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丽姿网 > 家居生活 > 家居生活

夏天有什么不同的月份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2022-11-14美食美味人已围观

春夏秋冬 四季轮回,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夏天有什么不同的月份1

来源:【中国科普网】

视觉中国供图

时至九月,秋高气爽。终于送走炎热的夏季,寒冷的冬天暂时还不会到来,人们很容易在这个季节感慨四季的轮回。在美好的仲秋,我们来关注一下“春夏秋冬”这四个字。

“春”“夏”“秋”“冬”这4个字其实很有意思。“春”字的甲骨文有草丛(也有的甲骨文是树林)、有太阳,还有正在萌芽的种子。后来篆文里变成了一个草字头,代表植物; “屯”代表种子,上面冒芽,下面生根,它也代表“春”字的读音;下面还有个“日”。合起来就是小草青青,种子萌芽,阳光温暖,是一幅春光融融的美景图。

“夏”的金文看起来像是一个高大的人形,有脑袋,有手,有脚,还拿着农具。夏天正是农民需要进行田间管理的季节。

“秋”的甲骨文像一只蟋蟀,秋天来了,到处都能听到蟋蟀的鸣叫。所以蟋蟀被称为“秋虫”。后来秋的字形变成了“禾”+“火”,有人说它表示禾红似火、五谷成熟,也有人说这是秋季收割完了庄稼,要放火烧荒,烧死害虫和虫卵,方便明年继续耕种。

冬,在甲骨文里,像是一根两端打了结的绳子。古人结绳记事,通过绳子上的疙瘩来记录很多事情。两端都打了结,意味着一个记录的周期结束了。所以它的本义是终结。冬季是最后一个季节,是一年的终结。后来,人们又在字形的下面增加了两点,表示冰。冬天特别冷,水都结冰了。这就是“冬”这个字的意思了。

“春夏秋冬”用口诀来形容:春是种子萌生,夏像高大人形,秋是一只蟋蟀,冬是一段麻绳。

四季对于农民伯伯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春天是庄稼播种的季节,夏天是庄稼成长的季节,秋天是庄稼收获的季节,冬天是庄稼储藏的季节。这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四季刮不同的风。“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天,温暖的东风融化了冰雪,催开了嫩芽,给我们带来春天的气息。这就是“青春”——绿色的春天。

夏天的风来自哪里呢?“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夏天是麦子熟的季节。烈日炎炎,从南边吹来的风带着滚滚的热浪,好像冒火了!这就是火红的夏天。

秋天的风是从哪吹来的呢?“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秋天,西风带来了凉爽的感觉。庄稼成熟了,树叶开始落了,草也枯死了,早晨草叶上还覆盖着一层银白色的霜。大地逐渐失去生机,天地间一片肃杀之气。这就是白色的秋天。

冬天的风来自哪里呢?“城外萧萧北风起,城上健儿吹落耳。”冬天,北风呼啸,带来了寒冷的气息,耳朵都快冻掉了。白天很短,黑夜很长。一切都变得黯淡。河流也结了冰。这就是黑色的冬天。

四季的风用歌谣来形容:春天刮东风,吹得小草青;夏天刮南风,热浪如火红;秋天刮西风,白露银霜明;冬天刮北风,黑夜冷无声。

我们的祖先认为,四季是由四位神来掌管的。春神叫句(gōu)芒,他长着人的脸、鸟的身子,穿着绿色的衣服,脚下驾着两条龙。“句芒”的“句”字,就像一个刚刚萌芽出土的小嫩芽,头是勾着的;而“芒”字则是那些毛茸茸的毛刺,所以“句芒”合起来是春季植物的象征。春天植物是绿色的,所以他穿着绿色的衣服。

