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丽姿网 > 美文故事 > 美文故事

古代敬畏之心的故事有哪些

弓长一2022-11-09美食美味人已围观

对古诗词要有敬畏之心,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弓长一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古代敬畏之心的故事有哪些1

我们后人学习古诗词,首先要有敬畏之心,学习诗词既不是来好勇斗狠的,也不是和别人展示才学高低的,只是互相学习切磋。古诗词是古人前人文学经验的总结,不是新事物新东西,我们要遵守继承并且传承下去。可是有些人总是不按标准不按要求来写诗填词,美其名曰创新,古诗词(格律诗词)是现在就有的吗?不是吧,已经存在千多年了,很多规则要求经过历史的发展演进,历代诗人的总结早已经成熟完备了,当代的一些人却还打着所谓创新,这样那样的胡写胡改,你们还创那门子新,能按标准写好就不错了。甚至有的指出他们的不对,还不服气振振有词。头条很有几人如此,凡是这样的,今后一律不再理会,你们玩你们的,我水平有限也没时间和各位大家高人讨论。

古代敬畏之心的故事有哪些2

《论语》季氏篇有句话: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大致的意思是:

孔子说:“有德行的人敬畏三个方面:敬畏规律,敬畏有权的人,敬畏智者留下的话。德行差的人,不了解有规律的存在,所以不敬畏,戏弄有权力的人,侮辱或挑衅智者的话语。”

《大学》第一章里也有一句话说:“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诚意,诚意而后心正”,格物知至要敬畏规律,诚意正心要敬畏大人与圣人之言。

敬畏天命(规律)

规律的词语解释:

(1) 自然界和社会诸现象之间必然、本质、稳定和反复出现的关系

(2) 有节奏的;不是杂乱的

比如四季的轮回,昼夜的更替,太阳的东升西落,人的五脏六腑的相生相克关系等等,所以老祖宗的智慧里有了“乾一坤二,天地定位”,有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也有了“天时地利人和”这一涵盖成功之路的关健。

如果农民播种不尊重自然规律,就不会有好的收成。如果学习不尊重循序渐进的规律,就不会有好的成绩。如果违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规律,日夜颠倒就不会有好的身体……

敬畏大人(领导)


人缺乏敬畏之心,就如脱缰野马,不系之舟,社会组织也就一片混乱。

一个家庭目无尊长不能有一个和谐的家,

一个单位的员工心里没有敬畏领导的心,每天工作吊儿郎当,自作主张、自以为是,肯定会吃大亏。

一个集体,一个国家同样也是如此,没有敬畏之心,何来爱家爱国?


敬畏圣人之言

俗话说得好“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所谓老人言,可以理解为圣人言或智者言,对于智者要尊重,才能领悟到他的智慧。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的孔子,他提出了“克己复礼,仁者也”的主张。晚年他致力整理文献典籍,有《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尊他为圣人,影响甚远。

孟子所著《孟子》,老子的《道德经》都是我们学之不尽取之不尽的宝藏。

唐朝陆羽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 被尊为“茶圣”。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被尊为诗圣。


司马迁的《史记》是他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千古不朽,被尊为史圣。


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对我国医学发展影响很大,被尊为医圣。


中国的“经”典不要太多,《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诗经》《山海经》等等多少圣贤之书,我们不仅要“敬”,更要“畏”。


有敬畏才有使命,才有初心

敬畏,是人对待世间万事万物的一种态度。敬为尊敬,畏为畏惧,敬是后天修为,畏是与生俱来的。


人只要有“敬畏”的东西也就有了信仰。有了信仰才能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人只要有“敬畏”就能体现正本清源。

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侵入的现象也多了,我们需要认真了解和对比中西方发展史,通过真正的文化觉醒来发扬我们老祖宗留下的东西?


