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丽姿网 > 家居生活 > 家居生活

锦衣卫相当于现在的什么

乐怡2022-11-09美食美味人已围观

让人闻风丧胆的锦衣卫指挥使,是怎么死在文官手下的?,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乐怡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锦衣卫相当于现在的什么1

明朝276年,朱元璋建立了“锦衣卫”。 它是明朝军政搜集情报机构,不仅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还掌管着刑狱,并赋予巡察缉捕的权利。

锦衣卫直接向皇帝负责,他可以逮捕包括皇亲国戚的任何人。所以那时,大家一听锦衣卫这三个字就像过街的老鼠能躲就躲,包括王公大臣。因为只要他们皇帝面前说句坏话,轻则失去圣眷,重责丢官丢命,更严重者将会连累家族。可以说锦衣卫指挥使绝对是明代政治中的“狠角色”。


图片来自网络

但是,就是这种“狠角色”却创造了“奇迹”在朝堂上被文官活活打死,死状凄惨,简直是锦衣卫的耻辱,他就是明英宗时期的锦衣卫指挥使(相当于现在的公安部长兼国安部长)马顺。


图片来自网络


为什么一个官职高又有权的马顺会被文官活活打死呢?这事还得从太监王振开始说起。

王振,河北蔚州人(现在的河北蔚县),懂文墨,在永乐末年自感仕途无望的他自宫进宫当太监。王振聪明狡黠,懂得察言观色很快就得到宣宗帝的信任,并任命他为太子朱祁镇(后来的明英宗皇帝)的东宫局郎(掌侍服之事),之后更成了明英宗的心腹。


1435年宣宗病逝,太子朱祁镇即位年号正统(太子九岁),因为明英宗年幼,国事全由太皇太后张氏操持,任用“三杨内阁”主理朝政。

图片来自网络

那些敢反对他的大臣都被他陷害,不是入狱就是谴戍,还有的官员被戴上刑具,押到长安门外示众。

对于太监,王振一样暴戾,张环、顾忠等人写匿名信想要揭露他的罪行,他知道后,直接把他们凌迟处死。

正统十四年(1449),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也先派了2000余人贡马,向明朝邀赏,王振不肯多给赏赐,还减去马价五分之二的钱,更是下令礼部不给来贸易的人吃饭。也先本来一直想出兵攻打明朝,但一直苦于没有借口,而王振这一举动无疑是给也先发兵的理由。

同年七月,也先统率各部,攻打山西大同史书记载“兵锋甚锐,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没”。打得明军节节败退,军情不断地传到北京。此时的王振担心瓦刺人侵占自己家乡的田庄,但又想趁机在乡人面前摆威风,顺便想在军事上立功并显示他超凡的能力就开始怂恿明英宗御驾亲征。

因为明英宗的父亲明宣宗在世时,常常效仿自己的祖父朱棣率军亲征。而明英宗也有着强烈的英雄情节,再加上王振对英宗说,瓦刺人不堪一击,明英宗脑子一热,就下圣旨决定御驾亲征。


图片来自网络


《国朝献征录》记载,朝中官员听到圣旨后,吏部尚书王直率群臣上疏劝谏,兵部尚书邝埜和侍郎于谦 “力言六师不宜轻出”,王振气得大骂,并罚这些官员跪在门外。

7月16日,明英宗和王振带50万大军出发。一切军事政务都由王振决定,随军出征的文武大臣不能参与军事政务。对于不懂军事的王振,随心所欲的指挥士兵们。

最初,王振劝说明英宗往北京西南的紫荆关,目的是想经过他蔚州老家,向乡人炫耀自己。但是中途,他又改变主意往北京西北的居庸关过怀来到宣府。

正是因为这个改变,让明军被也先军队困在土木堡。土木堡地高无水,将士即可疲劳,无力应战。也先大军四面围攻,骑兵蹂阵而入,挥长刀砍杀明军。军队阵形大乱,兵士们因为相互踩踏死了很多人,尸体遍布原野,随征的大军几乎战死。

王振见形式不妙,丢下明英中独自逃跑,此时明英宗身边的护卫将军樊忠对王振是恨之入骨以棰棰死,明英宗被抓,66位随军大臣死于乱军之中。这次战役,明史上称为“土木之变“。


