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丽姿网 > 美文故事 > 美文故事

头等舱故事的启示有哪些

洞见2022-11-25美食美味人已围观

《海上钢琴师》:有一种强大,宁可一生孤独,也不随波逐流,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洞见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头等舱故事的启示有哪些1

2019年11月15日,电影《海上钢琴师》在迟到21年后,终于首次登上国内大屏幕。

当时很少有人想到,这部没有酷炫特效的场面,没有奇诡翻转的剧情,甚至连爱情都是蜻蜓点水的影片,竟然会被数百万网友打出了豆瓣9.2分。

它改编自意大利作家亚历山卓·巴瑞科的剧本《独白:1900》,讲述的是一个弃婴的短短人生。

主人公1900没有亲人,没有归属,甚至没有一个像样的名字,可谓世上最孤独的人。

可他却因为这份孤独,得以全心全意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世界里,一生活得比大多数人更加圆满而深沉。

这是一则只属于理想的童话,又何尝不是一个关于现实的寓言。

一个人的悲喜,从来都取决于自己,而与其他人无关。

1

  • 孤独,是谁都逃不脱的宿命。

1900年的第一天,豪华邮轮弗吉尼亚号跨越了茫茫大西洋,如期抵达和平安宁的美国。

饱受欧洲战火之苦的乘客们,全都欢欣雀跃登上海岸,满怀希望地迎接新生活。

唯一的例外,是一个还在襁褓中的白人婴儿。

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生日、国籍,也没有人见过他的父母和亲人。

他被装在一个原本用来盛放柠檬的篮子里,和吸完的烟头、用旧的手帕……一起被遗弃在船上。

幸好,贫穷却善良的黑人水手丹尼发现并收养了这个婴儿,并给他取名1900。

在弗吉尼亚号狭小而简陋的底舱中,1900顽强地成长起来。

虽然他从来没有感受到来自血缘亲人的关爱,也没有同龄的小伙伴陪他一同玩耍。

但养父丹尼竭尽全力照料他,教导他。

甚至,还在1900懵懂地询问,什么是“妈妈”时。

丹尼善意地欺骗他说,“妈妈”不过是一匹最好的赛马。

这个粗鲁的男人,用最细腻的方式,呵护着孩子幼小的心灵。

可老天就是如此残忍。1900八岁那年,丹尼因为一场意外惨死,让这个孩子失去了最后一个可以依靠的人。

从此,他就只能孤独地坐在舷窗旁,看海水的光影变幻,看日月东升西落。

看身边的乘客一批又一批如潮水般袭来,再如潮水般散去。

直到死,都再未碰到过深爱他,同时也为他所深爱的人。

其实这艘弗吉尼亚号上,又有谁不孤独?

比如1900唯一的好友小号手马克斯,为了生计背井离乡上船,一漂泊就是许多年。

比如高高在上的船长,人前总是仪态威严一呼百应;可人后,依然要独自一人度过航程中的日日夜夜。

更别提船上那些来来往往的乘客了,有的是移民逃避战火的富豪,也有走投无路试图翻身的贫民。

他们怀抱着各种各样的目的离开故土,可即使熬过了枯燥的旅途登上彼岸,迎接他们的也将是背井离乡的迷茫。

《西雅图》中说:“人,生而孤独,这就是世界。”