人有了“敬畏”便具有了民生情怀。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人有了“敬畏”才能有使命担当。

自古就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精神,当下又有多少人不拖延、不懈怠,认准了就坚持做下去,不计利害、无问西东,“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有志之士。


只有“敬畏”的人才能做到律己自爱。

每个人既属于自己,又都属于家庭和单位,属于社会和国家。需要以积极的姿态、乐观的心态,做有价值的事,过有意义的生活。


不忘初心,就得守住真心。即便在淤泥中,依然一尘不染;哪怕是野渡无人,依然独立横舟。

因敬生畏,因畏而保持着敬的那一份距离,从而,有了崇高,有了遥远,也有了威严。

敬,促使人们自强不息,有所作为;畏,告诫人类应厚德载物,有所不为,知道敬畏,才能保护我们内心的良知。

一一END



古代敬畏之心的故事有哪些3

处于安逸的环境,反而“居安思危”,这是对风险的敬畏。做任何决定前都不会冲动,“谋定而后动”,这是对成功的敬畏。人若没有敬畏之心,就跟“初生的牛犊”一样,虽然不怕虎,但要冒着被虎吃掉的风险。

初生牛犊之所以不怕虎,是因为不知道老虎的可怕,无知才能无畏。很多人失败的原因是,把自己当成了初生牛犊,勇闯地狱,却没有好好调查一下,地狱的风险有哪些可以规避。

古代人不懂科学,把星象变动,大的自然灾害等当成老天的惩罚,他们对天.道的敬畏,被现代人嘲笑为“迷信”。现代人掌握着科学这种工具,却对天.道失去了敬畏之心,对自然采取的是“征服”手段,而不是尊重其内在的规律。

当生.态开始变坏,疫.情给人当头一击,大多数人想的是用更科学的手段解决问题,却忘了问题存在的根源,是我们失去了对天.道的敬畏。当你不敬畏大海的时候,大海就会用更大的风浪还击。

就算是顶级的科学家,譬如牛顿,在掌握“科学”这张王牌的时候,还在惊叹造物主的神奇,感慨自己的渺小,回归了“神.学”怀抱。不是牛顿迷信,而是因为他对天.道存在敬畏,只有懂得越多,才会更加敬畏。这不是什么迷信,更不是勇气不够,而是对人类未知的前路负责。

世间因果循环,有因必有果,很多人害怕失败,却并不敬畏因.果。《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向天借命,于五丈原点灯布下续命大阵,在最接近成功的时候,却被魏延无意中破坏。诸葛亮于是感叹,这是上天惩罚他“火烧藤甲兵”,因为造下的杀孽太多,所以不愿给他续命的机会。

诸葛亮何其聪明,何其勤奋,六次北伐,却都无功而返,为何?因为“因.果”。当司马懿快被烧死的时候,突然天降大雨,让司马懿死里逃生,也让诸葛亮失去了胜利的砝码。不是诸葛亮布下的局不高明,也不是司马懿未卜先知,而是因为“因.果”的存在。

若不敬畏“因.果”,就算聪明如诸葛亮,也会输得很惨,更遑论我们这些普通人。很多人求神拜佛,心中却无神明,对“心中之神明”没有敬畏,就会夸大自己的能力,轻视所谓的“因.果”,最终被因.果反噬。

当年轰动一时的“左.央事件”,如今看来还很恐怖,最后左.央说,他为当年的无知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个代价使他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承受着最深的恐惧和绝望,并且还连累了身边的人。左.央之所以落得如此下场,全因为他对未知没有敬畏。

当年,他“以身试gui”,直播自己玩通.灵游戏,一时间观看者如云,都想知道所谓的“灵.异”会不会真的发生。可是结果还没出现,左.央就消失了,再出现的时候,他说出了上面的话。

人若对未知没有敬畏,未知就会以它的方式惩罚你。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是因为他对别人学识的敬畏,只有心存敬畏,才会有了谦卑之心,有了谦卑之心,才不会恃才傲物,人丢掉了“傲”这个缺点,成功也会来的更容易一些。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