图片来自网络


土木堡之战的战况传到北京之后,百官在朝廷上号啕痛苦。此时,孙太后联合兵部侍郎于谦,扶持郕王朱祁钰登基称帝,年号景泰。

都御史陈鉴面奏明代宗,列举王振的罪行,众多文官也说:“王振罪不容诛,死有余辜。王上如不即正典刑灭其族,臣等今日就死在这里。”说完众多文官就跪地不起。

明代宗原本只是个混吃等死的王爷,哪里见过这种阵仗,不知所措的他只能用“拖“这一计,并说此事需要从长计议,这一策略引起了群臣的不满。


图片来自网络


这时,王振的心腹锦衣卫指挥使马顺还看不清形势, 一副维护好朝堂秩序的姿态,仗着自己的身份,不仅为王振辩护,还嚣张傲慢的呵斥百官。

看着这个在他们面前做威作福的马顺,又想起那个让人切齿痛恨的王振,百官们顿时怒发冲冠。

给事中王竑见马顺还在那装腔作势,顿时暴跳如雷,他挽起袖子冲上去抓住马顺的头发,将其推倒在地并骂道:“你们这帮奸党,论罪当诛,还这么嚣张?“

他一边骂一边用拳头打在马顺身上。朝堂上文官们都看呆了,但很快晃过神来也跟着冲了上去,对着马顺拳脚招呼,马顺就这样被文官们活活打死在朝堂上。

此时的明代宗被这血腥的场面吓得逃跑,堂堂锦衣卫指挥使在朝堂上被活活打死,这可是建国以来从未发生的事情。明代宗怕死,觉得此时还是顺从民意比较安全,赦免了动手的官员,并把王振的族人凌迟处死,这才平息额这场风波。

锦衣卫指挥使马顺一死,职位空缺。百官们商讨后,决定让于谦的女婿朱骥上任锦衣卫指挥使。朱骥上任后开始改革锦衣卫那些太残忍或是变态的刑具。而朱骥的公正严明,也成为史上公正而著名的锦衣卫指挥使。

锦衣卫相当于现在的什么2

“你问我西厂算什么东西?我现在告诉你,你们东厂不敢管的事,我们西厂管。你们东厂不敢杀的人,我们西厂杀。一句话,东厂能管的我们管,东厂不能管的我们更要管。先斩后奏,皇权特许!这就是西厂,够不够清楚“。

自从陈坤主演电影《龙门飞甲》火了之后,“厂公”这个称呼便被广大人们所熟知,在剧中所提到的西厂,便是明朝时期比较出名的组织。

这些组织里的人,传说中个个身怀绝技、武功高强,并且由皇权专门扶持,一时间权倾朝野,成为人人都惧怕的一个神秘组织。

众所周知,明朝除了厂公之外,一共有着四大组织,这四大组织在历史上究竟是怎样的呢?真有传说中那么厉害吗?

明朝第一大组织:锦衣卫

锦衣卫是明朝时期最早的特务组织,由开国皇帝朱元璋创立,锦衣卫是朱元璋手中的一把快刀,是他对付奸臣、权臣的得力帮手。

《明史·刑法志》记载:“胡惟庸、蓝玉两案,株连且四万。”

朱元璋最初设立锦衣卫时,是要锦衣卫护卫皇宫,其次便是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明朝初期的大案中,多有锦衣卫的身影在其中。

后来晚年的朱元璋觉得锦衣卫权势太大,因此将内外刑狱从锦衣卫中废除。

后面的锦衣卫甚至充当起特务的角色,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职责,也是锦衣卫的主要职责之一。

锦衣卫是一个曾经辉煌的组织势力,最辉煌时可直接向皇帝上奏,但衰落时,竟只能成为东厂的附庸。

明朝第二大组织:东厂

东厂是由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所创,朱棣造反成功后,虽然坐上了皇位,但他内心明白,此时仍然有不少大臣不服自己。

而在宫外的锦衣卫使用起来也是多有不便,于是朱棣便在宫内设立一机构,便是东厂,东厂首领则是由其最信任的宦官所担任。

朱棣在起兵过程中,宦官对他的帮助也是尤为重大的,因此朱棣还是比较信任宦官,推翻了他老爹朱元璋宦官不得干政的策略。

东厂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国家特务情报机关,并且由皇帝亲自掌管,权力比锦衣卫还大,可以随意监督缉拿臣民。

锦衣卫曾一度依附于东厂。

明朝第三大组织:西厂

西厂,听名字就知道,它与东厂都是一个性质的组织,在明宪宗时期,为了加强特务统治,在东厂之外,又设立了西厂这一组织。

与东厂一样,西厂的首领仍然是宦官,但在皇权特许之下,西厂的权力是要高于东厂的。

西厂首领汪直,为了升官发财,大肆查案,遍布全国,京城内外官员臣民无不惧怕西厂,只要西厂要抓的人,并不需要事先通报皇帝,其后便是带走秘密审讯,残酷至极。

朝廷内外官员无不对西厂又恨又怕,于是在大臣的上表之下,明宪宗这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于是废除了西厂。

