了。我的奶奶并没有说我爷爷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出于朴素的民族情感?还是安排的人有交代?或是出于自保两不得罪的本能?现在也无从求证了。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如影视文学作品中高大上,但那个时代,在逆来顺受委屈求全中,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日本人第一天占领村庄的时候,日本人实行了宵禁。村里有个人,夜间驾着马车,满村跑着骂日本人,被日本人枪决了。另外,村里有一个人杀死了两个单独出行的日本兵。一个步行的,一个骑马的。对于骑马的,我奶奶说他是想要那匹马才杀人的。从我奶奶的叙述中,看不出这个人背后有什么组织。想来,这个人应该是有着天然的民族情感和那么一点点个人英雄主义。我奶奶再后来的“故事”,有解放战争时期做军鞋,磨军粮,解放后合作社,人民公社,集体食堂,大跃进,六十年代初的困难时期等等。在书本上看到的,是概括的,抽象的。在奶奶的嘴里,是有血有肉的,充满着个人的艰辛。在奶奶一遍遍重复的“故事”中,我长大了,出去上学了,工作了。回家的时间少了。但只要一回到家,我还是喜欢在奶奶身边。她还是如以前一般,重复着“故事”。我虽然听了许多遍了,但还是不嫌她絮叨。再后来,我的奶奶痴呆了。有时认识人,有时不认识。但我觉得,她应该是会认识我的。因为“我是她最喜欢的孙辈”。即便已经成年,我还是顽固得这么认为。及至回家,奶奶虽有时认识我,也有时不认识我。但我觉得,她还是认识我的时候多一些。当然,我也没有从别人嘴里得到旁证。终于有一天,奶奶去世了。她没有病,是自然死亡的。家里人说她活了90岁。我算了算,是88周岁。

讲给老奶奶的故事有哪些2


2022年7月19日(周二)

亲爱的女儿,上午好!

百善孝为先。孝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积极传承并发扬光大。但有些人却是做不到,今天姥姥讲的故事让人感叹又唏嘘。

姥姥娘家的隔壁有一个老太太,年轻时,身高体壮,是干活的一把好手,一辈子终日劳作,从未间断,可姥姥却感慨她是一个苦命人。

在娘家时,是家里的壮劳力。生产队干活,锄地割麦总是领跑全队,连男人都不是她的对手,所以她每天挣得公分最多,父母夸,街邻赞。

到了婆家,家里家外一把手,每天忙得陀螺转,姥姥说她都忘记了怎么走路,总是一路小跑。在她的操持下,家业兴旺,人们都说她是旺夫命。

还值得骄傲的一点时,她还一口气拉扯大六个儿子两个女儿,当中辛苦就别提了,姥姥说经常看见她背一个,抱一个,还腾出一只手不停地干活,她是全村妇女学习的榜样,好多男人也说,找上这样的媳妇是上辈烧了高香了。

这样的老太太,为家里、为孩子们耗尽了心血,理应得到幸福。谁想到她老人家晚年凄凉,先是丈夫离世,她不顾年迈体衰,没命的干活,给六个儿子成了家,为两个闺女找了好婆家。可她也累倒了,儿女们都不愿意赡养她,以各种借口推诿拒绝,她只能自己独住,儿子们每天轮流给送饭,饿一顿,饱一顿,经常喝不上一口水。

最后儿子们算错了日子,都以为别的兄弟在送饭,十几天无人问津,可怜的老人活活被饿死了,被儿子发现时,老人已经死了好几天了。

孩子,这个故事让人悲哀、心酸与气愤。当娘的能养孩子小,千辛万苦不嫌累,付出生命都在所不惜;可儿女们身强力壮,生活富足。从体力上,照顾父母是举手之劳;从经济上,赡养老人是九之一毛。却为什么不能孝敬父母呢?他们可否知道,不孝之人是世界上最可恶之人。

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希望天下的儿女都能孝顺自己的父母。

也衷心祝愿天下的老人们幸福安康,长命百岁!


讲给老奶奶的故事有哪些3

01

前些天,一帮天天鸡娃的家长在群里讨论这样一个问题:

是不是真的孩子越优秀就会走得越远,越没有机会孝顺父母?

