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丽姿网 > 美文故事 > 美文故事

孟婆教育孟子的故事有哪些

明天读书会2022-11-23美食美味人已围观

解读「孟子第四次见梁惠王的谈话」,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明天读书会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孟婆教育孟子的故事有哪些1

孟子见梁惠王第四次觐见。孟子去觐见梁惠王,然后梁惠王也是非常谦虚迎接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诚教。孟子就首先给梁惠王提出了一个问题,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意思就是杀人的话,硬木棍和刀剑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又问了一句话,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梁恵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啊。

从这句话里面,我们就看到了孟子跟别人在谈话的时候,他喜欢以问问题的方式。首先问别人问题让别人回答,然后再把自己的观点引出来,他自己的方法相当于就是。引导式的一种方法,不是那种灌输式的,而是引导似的,相当于教学里面的启发原则。相似于孔子的启发教学,西方的那个教育学家苏格拉底那个孟婆助产术也是要以问题引导的方式将别人引导进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里面。

按他们的谈话,我们再来看下面孟子是怎么做的。孟子说厨房里有肥肉,马棚里有肥马,老百姓却吃不饱饭,到处逃荒,田野里有饿死的人,这无异于是当权者赶着野兽去吃人。意思就是说,当官的厨房里面有肥肉,有鸡有鸭,马棚里面有肥吗?但是呢,老百姓的却是吃不饱饭,而田地里面还有饿死的人,这就相当于啊,把老百姓赶出去给动物吃。我们再来看孟子是怎么说的,孟子说:动物互相残食,尚且为人们所憎恶,那么那些号称为民的父母官不管百姓死活,相当于赶着人类去给野兽吃。那么,父母官的意义又何在呢?

他自己就是用那个打比方的方式,引出了自己观点。那人们的老百姓的都会去讨厌他,因为他们是同类自相残杀。那如果是当官的啊,把那个老百姓饿的饿死也吃不了饭。结果动物来把人的尸体吃了,那他们两个的行为就没有什么区别,那就是把那个当官的如果不顾百姓的死活的话。就变成了与动物一样的。

这里孟子用了一句孔子的话,孔子说,发明人俑殉葬的人大概会灭绝后代吧。意思就是说,春秋战国时期,如果像一些当官的死了,发明陶瓷土殉葬的那个人做这件事情是灭绝后代断子绝孙的事。所发明人俑殉葬的这个人呢?想出这个想法的人会灭绝后代,因为这是不道德的而不能用人去陪葬。

当官的执政者又怎么能如此使老百姓饥饿致死的?如果当官望老百姓看到饿死,执政者看到老百姓饿死在田里没有饭吃?那和那个禽兽也没什么区别,和动物自相残杀也没什么区别。这些话里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明白,孟子的几个经典的打比方,希望大家能够领会。谢谢大家,今天就分享到这里,如果大家喜欢的话,请关注我的公众号:宋洪大课堂,谢谢。


孟婆教育孟子的故事有哪些2

苏轼词中"人生如梦"思想解读――以《西江月.平山堂》为例

一、文史中的苏欧情谊

杨万里的《诚斋诗话》里这样记载:"欧公知贡举,得东坡之文惊喜,欲取为第一人。又疑为门人曾子固之文,恐招物议,抑为第二。坡来谢,欧公问:"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见何书?"坡曰:"事在《三国志·孔融传》注。"欧阅之,无有。他日再问坡,坡云:"曹操以袁熙妻赐子丕。孔融曰:'昔武王以妲已赐周公。'操问:'何经见?'融曰:'以今日之事观之,意其如此。'尧、皋陶之事,某亦意其如此。"欧退而大惊曰:"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可见欧阳修的气度,苏轼的学识。古代文人之间的交谈,每每见到,总是叹其风流雅致。这两位大文豪从第一次见面便相互吸引,成为挚友,不可不叹缘分之妙,他们必是为对方某一方面的才华所吸引。他们的相聚相知,在几千年后的既喜欢苏轼又喜欢欧阳修的我们的眼中又是怎样惊心动魄的欢喜。那样两个皎皎清朗的两个人,我们喜欢的人,他们也曾在光阴的某一个刻度里把酒言欢、以心换心。虽然相遇如此美好,却又不得不面对这份悲哀,一个人的脚步已走向孟婆忘川,另一个人的脚步却还在繁华尘世。面对曾经光景,苏轼怎能无动于衷,于是一首《西江月.平山堂》留下当时的心迹。