夏神叫祝融,他是兽身、人面,乘着两条龙。“祝”是巫师的意思,“融”表示明亮,“祝融”合起来表示祈求明亮的巫师。夏天是最明亮、最火热的季节。所以他穿着红色的衣服。

秋神名叫蓐(rù)收,人脸、虎爪、白毛,左耳朵有蛇,乘着两条龙,手里拿着钺,就是大斧子。“蓐”是秋天枯萎的草,“收”是收割、收获的意思。他的名字就代表着秋天。秋天植物都枯死了,像是被大斧子杀死了一样。秋神穿着白色的衣服。

冬神叫玄冥。他人面、鸟身,两边耳朵各挂一条青蛇,脚下踩两条青蛇。 “玄”是黑色的意思,“冥”表示幽暗。冬天阳光不足,黑夜特别漫长,所以他的名字叫“玄冥”。他的衣服是黑色的。

四季之神用口诀来形容就是:春句芒,夏祝融,秋蓐收,冬玄冥。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文艺委员会委员,文学博士,“三千字”品牌联合创始人)

本文来自【中国科普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夏天有什么不同的月份2

因为有黄赤交角,使太阳直射点不断移动,就有一年四季的变化了


四季的划分

四季的划分,我国与西方有所不同。我国的四季划分方法,强调季节的天文特征:夏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最高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白昼最短,正午太阳最低的季节;春秋两季,昼夜均匀,正午太阳高度适中,是冬夏之间的过渡季节。具体地说,它以二十四气中的“四立”(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为四季的起止,而以二分二至为四仲(见四季的划分)。

春季:立春为起点,春分为中点,立夏为终点;

夏季:立夏为起点,夏至为中点,立秋为终点;

秋季:立秋为起点,秋分为中点,立冬为终点;

冬季:立冬为起点,冬至为中点,立春为终点。


这样的四季,具有明显的天文意义,但与实际的气候情况不符。例如,立春和立秋,是春秋二季的开始,而在气候上仍是隆冬和盛夏;夏至和冬至,是夏季和冬季的中点,可是在气候上,它们并非一年中最热和最冷的时候。

二十四气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进行天文、气象和物候观测的经验总结,是我国古代的一项伟大科学成就。它的划分兼具天文季节和气候季节的特点。它的二分二至和四立(合称八节),表达的是天文季节;而雨水、惊蛰、清明、谷雨、小满、芒种、小暑、大暑、处暑、白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和大寒等气,则明显地表示气候和农事季节。其中的大暑和大寒,分别表示一年中最热和最冷的季节。大暑是夏至后第二气,即夏至后一个月,大体与传统的“三伏”中的中伏相当;大寒是冬至后的第二气,即冬至后一个月,同传统的“三九”相近。故民谚有“冷在三九,热在中伏”。天文季节和气候季节,区别明显,结合紧密。

西方的四季划分,较多地侧重于气候方面。它把二分二至看作四季的起点。这样的四季比我国的天文四季各推迟一个半月。例如,从立春至春分的一个半月,在我国属春季的前半部分,而在西方却是冬季的后半部分。

无论是我国的四季,还是西方的四季,都是按二分二至划分的,它们都有确切的天文含义。两种划分方法本身都是天文上的,因而都不可能全面地考虑气候的特点。按天文上的定义,一年分成大致相等的四个季节;同一季节,在不同纬度都有同样的始终。而在气候上,春夏秋冬四季,不一定是长短相等的;同一季节,在不同纬度也会有不同的始终。

要使春夏秋冬四季反映地面上的气候条件,必须采用气候本身的标准来划分四季。气候学上通常以侯平均湿度(每5日的平均气温)作为季节的划分标准:候温高于22℃的时期为夏季,低于10℃为冬季,介于二者之间的为春季和秋季。这样,各地的春夏秋冬四季,都有共同的温度标准。但是,同一地点,四季必然长短不一;不同地点,同一季节并非同时始终。而且,并非到处都有四季。


