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丽姿网 > 美文故事 > 美文故事

听到让人高潮的故事有

贰柒姑娘2022-11-13美食美味人已围观

《国乐无双》:我来讲个“好听”的故事,听完你会双手叉腰的那种,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贰柒姑娘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听到让人高潮的故事有1


图源网络

从前……


我曾经跟某个人说过一句话:“将来我学会古筝了,弹给你听好不好?”


这个故事没有了然后,是因为我并没有继续学古筝,也是因为后来我们没了联系。


但今天我要讲的故事却是一个标准的故事,它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也有延续,并且还有许多高光时刻,直至今天都还在不断讲述和被讲述着。


我要讲的故事确实需要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从前的从前。


而故事的开始,需要以《国乐无双:方锦龙的趣味国乐课》做引,我们来一页页翻开这本书,随着作者方锦龙大师的收藏和讲述来展开这个令我们国人为之自豪的国乐故事。

图源网络


1、饱含深情的国乐

自古以来,我们所熟知的本土乐器中,古琴、琵琶都能够传递出各种情感:国事、家情,但似乎只有古筝,只要拨动琴弦,人们听到的便大多都是幽怨之情,就像是开头的那个没有然后的故事。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


这是大文豪苏轼《江城子 ·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中的句子,单单是看这句词,我们仿佛已经能够看到弄筝之人那哀怨的神情。


也不知道筝的这种属性是不是与它的由来有关。


关于筝的由来,有许多不同版本的传说,可其中好几个版本却都心照不宣地认为筝是“分瑟破之”而来的,这也就是“筝”这个名字的由来:筝,争也。


然而古筝却不是所有国乐中最让人容易联想到“哀伤”这个词的,因为我们无法忽略阿炳的《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本来不叫这个名字,最初乡亲们根据阿炳的身世把曲子叫做《依心曲》,以为大家觉得这首曲子是阿炳为了诉说心中悲喜而作的。


然而阿炳在演奏时把它称为《惠山二泉》,可想而知他对一双明亮眼睛的渴望。


如今我们所熟知的《二泉映月》这个名字又何尝不是借景抒情呢?


也正是有了《二泉映月》这首代表作,所以二胡才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悲鸣乐器之王。

图源网络


2、富有灵魂的国乐


《灵魂摆渡》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名叫“早月”的古琴经过几世的辗转又被带回到了名叫“无名”的高僧身边,本来已经哑了的古琴却在“无名”赵吏的手中发出了优美的声音。


苏轼的《琴诗》写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这首诗很好地写出了“人琴合一”之美,就像是“无名”那把“早月”,只有在遇到他的时候才会发出声音。


不得不说古琴、乃至所有民族乐器其实都是有自己的“灵魂”在其中的。


相传,女娲作为缔造了人类的天神,她看到快乐生活的人类之后,总想为他们再做点什么,所以就造出了一种“外形酷似凤鸟的尾巴,有十三根管子插在半截葫芦里”的乐器,取名为“笙”,意为“生”,大概是“生机”以及“繁衍生息”的意思吧!


电影《妖猫传》中,李白在极乐之宴上向杨贵妃讨了一杯葡萄美酒之后,就即兴作出了流传千古的绝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然而电影中没有表现出来的是,当时负责“皇家乐团”的李龟年为李白的诗定下了清平调,当场就和着唐玄宗的玉笛伴奏演唱了《清平调三首》,也成为了宴会最为浪漫的“名场面”。


李白作诗时的泪流满面,想必在场的李龟年和唐玄宗也有所触动,因此,在最适合的乐器的加持下,他们合作的《清平调三首》才会成为当晚宴会的高光时刻而流传至今!


每件民族乐器都有一个甚至多个美好的故事在里面,但无一例外的是,每个故事都赋予了乐器们“灵魂”,让它们能够在演奏者的手里发挥出最大的价值、传递出最富有情感的声音。

图源网络


3、一人成团、拥抱世界的国乐


前不久,大型原创中国经典音乐竞演节目《国乐大典》第四季的收官之战上,来自黑龙江省歌舞剧院民族乐团的演奏员张海涛用多种民乐演奏的《乐游记》给不少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作为《国乐无双:方锦龙的趣味国乐课》这本书的作者,方锦龙大师也被国内外媒体盛赞
“一人就是一个乐团”。


早在方锦龙大师18岁的时候,他就在“赫尔辛基世界艺术节”上一连演奏了《春江花月夜》和《十面埋伏》两首曲子,以至于第二天就被当地媒体报道“一个人就是一个乐团”。


不仅如此,方锦龙大师还在乐器收集方面做到了“一人就是一个乐团”,他不仅成功复原并改良了失传千年的五弦琵琶,而且还收集了1000多件全世界各地的特色乐器,真可谓是“行走的乐器库”了!