二、苏轼《西江月.平山堂》与欧阳修《朝中措》的渊源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苏轼《西江月.平山堂》

平山堂始建于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当时任扬州太守的欧阳修,极其欣赏这里的清幽古朴,于此筑堂。《舆地纪胜》:"负堂而望,江南诸山拱列檐下,故名。"这是平山堂之所以为名的原因。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刘敞迁右正言、知制诰。次年八月,出使契丹,在契丹一年。嘉祐元年(1056)出守扬州。刘敞与欧阳修关系密切,在得知这个消息后,欧阳修便写了一首词酬赠于他。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樽前看取衰翁。—欧阳修《朝中措》

苏轼的这首词十分简单,却拥有极强的感发力量。它没有特殊的手法,像《词学十讲》中"直是盘空硬语,一片神行,而层层推进,笔笔逆挽,真是'有大气真力斡运其间',却又泯却转、接、提、顿的痕迹"所评价的《永遇乐》;亦无《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在这里,苏轼是奔波的游子,在外的宦客,冷静思考人生的智者。

三、苏轼《西江月.平山堂》之解读

上半片是"兴",下片是有兴而感。"三过平山堂下",直到作此词为止,苏轼曾三次路过扬州。第一次,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由京赴杭州通判,南下经过维扬;第二次,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由杭州移知密州,北上途经维扬;第三次,公元1079年(元丰二年),从徐州移知湖州(今浙江吴兴)。"三过"浓缩了苏轼近十年间南迁北调的宦海生涯,而此时的苏轼已经四十二岁了。"半生弹指声中"用夸张的比喻来表现时光飞逝。"弹指"佛教用语,比喻时间的短暂。《翻译名义集》卷五《时分》:"时极短者谓刹那也","壮士一弹指顷六十五刹那",又云"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苏轼在熙宁四年于扬州谒见欧阳修,至此已经九年,十年举成数,故为"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是苏轼看到了欧阳修曾作扬州太守时在平山堂留下的墨迹给人的感受。"文章太守,杨柳春风"是欧阳修《朝中措》中句词。在平山堂下,仍可以听到当年的歌,堂前垂柳依旧,太守何在?苏轼总是在不经意间思考自然永恒和人生短暂之间的矛盾。"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游人寻我旧游处,但觅吴山横处来",黄楼依旧、吴山依旧,东坡何在,太守何在?白居易《自咏》:"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而苏轼则更进一层"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云:"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追进一层,唤醒痴愚不少。""欲吊""仍歌"均采用原句,重现当时欧阳修风流自赏之态,又有欧公手植杨柳、所题诗词存留世间,可堪慰藉。然再深想一层,和桓温说"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相似却又有更深的感慨。欧公早已离开人世,苏轼心中的缅怀之情溢于言表。苏轼与欧阳修亦师亦友,他们二人才华斐然、文人相倾。

"万事转头空"是安慰,是放弃,还是一份感慨。在战乱的年代,这种寂寞的声音便在世间回响。《古诗十九首》中"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人生忽如寄";建安时期的慷慨悲凉,这是一种意识,在苍茫中看到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苏轼可能是落寞的、压抑的。半生弹指而过,他胸怀天下,想要治国平家,却一贬再贬。他说"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人生在世,也未尝不是幻梦一场。也许正是心怀此念,他才得以坦然的面对纷至沓来的政治打击。

文字真是一个很奇妙的事物,一旦变成文字,也许和作者有关系,也许就无关了,它已经自我完成了。读作品可以如孟子所说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如上文所说。更特别的是读者可以进行再创造。即文字接受和读者批评,可谓"一千个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尽管说人间如梦,万事转头空。可是我们毕竟是处在梦中的人,梦中的欢笑和泪水都是真的,即使是梦,我们也都真实的存在着,也许未来的某一天,当我被生活撞的头破血流,当我不得不放弃执念,当我不再年少轻狂,我会对自己说"万事转头空",不要空执人生。

孟婆教育孟子的故事有哪些3

编者按 买楼放骨灰,这本来是一句笑谈,可没想到在天津市某小区变成了现实。从介绍上看,该小区16栋楼房都用来建祠堂、放骨灰,每层大约有25户房,面积20平方米到50平方米不等,每家每户门口都悬挂着“X氏祠堂”的牌匾和大红花,目前小区已“入住”3000多个家族,骨灰盒接近十万个。对此你怎么看?