赤条条一个人降临,也将在若干年后一个人离去。

一生会遇见很多人,却没有人能永远陪伴。

父母会在时光中老去,子女会因为长大而离巢,朋友会随着阅历而走散。

到了一定年纪我们才明白,孤独,是世上谁都逃不开的宿命。

2

  • 合群是为了自保,孤独是真正的自由。

丹尼去世后,再也没有人教养1900。

他竟然无师自通学会了弹奏钢琴,并在成年后顺理成章加入船上乐队。

作为钢琴师,1900的任务,是和其他乐手一起,穿上整齐划一的制服,在头等舱的豪华舞厅演奏乐曲。

有资格入场的乘客则会穿上华美的礼服,在舞池里彬彬有礼地展开社交。

这是船上的盛事,每个人都在这个欢乐场里载歌载舞,欢声笑语。

唯一的例外,依然是1900。

他总是即兴创作,导致其它乐手只能尴尬地在旁陪坐。

他常常独自一人来到低等舱,在拥挤的舱房内为贫民激情演奏,带领他们进入狂欢的海洋。

他丝毫不在乎,这些人原本没资格享受舞会,而其他乐手也不会踏足此地。

他还曾在一个风暴之夜,带着刚加入邮轮乐队的小号手马克斯溜进舞池,特意松开了钢琴的制动。

钢琴带着他们,在船身的颠簸中疯狂旋转。而1900则在这高速旋转中,挥洒出全片最灵动的音乐。

事情的结尾,是失控的钢琴撞破舱房,惊起许多乘客,造成一场混乱。

而其起因,不过1900心血来潮,想缓解马克斯的晕船之苦。

1900这辈子,实在有太多太多的特立独行。

小到8岁的时候,他偷偷闯入原本没资格进入的头等舱舞厅,擅自在钢琴上弹出平生第一支曲子。

船长批评他不懂规矩,他却放肆地回应:“去他的规矩。”

大到几十年来,无数人劝他走下邮轮结束漂泊,去陆地娶妻生子、成家立业。

因为这是大多数人心目中,生活应该有的样子。

他却始终坚持留在船上,坚决不改变生活方式。

短短一生中,1900从不曾试图讨好他人,哪怕因此惹得周围人人侧目。

可他也不曾委屈过自己,即使死也都是顺应本心。

这个世界上,实在是有太多太多的“约定俗成”,太多太多的“大家都是”。

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一意孤行,大多数人都在被身边人裹挟着载浮载沉。

因为害怕被排斥,所以一点点磨平了棱角。因为想要被接纳,所以一点点退让了底线。

直到被岁月摧残到面目全非,才惊觉自己早就迷失了本性。

作家马德说:“一个人的灵魂,只有在独处中,才能洞见自身的澄澈与明亮,才能盛享到生命的葳蕤与蓬勃。”

违心地合群,只是在消耗自己;自由地独处,才是在点亮生命。

人只有懂得享受孤独,才能够真正找到藏在生活深处的快乐与幸福。

3

  • 有一种强大,叫做宁可孤独,不愿庸俗。

其实,漂泊了一生的1900,也曾经想过走下邮轮,走上陆地,走进纷繁的人世间。

那时他刚刚通过斗琴,战胜了爵士乐的发明者——美国著名钢琴家杰利,名声达到了巅峰。

那时,有音乐制作公司闻风而动,专程登船为他录制唱片。

制作人说,1900一定能凭着大卖的唱片,拥有想要的一切。

那时,1900遇上了他人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爱情。

可女孩只是船上的旅客,短暂的交集后,女孩离船上岸,从此相隔天涯。

犹豫了许久之后,1900终于下决心离开邮轮,去陆地上寻找女孩的身影。

他把全部家当装进一个小小的行李箱,穿上好友马克斯送的大衣,在所有船员的欢呼声中,第一次走下舷梯。

他计划着要像马克斯说的那样,娶一个好女人,生一堆孩子,买一所房子,拿到属于自己的名声和财富。

可真正踏上陆地那一刻,1900迟疑了。

他的面前,是一个比邮轮大了无数倍的城市。

那里有无数的街道,像一条条幽深的迷宫。

那里穿行着无数的行人、车辆,节奏喧嚣而迷乱。

1900看不见城市的尽头,更把握不了这个陌生的世界。

他恐惧地转身而逃,飞奔回船上。哪怕因此,自己将永远丢掉世俗里认可的成功,永远错过爱人和家庭。

许多年来,无数读者和观众,都在为1900扼腕痛惜。

可若他真的走下邮轮,迎接他的,又将是什么?