就在大师寻访各地收集乐器的时候,他没有忘记乐器自身的属性和价值。


他说:“我们研究国乐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两件民族乐器,而是要在世界范围内研究他们的传承和发展。‘国’应该是联合国的‘国’,‘乐’应该是世界的‘乐’!”


这样说来,如此有文化底蕴和丰富内涵的民族乐器,又有什么理由不被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呢?

图源网络


结语


方锦龙大师在书的最后说,他之所以把“鼓”这个类别放在最后介绍,就是希望我们能时时记得回望“初声”、要有擂鼓的那种振奋人心的精气神儿、以及为了国乐的振兴进行“鼓与呼”。


那么,就让我们走进方锦龙大师的《国乐无双:方锦龙的趣味国乐课》,跟随他的讲解一起去了解更多更详细的、关于30多种民族乐器的前世今生吧。


因为只有更好地了解它们一路上经历的坎坷和辉煌之后,我们才能更清楚地知道,我们应该带领它们走向的是更加国际化、更加璀璨的未来!

听到让人高潮的故事有2

原创 我是拾遗君 拾遗 2022-07-28 15:20 发表于重庆

人们披着善良的皮囊,

却不愿付出实质。


01


二舅的故事,

这两天掀起了多重高潮。

掀起了争论的高潮:

二舅的故事,

到底是在倡导“坚强乐观”,

还是在“歌颂苦难”,

网民们为此吵得不可开交。


02


掀起了报道的高潮:

二舅的故事发酵后,

不管是主流媒体,

还是自媒体,

不论是记者,

还是网红,

一窝蜂似的直奔二舅老家,

搞采访的搞采访,

搞直播的搞直播,

弄得二舅不堪其扰。


03


掀起了学习的高潮:

一些地方,

一些机构,

一些单位,

一些学校,

开始号召学习二舅精神,

学习他的随遇而安,

学习他的乐观向上,

学习他的身残志坚。


04


但很可笑的是,

这些所有的高潮,

其实又与二舅本人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完成了采访的KPI,

我们完成了报道的KPI,

我们完成了直播的KPI,

我们完成了学习的KPI,

但这跟二舅本人又有什么关系呢?

大概率的,

这几天热潮一过,

我们从哪里来就会回到哪里去,

从此再不会惦记二舅。

二舅也一样,

这几天热潮一过,

他的生活大概率会恢复原样,

就像没发生过一样,

没有几个人会真正在意他到底缺些什么,

没有几个人会真正在意他到底想要什么。

没有几个人会真正愿意帮他实现他的愿望。


05


大多数精英,

大多数文人,

大多数领导,

甚至大多数人,

包括我,

其实都有一个通病:

爱人类,而不是爱具体的人。

罗翔有句话说得好:

“爱人类却不爱具体的人,

是很多文人的通病。

人类是抽象的,

并无具体的对象,

无需投入真心,收放自如,

还可以为自己赢得道德上的优越感,

但具体的人总是有那么多的问题,

你要想帮他解决问题,

就必须的付出时间、精力和财力。”

所以我们总是爱抽象的人类胜过爱具体的人,

因为爱抽象的人如此可爱,

而爱具体的人却如此麻烦。


06


前段时间,

大V“查理很行”做了一个实验,

实在是有点震撼我。

最近这几年,

因为精神抑郁或者其他原因想自杀的人,

特别的多。

所以每次遇到热点自杀事件,

就会有媒体或自媒体,

列出一些自杀求助电话,

或者免费心理危机咨询热线,

告诉那些想自杀的人:

“这个世界虽然不完美,

但总有人守护着你,

24小时免费心理危机咨询热线:

××××××××。”

“查理很行”就做了一个实验:

“用搜索引擎搜索自杀方法,

就出现了很多个自杀求助电话,

我就挨个打了过去,

结果全部都不在服务时间,

唯一一个打通的,

告诉我前面有十七个排队的。

和此地的大部分人和事情一样,

其实你死不死对别人而言根本无所谓。”