西厂被废除之后,明宪宗始终觉得没有安全感,后来在奸臣的劝说下,西厂又重新复出,并凌驾于东厂之上。

之后的东厂、西厂,也经常是争权夺利,并不能做到齐心协力,这两个机构的成员都是从锦衣卫中所挑出。

在宦官刘瑾掌权期间,为了平衡东厂与西厂,又自行建立了一个“内行厂”,一时间,锦衣卫、东西厂、内行厂四大特务机构共存。

明朝第四大组织:六扇门

六扇门是相当具有神秘色彩的一个组织,上达朝廷下到民间,可以说是通天达地。六扇门常常辅助国家处理一些大案要案,其影响力巨大,在民间留下了威严之名。实际上,这六扇门就是一个辅助办案的组织。相当于专门搞刑侦的公安。

东厂、西厂、锦衣卫他们都统称为厂卫,是明朝时期,皇帝用来压制文官的组织势力。

在这四大组织中,若论权力,西厂无疑最大,不过西厂虽然压制东厂一段时间,但它只是昙花一现罢了。

综上所述,西厂存在时间最短,但它的存在是用来压制东厂,其次则是东厂、锦衣卫,锦衣卫虽然很强,但东厂、西厂最接近皇权。

相比较来说,六扇门则只能排在第四,它属于朝廷正式机构, 不管是皇帝还是内阁,都能对他产生影响,受到的制约比较大,不过他在民间的影响力还是比较深厚的!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锦衣卫相当于现在的什么3

我相信每个人对皇家侍卫的头衔并不陌生。现在,在一些流行的清剧中,它们经常出现。清朝时,他的主要职责是保卫皇帝的安全。别把侍卫当成了下人。其中最高级别为三品,相当于现在副省级副官员。

就像朱元璋在大明初期建立了锦衣卫监督制度一样,早在清朝成立之初,他就建立了完善的朝廷侍卫制度。然而,清代朝廷侍卫与明朝锦衣卫存在质的区别。当然,皇家侍卫,但没有人敢轻易得罪,因为他离皇帝很近。

1644年,清朝进入关后,逐渐完善了自己的制度。从康熙皇帝起,御卫有一个等级,分类很清楚,御卫分为四个层次:御前侍卫分为一等、二等、三等、蓝翎四个级别。

一级皇家侍卫是皇帝的近卫,相当于军区首长的侍卫。然而,因为他离皇帝太近,所以不允许他佩刀。这就要求一等侍卫个人素质比较高,。关键时刻可以赤手空拳地消灭敌人,一流的侍卫必须是满蒙子弟的根,其品级为当朝三品。在清代,在清朝地方上的布政使、六部的侍郎也不过就是三品而已。。

正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一等朝廷侍卫经常跟着皇帝左右,升迁的机会大大增加,如清朝乾隆大帝贪官污吏和珅,其本身就是皇帝的侍卫出身,后来由于偶然乾隆的赏识,逐渐成为乾隆后期最受欢迎的近臣。

此外,朝廷的侍卫外出办事时,各地的官员,无论军衔如何,都要给他们面子。毕竟,他们是皇帝周围的人。这就是“京官大三级”这句话的由来,但这些侍卫的工资并不高。但起来太风光了,如果被派去守护皇陵,那与要饭也就差不多了

清初的朝廷侍卫都有真正的功夫。在中后期,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与家庭有关的因素。这些朝廷侍卫主要是清朝重臣贵族的子民,其整体素质可想而知。清朝嘉庆皇帝时期,有刺客行刺,周边的御前侍卫每一个都没反应过来,还是一个亲王眼疾手快挡了一下,要不然嘉庆皇帝没准就去西天了。

侍卫上班时,通常穿一件黄马褂,这是身份的象征,而黄色的外套是公家的,不属于个人的。如果他们想离开这个岗位,第一件事情就是要交还黄马褂。清朝以弓马赢得天下,所以射箭受到高度尊重,射箭作为国家的基础。还有一件更喜欢的事是滑冰,无论是皇帝还是皇后喜欢滑冰,练就了这两样绝技,一般都会混得很好。

看历史,忆历史,品历史,看完上述事情,大家有没有什么想法呢?对于历史有没有什么新认识呢?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