其实,作者早就在全片最华彩的篇章——斗琴中,给出了答案。

1900的对手杰利,也曾经是一位天才钢琴师。

他出身社会的底层,能凭着出众的才华,发明出爵士乐,风靡整个美国,自己也因此名利双收。

可惜在名利场上打滚多年以后,杰利早就迷失了那份痴迷音乐的初心。

他不再想着在专业上进步,而是想方设法打压任何一个可能威胁到自己地位的人。

听说海上有位出色的钢琴师后,杰利千里迢迢赶来斗琴。

一方面,他利用媒体大肆造势,抬高自己。另一方面,他又对1900极尽轻蔑,百般羞辱。

甚至在意识到1900在手下留情后,依然不依不饶步步紧逼。

这终于激怒了1900。

他使出了以双手弹出四手联弹效果的神技,彻底击败了杰利。

杰利扬名不成,反而沦为笑柄,可谓自取其辱。

反观1900,依旧安静而专注在海上弹琴,终于成为一代传奇。

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中说:“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

因为这个灯红酒绿的尘世间,实在是充斥着太多的欲望。

若是习惯了在追逐欲望,只能在永无止境的攀比中疲于奔命,痛苦不堪。

只有真正清醒的人,才懂得在独处中反躬自省,在沉思中坚定方向。

习惯在孤独中精进自己,哪怕不合群,灵魂也不会感到空虚与寂寞。

4

故事的结尾,是1900与老旧的弗吉尼亚号一起,在爆破中沉入海底。

因为他认为陆地上的喧嚣太过沉重,宁可以死亡来成就生命的圆满。

这是属于天才的倔强,又何尝不是他用生命,写给每位普通人的启示。

我们虽没有1900惊世的才华,也未曾经历过1900这般极致的孤寂。

我们有亲情温暖,也有责任牵绊;向欲望而追逐,也因失望而痛苦。

但我们都会面临许多同样的选择。

面对非议,是盲目随大流,还是坚持己见,特立独行?

是选择妥协合群,还是宁愿在孤独中,坚守内心的清醒?

相信看过《海上钢琴师》,你我的心中,早已有了答案。

头等舱故事的启示有哪些2

《海上钢琴师》是一部经典之作,它带给我们的启发可能需要我们一辈子去挖掘

01

主人公是一个被抛弃在“弗吉尼亚号”头等舱钢琴上的弃婴,他有一个幽默、开朗、乐观、有爱的“父亲”。他天赋异禀,能够跟随周围环境、人们的心情即兴演奏出最美妙的音乐。他的音乐轻快而富有节奏,动人心弦,技艺精湛,甚至打败爵士乐鼻祖。这些深深的感染、打动着我们。

同时,他的身上又有太多我们无法理解的行为,比如:他为什么从来不下船?他为什么不去寻找他的爱情?他为什么宁愿死在穿上,也不愿意离开船?

当他弹琴时,当他走在下船的楼梯时,当他大部分时间待在船上时,当他与有故事的人交流时,他在想些什么?感受到了什么?领悟到了什么?

02

我深切的感觉到:主人公是带着灵魂在生活,透过他,我们可以感受到灵魂的存在。他的生命历程,他的选择,他的想法可以帮助我们靠近、了解甚至懂得灵魂的一部分。我想这正是这个作品带给我们的价值。

主人公具有天赋异禀的音乐天赋,能够无师自通,即兴弹奏出感染众人的音乐。我想他正是进入了“心流”状态,他投入到了“当下”,忘我的表达了当时情景的气氛感受。他变成了一个与无意识,与大海能量可以沟通的管道,他只是把他们表达出来