确实如此,

我们爱抽象的人类,

总是胜过爱具体的人,

因为爱抽象的人类,

只需要释放廉价的同情就可以了,

但是爱具体的人,

就得付出实实在在的时间和精力。


07


其实我们还有另外一个通病:

爱远方的哭声胜过爱近处的哭声。

比如卢梭,

这个写过《忏悔录》的大思想家,

这个写过《社会契约论》的大思想家,

是那么地热爱人类,

是那么地悲悯世界,

是那么同情“远方的哭声”,

所以他写了《忏悔录》《社会契约论》,

为全人类争取自由争取平等。

但是你知道吗,

这样一个热爱人类的人,

这样一个悲悯世界的人,

却对近处的哭声充耳不闻。

其情妇华伦夫人,

曾救援过他四次,

但当华伦夫人落魄时,

卢梭却对之置之不理,

任凭其贫病而死。

卢梭自称“没有一个父亲会比我更加慈爱”,

但他的5个孩子刚落地,

就被他先后打包送去了孤儿院,

他还大言不惭地为自己辩解:

“我其实挺爱孩子的,

不是我不想养,主要是我没钱,

为了他们好,还是送给国家吧。”

卢梭一想起人类的苦难就会落泪,

却把自己的五个孩子送进了孤儿院,

是不是非常可笑?


08


二舅这个事情也一样。

二舅是个特例吗?

并不是,

像二舅这样遭遇的人,

在全中国多的是。

我们很多人身边,

都有这样的邻居和亲戚。

我们平时关心过他们吗?

我们平时帮助过他们吗?

说实话,

其实并没有。

我们就是这样:

爱远方的哭声总是胜过爱近处的哭声。

我们总是对远方的哭声和人类非常关注,

而对近处的哭声与具体的人却漠不关心。

因为爱远方的哭声,

只需要释放廉价的同情就可以了,

但是爱近处的哭声,

就得付出实实在在的时间和精力。

有句话说得特别好:

人们披着善良的皮囊,却不愿付出实质。


09


特别喜欢一句话:

真正的爱都是具体的,

看见具体的风景,

做具体的事,

爱具体的人。

应该是前年吧,

罗翔老师出了一本的新书《刑法学讲义》,

书的最后,

罗翔老师写了这么一段话,

分享给所有人。

三件不要做的事:

1. 控制自己内心的张三,人心隐藏着整个世界的败坏,你无法避免心动,但千万不要行动。

2. 不要有知识的优越感,追逐知识只是让我们承认自己的无知。

3. 学习法律不是钻法律的漏洞,而是真正认定法治的信念。

三件坚持做的事:

1. 坚持阅读经典,与人类伟大的灵魂对话,走出我们固有的平庸与傲慢。

2. 思想与行动并存,我思并不代表我在,我动方能印证我存,在每个个案中坚守法治的精神。

3. 从爱抽象的理念转向对具体的人的爱,我们无法做伟大的人,但我们可以心怀伟大的爱,做细微的事情。

我最喜欢的是最后一句:

“从爱抽象的理念转向对具体的人的爱。”

我们不要爱人生的意义,

要爱生活本身。

我们不要爱抽象的人类,

要爱具体的人。


10


今年北京冬奥会的时候,

白象方便面上了好几天热搜。

为什么上热搜?

因为白象三分之一的员工都是残疾人。

白象上了热搜之后,

很多人站出来大骂白象,

说白象动机不纯目的不纯,

招收这么多残疾人是为了炒作。

看到这种言论我就很生气:

人家白象招收残疾人员工已经很多年了,

要炒作要营销的话,

早就炒作营销了,

为什么非要等到现在?

再退一步讲,

就算人家炒作又怎么了,

人家为残疾人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岗位,

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可观收入,

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五险一金,

就算动机不纯,

也远远胜过你在嘴头上热爱残疾人。

实实在在地爱一个具体的人,

实实在在地帮助一个具体的人,

哪怕做的事情再小,

哪怕只做一件事,

也远远胜过在嘴巴上热爱人类一万遍。

爱不是爱抽象的概念,

而是爱具体的事物。

我们不能热衷于爱人类,

而忽视爱具体的人。

我们不能只听见远方的哭声,

而忽视近处的哭声。

听到让人高潮的故事有3

Sir好久没见过这么惨的男主角了。


开场。


未见其人,先闻其“债”。


搬砖,6万;


卖肾,120万;


右眼,30万;


一边的蛋蛋,卖了多少钱来着?好像不到10万……


为什么记不清?