有人直接扔上来两个链接,都是父母培养出了优秀的儿子,从国内当学霸考名校一直到出国留学定居,最后却根本不孝敬父母,最终一地鸡毛的故事。

一篇是文章,说的是一对天津的夫妇把儿子培养到了美国,两位老人卖掉国内的房子去美国一起居住,没想到却和儿媳相处不来。

最终他们想回国却要不回卖房的钱,在口角中公公杀死了儿媳,好端端的几个家庭瞬间破碎。

另一个是视频,说的是老两口的儿子在德国定居,就连父亲生病都没有回来,父亲去世也是来去匆匆。

家里的大事小事,都是两个从小被认为“烂泥扶不上墙”的外甥在帮忙。

最后等家里拆迁了,儿子却飞回来想要拆迁款。

最终,母亲把三套房子中的两套留给了外甥,一套自住,并留下遗嘱称百年之后捐给希望工程。

不知道故事里的事是真是假,但显然有些以偏概全。

“学渣”不都是报恩的,孩子成绩不好留在身边,父母晚景凄凉照样比比皆是;

“学霸”也不都是报仇的,孩子优秀飞得又高又远,把父母也能照顾周到的也并不鲜见。

孩子能不能反哺父母,要受多种因素影响,和孩子是否优秀并无直接关系。

02

比如今天就看到一则新闻:

身在上海的一位女白领,辞掉了年薪百万的工作,回到家乡的小县城,陪伴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的母亲。

因为,她不想错过最后的黄金陪护期。

在国内能够年薪百万,这女儿当然称得上优秀,但面对需要照料的母亲毅然“裸辞”回家尽孝,她胜过许多在父母身边“报恩”的学渣。

当然,客观地说,这样的女儿也还是个例。

绝大多数人,没有她这样的魄力,也没有她这样的能力。

而且,即使是这位女白领,即使她的选择得到了公婆和老公的支持,实际上也并非长久之计。

她的计划,是将来在事业和照顾家庭之间做一个有效的平衡,兼顾两者。

毕竟,“我搬着砖就无法抱你,放下砖却无法养你”,这样的矛盾不仅存在于男女之间,也存在于父母抚养子女、子女赡养父母的时候。

更何况,作为成年人,除了赡养父母,还要有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子女,自己的生活。

03

有句话很流行也很扎心,叫做“谁的晚年不是一场血雨腥风”。

虽然说得有些夸张,有些绝对,但晚年能够做到风和日丽、岁月静好,确实好难。

养老本是一道难解的题,不论谁家。

恰巧又看到一篇文章,介绍一位75岁的老人,住过儿女家、去过养老院、请过保姆,终于找到了最好的归宿的故事。

这位老太太算是拥有挺完美的养老条件,有一子一女,都在身边,经济条件也不错。

老伴儿去世后,她先是去了儿子家,虽然儿子在各方面都好,但和儿媳却难以相处。

她只好去了女儿家,女儿女婿一开始让她非常满意,但时间一长,也让她感觉到了被嫌弃。

于是,她去了一家听说还不错的养老院。

在养老院里,她发现远远不如别人说得那么好,从居住环境到人员素质再到服务态度,都不尽人意。

住了两年,她最终搬了出来。

最后,在朋友的建议下,老太太请了一位保姆,这位保姆对她照顾得无微不至,外人觉得像女儿一样,她终于找到了最好的归宿。

但这果真是所有老人最好的归宿吗?恐怕我们看完后也是见仁见智。

04

父母对孩子应该抱什么样的态度,我特别赞成一位家长的话:

“生而为父为母,无非就是养儿长大、送儿远行、等儿回家,至于回还是不回,那是孩子的事情。”

做父母的,只能是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孩子将来怎么做,无法预测,也无法干涉。

我觉得,儿女是不是孝顺,不在于他是学霸还是学渣,是远在天边还是近在眼前,而是在于两点:

一是他有钱,一是他有心。

没有钱,他想管你也没有能力;

没有那份心,就算有钱也白搭。

那位年入百万的女高管,就是既有钱又有心,高薪让她有足够的积蓄辞了职来陪伴母亲,孝心让她能下决心放弃现实的利益。

从这一点上讲,这也是她父母教育的成功。

正是他们良好的教育,让女儿从小既学知识,又学做人,才使得她拥有了这两方面的能力。

05

理性一点说,现在养老光靠儿女已经不太现实。

就算儿女再好,我们也总不能牺牲儿女自己的正常生活来陪伴我们的余生。

我们的晚年是不是幸福,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最关键的是以下几点:

健康最重要。求人不如求己,只要自己健康,何须他人照顾!但健康也是最难得,还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老伴最重要。真正能陪你走到最后的,真正随时都在你身边的,是老伴,不是儿女。一定要睁开慧眼,找一个能够老了互相依靠、互相扶持的老伴,千万不要遇人不淑。

有钱最重要。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话永远没错。将来看病住院也罢,去养老机构也罢,请保姆陪伴也罢,缺了钱,全都实现不了。

儿女最重要。不指望他们在床前伺候,朝夕陪伴,只愿他能自己过得好,还有余力帮帮咱、看看咱。有个笑话说,小时候孩子在学校受不受气看父母,老了父母在养老院受不受气看孩子。这不必多说,懂的都懂。

总之,锻炼好身体,寻一个好伴,养一个好儿,攒足够的钱,这才是真正的养老之道。

明珠絮语(ID:tsliuchanghai),以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视角看教育,解答青少年和家长的教育困惑。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