主人公必然是心境纯净,感受力超强,自我与环境的界限消失,表达的东西超越了人类肉体的限制,完全交由灵魂操作,才能获得这种“心流”能力。

获得了上帝的馈赠,必然要承受某种限制。任何的宝物都有他的适用范围。主人公付出的代价可能就是一辈子待在船上,失去了爱情,并最后和船一起消亡在大海里。

03

现实中,和主人公一样的人太少见,我们绝大部分人都陷入了世俗的规则及价值观内。

我们做着自己一点都不感兴趣的事情,每天加班熬夜,努力地赚钱养家,或是为了出人头地,获得功名利禄。

我们在最热闹的场合开心的大笑,只为了隐藏内心的孤独和落寞。

我们付出了绝大部分时间给了公司,却没有一点时间留给自己。

我们打电话问候家人,问候朋友,问候老师领导,却从没有问候过自己

我们看了数万份资料,却从没有进入过自己的内心,看看她是什么状态,问问她需要什么

04

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灵魂,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情感体验,每个人都有一个丰富多彩,奇幻奥秘的内心世界。

可是,我们却无暇关照她。

所以,我们的身上看不到一点点灵魂的印记。灵魂被我们丢弃,我们和行尸走肉有何区别?

不得不说,主人公传奇的一生,以及太多的细节,可能在我历经沧桑,千回百转,灵魂开悟后,才能理解到更多。

头等舱故事的启示有哪些3


《海上钢琴师》是一部上映于1998年的经典老影片,英文名是《The legend of 1900》,翻译成中文是“1900的传奇”,1900是剧中主人公的名字,影片述说的便是这个以数字为名的男子的传奇一生。

一个有别于凡俗的超常人物,做出了有别于庸常的超凡举动,才能让一个人的一生够得上“传奇”二字,1900便是这样一个人。

他无名无姓,无身份无户籍,是一个被遗弃在邮轮头等舱的弃婴,船上的黑人船工丹尼捡到他的时候,正是二十世纪的第一天,因此便给他起名叫1900。

故事讲述他在弗吉尼亚号邮轮上长大,拥有无人可比拟的钢琴天赋,在船上用音乐征服了无数的人,却从未曾踏足过陆地。一直到废弃的弗吉尼亚号在海上要被炸毁,1900仍不肯下船,选择了与船俱亡的故事。

第一次看这部影片的时候,看到结尾处火光冲天的邮轮在海中央爆炸,而1900正身处船中,他临死前对着镜头淡然的一笑曾带给我深深的震撼,他连死都不怕,为何就是不愿踏足陆地?

重温这部影片的时候,我在1900三次拒绝下船的回应中找到了答案,他每一次拒绝下船背后所折射出来的对人性深刻的理解,对自我透彻的认知,对当下的珍惜,对欲望的克制,给了身处迷茫中的我们带来了富有启示性的思考意义。

第一次拒绝下船:远方没有尽头,当下更值得珍惜

兰波说:“生活在远方”。

高晓松也有一句击中无数人心灵的名言:“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远方之所以被描绘得那么诗意和令人向往,是因为在眼前苟且的衬托下,它成了人们想要逃避当下的一个目标和寄望。

但是远方是没有尽头的,因为远方一旦抵达便又成了当下,然后又有新的远方在召唤着。多少人就是在不断的追逐与转换中,忽略了当下,蹉跎了岁月。

所以1900说:

“你们陆地上的人,总在寻找不属于你的四季如夏的世外桃源,我想那并不适合我。”

这是他第一次对小号手麦克斯说出的不想下船的理由。

麦克斯是1900在船上的好朋友,他这样问1900:

“就一次,为什么不下船去看看?你演奏得像神,人们会为你疯狂。你肯定能赚大钱,然后买个豪宅,娶得贤妻,养群孩子。”

赚钱娶妻买豪宅,是多少尘世俗人穷尽努力在奋斗的目标。但是1900却用“不适合”三个字弃绝了这一切。

看似简单的“不适合”三字,背后却是1900看透了人性后,忠于自我的恪守。

他虽未曾踏足过陆地,却从船上来来往往的人群中,看到了陆地的一个个缩影。大多数人们都满怀愁容,吸烟的贵妇似和丈夫不和,流泪到妆都花了的女子在旋转跳舞,偷了别人西装的偷渡客混进了头等舱寻找艳遇,木无表情的男子满腹心事的像有什么东西放不下……