打开手机一看,哦,以上只是零头啊:


银行余额,- 38040120。



幸好。


他最近找到一份“工作”能赚快钱,有点危险(见血),不过马上能拿到现金,老板不磨叽,还鼓励年轻人多劳多得,迟早走上人生巅峰。


只见他满心欢喜去上工,干净利落地完成一单任务。


任务标价:40万。


待遇不错?


突然,一个像“HR”的男人出现。



本单扣除五险一金,再扣除手续费、债款和利息、管理调整费……


恭喜,到手7万。



嗐,这么惨了,还计较什么,起码能还上一个星期利息啊。


男主笑了笑,拿钱准备回家。


爱笑的男孩果然不会太差。


刚走到街上,男孩就碰到了大老板,开着豪车从身边经过。


嗯,给小费来了:


喂!臭狗!

你把这根烟吞了

我就给你100块



什么小费,这简直是侮辱人啊。


男孩愣住,脸色一变……


大喜:


真的假的?




得到确定答复后,他二话不说,把烟吞下。


这100块足够他吃三天的面包了。


你说,这人有病吧?


这么活着有什么意思?还不如死了?


的确。


但有病的不止他。


还有在他命运里出现过的所有人,以及,一整个沉默的时代。



《电锯人》

チェンソーマン



一部近期爆火的日本动画,原作曾获得过漫画界重磅奖项哈维奖的“最佳漫画奖”。


尽管刚播两集,豆瓣分数就冲上9.2,连续霸占热门榜。


在Sir看,这个完全虚构的动画确实切中了我们某种隐秘的情绪。


最近中文互联网流行“发疯文学”。


而《电锯人》,就像是“病情加重版的发疯嘴替”。


不是Sir凭空捏造。


原著漫画作者,藤本树,鼎鼎大名,被网友盖章“我的精神病人”。


别骂,他本人也这么承认了。


△ 早期藤本树豆瓣简介页面


主题曲《KICK BACK》由鬼才歌手米津玄师演唱,同样一个性格古怪却有着显著音乐天赋的歌手。


而动画本身。


设定疯。


一个人、魔、半人半魔共存,又相互依赖的世界。


剧情疯。


一部漫画里70多位有名有姓的重要角色,最后死得只剩下几个。


画风,更是疯出新高度。



然而这仅仅是表面。


敢于凝视这种“疯”的人,往往,才能守住最后的“清醒”。




01

SM


男主名叫电次。


一个被现实反复虐待,却只能苦笑的男孩。


他也并非完全屌丝,天天念叨着两个梦想:


1、吃吐司能抹上果酱;


2、谈个女朋友。


显然,对少年电次来说,后者更重要一些。


如果死的话,也希望抱一下女人再死。


△ 不愧是藤本树你


很快,第二天电次就圆梦了,得到了女人的拥抱。


但,也付出了代价。


从人变成了一个随时杀戮狂暴的混合体。


身体里新加入的那部分来自他的伙伴:电锯恶魔啵奇塔。


△ 本季最萌怪兽预定


一切还要从电次丧父说起:


父亲走后留下一屁股债,电次无法接受准备自杀。


这时突然看见奄奄一息小怪物躲在角落。


一只将死的魔,一个绝望的人。


一拍即合。


于是他们定下盟约——电次以血喂养它,它一生追随电次,助他成为恶魔猎人。


谁知,他们遇到的是个黑心老板。


黑社会老大想做大做强,便和僵尸恶魔立下契约,结果被膨胀的欲望反噬,成为恶魔的奴隶。


人,成了恶魔。


而僵尸恶魔的想法很简单,消灭恶魔猎人,也就是:电次,去死。



接下来,本剧第一刀出现了:反派话音未落,男主就被捅,说死就死。


猝不及防!


还被分尸……


毫无征兆。


△ 这刀扎得是真狠


但,还记得之前他和啵奇塔的约定吗?


电次未干的血,流进了啵奇塔的嘴巴,啵奇塔将自己的心脏给了电次。


复活了。


有了啵奇塔心脏的电次,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电锯人。


就此,藤本树的暗黑美学风格,也觉醒了。


预备。


BGM,起!