违背了公序良俗

■青的蜂

古人讲“入土为安”。《吕氏春秋》说,“藏者,藏也”,《孟子·滕文公上》说,“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一开始,“入土为安”或是为了避免曝尸野外,风吹日晒,动物践踏。但随着灵魂观念的产生,“入土为安”有了更深刻的文化意义。

农耕社会,人们把土地视为生命之本,并由此形成了崇土观念。西方人去天堂,中国人死后去地下世界。这里有“十八层地狱”,有“阎王爷”,有“孟婆汤”,有“灵魂转世”……出于对“鬼文化”的畏惧,墓地一般都远远的,跟活人边界鲜明。

“住宅式骨灰堂”打破了观念边界。一方面,它要挑战老人的传统观念,许多老人接受不了这种方式,会认为是对逝者的不尊重;另一方面,大众恐怕也接受不了“住宅式骨灰堂”。平时路过墓地,很多人都胆战心惊,放个“鬼小区”在这里,公众又会怎么想?

社会不仅有法律边界,更有道德边界。一个新事物的产生,必然要经受公序良俗的考量。从“住宅式骨灰堂”在网上引起的热议来看,更多人觉得是毛骨悚然。那些不以为然的人请扪心自问,如果你家附近出现这样一个小区,你能接受得了吗?

有无通过审批?

■徐 刚

活着买房、去世买墓,在国人眼里,这都是刚需。但囿于土地资源限制和墓地审批严格,不少地方出现了天价墓地,甚至出现了买房比买墓地便宜的现象。

以殡葬为主业的上市公司福寿园业绩公告显示,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一个墓地的售价超过10万元是正常现象,有的高档墓地甚至高达百万。各地公共墓地供给不足,私营墓地的价格又居高不下,在“死不起”的现实语境下,“住宅式骨灰堂”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只是,公墓的建立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建立经营性公墓、骨灰堂(楼、塔)由市、县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省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把公墓建成“住宅”的样子,拿到相关部门的审批了吗?

此外,根据天津市国土和房管局公开的文件,这处墓地在性质上属于公益性骨灰堂,建墓地似乎并无问题,但它并没有买卖资格。而管理方为了规避公益性墓地无法经营的管理条例,将墓地合同条款从售卖改为长期租赁。这种操作是典型的违规经营行为,需要予以纠正。

不宜一棒子打死

■江德斌

我认为,“住宅式骨灰堂”是现代殡葬业的产品,它替代了传统祠堂的祭奠功能,既能延续传统习俗文化,满足村民现实需求,又达到了集中存放骨灰、节约土地资源的目的。

一方面,“骨灰堂”的面积较大,购买者是将其作为家族祠堂,放置本家族成员的骨灰盒和牌位。这样,既可以不与其他人骨灰盒混杂在一处,也便于平时管理和祭拜。

另一方面,相比墓穴所占土地,“骨灰堂”看似面积挺大,但是其属于楼房结构,实际占地面积并不大,一栋楼可以容纳成千上万个骨灰盒,实则属于土地集约型模式。

“住宅式骨灰堂”也并非新生事物。此类由陵园开发的商业化“骨灰堂”,在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也早就出现了,亦是为满足居民的家族性存放骨灰盒、统一祭祀的需求,乃是市场和产品多元化的结果。

因此,对于“住宅式骨灰堂”不宜一棒子打死。殡葬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不仅受到传统观念和习俗制约,也要考虑到法律、土地资源、市场等多种因素影响。对这种创新模式,可以遵循宽容审慎的原则,广泛征求民众意见,如果确乎有存在必要,不妨借鉴一下。

主持人:丁建庭 邮箱:nfrbpl@126.com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