他们从彼岸奔向此岸,即将到达美国这个远方,但是他们的脸上依然有着遮挡不住的迷惘,远方的到达并没有让他们扔掉心中的苦闷。

如果融入尘世,四处追逐却依然满怀愁容,那为何还要舍弃当下?1900在船上生活的30年间,一船又一船的人从他身边经过,与他交谈,述说着陆地的美好与他们的故乡。人们在他的音乐里得到慰籍,他也在音乐的输出中体现了自己的价值,这对他来说就是最好的当下。这当下,远比虚无缥缈尘世幸福来得更具吸引力。

人们喜欢追逐远方,是因为远方总带着某种不确定性的诱惑。1900说:

“你们陆地上的人,冬天刚到就等不及夏天,夏天来到又害怕冬天的降临。”

这其实隐喻了人们对当下缺乏耐心,急功近利的心态。

当我们放弃当下选择远方的时候,其实也就放弃了当下可以拓展的更多可能性。如果不是把远方视作真正的梦想所在地,而仅仅视它为逃避当下的一个借口,那么即使把下一个远方变成了此在,也没法驱赶心中的怅惘。真正能驱赶心中怅惘的,不在于对远方的不断追逐,而在于对每一个当下的把握。

正如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说:“现在才是唯一真实和确定的;相较而言,将来的发展总会与我们的预期有所出入。”

第二次拒绝下船:守住边界,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过一生

1900曾经动过一次下船的念头,那是唯一的一次。他想去陆地上听听海的声音,还想去看看那个在船上邂逅的让他心动的姑娘。

他首次拿起行李,向岸上走去。但当他行至舷梯中间后却停住了,他凝神远眺着高楼林立的城市森林,那是他即将要融入的都市,他对它一无所知。

那城市近在咫尺,陆地也仅差几步之遥。1900停留在跳板上久久的伫立,面前的城市在他眼前清晰的铺展来开,数不清的层层叠峦的高楼,街道延伸而去的前方充满了未知,他迟疑了。

身前身后两个不同的世界,该如何抉择?身前的世界宽广而未知,充满了人们跟他说过的美好的许诺,藏着他可能拥有的名和利,还有和心爱女孩的重遇,一切充满了诱惑,但是1900停住了。

最后,他摘下自己的绅士帽,大手一挥,绅士帽在空中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轻轻的落在海面上,预示着他对陆地的彻底弃绝。

很多人对于1900重新返回船上的决定视为懦弱,而我却看到了1900执拗中透露出的坚定与勇气。陆地对于他是有诱惑力的,所以他才动了念头想要上岸去看看,但当一切触手可及的时候,那一步那么近又那么容易跨越的时候,他却最终守住了自己的边界。人最难的不是面对欲望与诱惑时的跨越,而是守住明知可为而不为之的底线。

细细想想,1900在舷梯上的那个停留充满了寓意,人在欲望面前往往缺少那一份停留思付的瞬间。如果心之渴望的东西只需跨越某些界线就能得到时,人总难免产生跃跃欲试和按捺不住的冲动,以至于只看到自己想得到的,而忽略了那些隐藏在背后的所不见的风险。人误入迷途,很多时候就是失去跨越边界前的停留思考,那是否真的是自己能做或该做的?

1900放弃了对界线的逾越,选择用退守的方式在有限的船上空间里,续写着自己的传奇。他在片中说:

“键盘有始也有终,有八十八个键,并不是无限的,音乐才是无限的。走过跳板,前面的的键盘有无数的琴键,无穷无尽。无限大的键盘,怎么奏得出音乐?”