都知道地球有两种基本的运动,一种叫自转——地球自身的旋转,另一种叫公转——绕着太阳的旋转。地球在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时,也在绕自身的地轴自转,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有一个23度27分的倾角。正是因为这个倾角的存在,才会使太阳在地球表面的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从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我们地球上有热带、寒带和温带。热带地区只有雨季和旱季,而寒带地区一年四季都是冰天雪地,只有温带地区才有明显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四季是这样划分的:在北半球的温带地区,依地球的公转,以日照时间最长的6月为中心,分为春、夏,以日照时间最短的12月为中心,分为秋、冬,以此为一个周期。并且依照气温的变化,分出四个季节来。

夏天有什么不同的月份3

一起解密

秋天的“脾气”

秋天,总是与“秋高气爽”联系

这个词最早出自杜甫的诗句

“高秋爽气相鲜新”

如今,“秋高气爽”

已成为描绘秋天的代表性词语


然后,同为冷暖交替的过渡季节

秋天和春天为何给人的

感觉大大不同?



要解释春、秋天的差异,首先需要了解热量传递的“滞后性”。


国家级首席预报员张涛解释说,造成地球上各种天气气候现象的最直接原因是空气运动及其水循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气环流,而决定大气环流的主要原因有: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及长波辐射、海陆分布和地形等,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太阳辐射!



不过,太阳辐射主要为短波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十分微弱,大量太阳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地面在吸收到热量后,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发射热量,而大气对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又很强。因此,对于对流层的大气来说,地面才是大气的直接热量来源。



热量从太阳到地面、再从地面到大气都需要时间,这就造成了气温相对于太阳辐射的“滞后性”。


举个例子:

一天中,太阳辐射最大时出现在正午12时,而气温最高往往在14时左右;


一年中,太阳辐射最大出现在夏至(6月21日左右),而一年的最热时段往往出现在夏至过后的小暑、大暑节气。



Get到这一点,我们再来看春天和秋天的天气特点。


春季,是冬季到夏季的过渡季节。此时的北半球,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辐射越来越强,地面受热温度升高,紧贴地面的空气温度也随之升高。由于热量传递的“滞后性”,高层大气的温度相对低层大气要热得慢一些,这就会造成下层空气温度高、上层空气温度相对较低的不稳定状态。


如一壶水,下面一直在加热,下面的水比上面的水温度高,就很容易形成上下对流运动。大气运动亦是如此,这就是春季容易出现强对流天气的原因。


秋季正好相反,秋季是夏季到冬季的过渡季节。地面得到的太阳热量越来越少,地面温度越来越低,低层大气温度也随之降低,但与此同时,由于热量传递的“滞后性”,高层大气还维持相对高的温度。


冷空气重在下面,暖空气轻在上面,大气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因此秋季的强对流天气要比春季少很多。对流天气少,天空云量也相对较少,晴朗的天气则趁机频频“抢镜”,极易出现碧空万里的“刷屏蓝”。



我们所谓的秋高气爽,“气爽”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空气中水汽含量少。


秋天,当高层出现冷空气的时候,低层的温度已经降低,很难出现下暖上冷的不稳定状态出现,对流云较少出现,整层大气水汽含量少,天就显得比较干爽。春天,高空冷空气要滞后于低层,而低层由于加热比较快,就比较容易形成对流性天气。


张涛 制图。


同理,南方的“回南天”为何只发生在春季,而不发生在秋季?关键在于空气中温湿度的配置,也与热量传递的“滞后性”有关


春季,北半球太阳辐射越来越强,地面升温快,室外大气很快被加热,室内气温比室外回暖要慢一些,室内墙壁温度回暖更慢,室外暖湿空气进到相对冷的室内在冷的墙壁上就容易凝结,就好比对着镜子哈气一样,形成南方特有的“回南天”。



而秋天是从暖变冷的过程,当冷空气来临时,室内还保持比较暖的状态,室外干冷空气进入相对暖的室内,相对湿度只会变得更低而更干。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