无边辽阔的世界,给了我们宽广自由的感觉,但1900却从中看到了恐惧,在陆地那无限的广阔中,他只感到迷失。至此也就不难理解1900为何选择回归轮船,在那船头和船尾构造出的有限空间里,他才能守住自己的热爱,才能在有限的琴键上演奏出无限的音乐,他以一种有限叩问无限的方式,活出了真正的自由和怡然自得。

陆地没有边界,但人需要有自己的边界感。1900选择退守,正是因为他对自己生存边界的确知,他知道陆地并不适合自己,他也不想让自己迷失其中。而我们活于现实中的人,在选择该前进或该退守之间,如果不能确定自己的边界,什么都想跃跃欲试,每个选择都当成机会,最后导致的必然也是迷失。

第三次拒绝下船:让我停下的不是我所见,而是我所不见

在弗吉尼亚号即将要被炸毁的时候,麦克斯在船上找到了1900苦劝其下船,1900再次选择了拒绝。麦克斯满眼含泪悲戚的看着他,因为他知道,1900选择留在船上等同于要和被炸毁的轮船一同消亡。

1900却回答他:

“我无法放弃这艘船,但是我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

生于海,长于海,死于海,成了1900一生的宿命。他宁愿舍命也放不下这艘船,像极了我们即使遇到天大的困难,也无法舍弃自己的家。如果1900用家的概念来对待弗吉尼亚号,也就不难理解他为何会对这艘船有如此深的执念了。

也许有人会说,他可以来到陆地上,重新创造一个真正属于他的家。麦克斯也向他描述着他们美好的未来,1900却在对话中表达了陆地给他的无所适从感。

“城市那么大,有尽头吗?我停下来不是因为所见,是因为所不见。你明不明白,是因为看不见的东西。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除了尽头,没有尽头,我看不见城市的尽头。我需要看见城市的尽头。”

城市的确没有尽头,城市也不能简单的概括为高楼和街道。城市是一个无限大的载体,里面载着很多的希望与梦想,也同样载着无边的欲望和诱惑。

人们追逐着希望与梦想,那是人们所能预见的美好,但欲望与诱惑却是覆盖在这美好之下的“所不见”。适当的欲望驱使着人们实现梦想,但欲望却往往难以止步于“适当”,因为人类的本性里藏着的贪婪,会让欲望的扩张难以遏制,这种难以遏制带来的未知与危险性,在“所不见”之下又那么的容易被人们所忽略,诱惑如此贴近,仿佛触手可及,多少人为了满足欲望越过了边界,最终犯了错掉进了人生的阴沟里。

“我停下来不是因为所见,是因为所不见”,这正是1900对城市没有尽头,欲望无边蔓延所产生的忧虑,是他发出的极富警示性的格言。

1900最终没有下船,在火光冲天的爆炸声中,他的生命与音乐随着被炸毁的弗吉尼亚号一同沉入了海底。这位堪称天才的钢琴家,选择以这样决绝的方式来拒绝陆地,而他所有的解释也仅仅浓缩为“所不见”三个字,这三个字既概括了他对人类欲望过度的忧虑,也包含了他对陆地生存的恐惧,这种生存的恐惧不是单指人活着的生存物质压力,而是精神形态上的压力。

“陆地对我来说,是艘太大的船,是位太美的美女,是瓶太浓的香水,是一首无从弹奏的音乐。”

陆地对于1900来说是一个无法掌控的世界,当他站在舷梯上凝视城市,并最终折身而返时,他就已经认定了弗吉尼亚号才是他的“生存理想国”。在这个他能掌控的方寸之地里,他活得自得其乐,也正是因为这方寸之地的局限性,他在上面才能专注于他的音乐,并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传奇。

1900与船同亡,依然让不少人感到扼腕。但是他心中有热爱,内心有坚持,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不在别人的意见左右中,度过了不盲目不从众的一生,尽管这一生只在有限的船上空间中度过,但他却活得无比的自由。反观现实世界中的我们,在无限天地的广阔之中,为什么却少了那一份恣意自由的感觉?

1900在下船与不下船之间的选择,以及他展现出来的对当下的珍惜,对欲望的克制,对“所不见”参悟,无一不直指我们人性中的很多弊病,我们逃避现实,我们的欲望过度膨胀,我们只看到事物表面的美好,却忽略了覆盖于其下的危险,而这一切正是造就我们活得不自由,活得庸常无为的根本根源。这正是影片借由1900三次拒绝下船,而向我们传递出来的警示性的意义。

这意义值得我们细细的推敲和反思。

(完)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