被激怒的电次,大开杀戒,像绞肉机一样,宰了在场所有的僵尸。


借着恶魔的力量,电次反抗了过去狗屎般憋屈的人生。


只要把你们通通杀死

债务就能一笔勾销



正在痛快之际,警察玛奇玛出现了。


是个温柔红发大美女。


面对她,这个人非人、魔非魔的怪物,终于说出了自己的梦想。


让,让我抱你



女生没有拒绝。


双手环绕,将怪物拥入怀抱。


一阵暖流进入身体后,电次终于褪去了电锯武器,恢复了人的样貌。


此时,摆在电次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选择被杀,要么被饲养活下去。


-饲料……那早餐会吃什么?

-涂了黄油跟果酱的吐司 生菜沙拉 咖啡 再加个甜点

-那岂不是棒透了吗


△ 收养这个设定很可以


就这样,只是听起来就很诱人的早餐,让万念俱灰的电次找到了归宿,从而开启了作为公安正义猎魔人的暗黑英雄生涯。


那么,按照一贯套路,玛奇玛和电次之间必然会产生感情。


但。


没错,藤本树来刀你了:是狗,和狗主人的关系。


电次和玛奇玛,终于顺理成章地组成了一对“SM”组合。


不是平等的。


OP里早早就预告了这段畸形又难耐的牵绊:



戏里,电次被上司虐,戏外,读者被作者虐。


到这里,想必不熟悉的读者也对藤本树强烈的个人特质有所感受:cult片叙事生猛鲜活,混乱失序;场面血腥,推崇暴力美学;作者的自我表达凌驾于剧情观感之上。


实际上,藤本树不止一次表达过对昆汀的喜爱,其本人也深受昆汀影响。


从画面、构图到情节设定,再到暴力美学。


藤本树在充分吸收外界影响的基础上,形成了鲜明强烈独树一帜的个人风格。这让他声名大噪,脱颖而出,也为他圈定了一批忠实拥趸和粉丝。


△ 致敬昆汀·塔伦蒂诺的《好莱坞往事》


不过,将视线扩大到整个日本漫画。


藤本树这样的个性鲜明的漫画家,不在少数。


个性,成就了日漫,成为日漫最突出的特色之一。



02

Jump!


最近日本动漫爆款不止《电锯人》一部。


有20周年回归的《死神》,热血三大漫之一;


有更长寿的《奥特曼》,新出剧场版让朋友圈高呼爷青回;


还有,那个放了我们18年鸽子的男人。


终于官宣续写我们的青春。



那个问题再次被提起:


日漫,为何归来仍是霸主?


Sir想先说一个冷知识。


动漫,是日本疫情期间少有爆发式增长的行业。


根据日本出版协会的最新数据,日本漫画市场2021年总销售额约为6759亿日元,这个数据已经连续两年不断刷出新高。



第二个冷知识。


《电锯人》的原作者藤本树,也曾被行业“封禁”过。


尽管《电锯人》现在只更新几集。


可藤本树的风格,早已在动漫圈深入人心。


怎么虐怎么来。


怎么非主流怎么来。


出道作品《死格》,就是彻底胡思乱想:


一个活了3500年的吸血鬼,因为实在找不到有趣的事情,便决定去死。死的方法也很不按常规,他雇了杀手来杀自己。结果,杀手又喜欢上了吸血鬼……


这是他首部登上杂志的作品。

《死格》是将藤本描绘的不可思议的角色用面向大众的娱乐形式进行实践的作品,如果此前是被热情和坚韧打动,那么看到《死格》后确信了藤本的天赋,是早晚能成为作家的人。


当时挖掘了他才华的编辑林士平如是说。



当时并不是所有人都接受他。


藤本树的代表作之一《炎拳》,最开始因为颓丧的世界观和暗黑剧情被《少年 JumpSQ》拒载。编辑林士平实在惜才,带着作品和公司上层据理力争。


最终,《炎拳》得以问世,尽管是在受众年龄更大,审核环境也更加宽松的另一本网络杂志《少年 Jump+》上。



两本杂志,也因为对待创作者的不同方式,有了区分。


恰似丛林里高矮不同的灌木树丛,各自承担着不同使命与任务,因而才成为日漫这片繁茂森林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包容,是“个性”的安身立命之所。


这才是“精神病”藤本树们得以生长的合适土壤。


也因此,日本涌现了一大批风靡世界,个人特色鲜明的灵魂漫画家。


创作者,不断拓宽创作的边界。


市场,则在扩大规模的同时进行调整和细化,反哺着各种天马行空的新作者。


在日本,基本各大出版社都有自己完整而丰富的漫画刊物产品线,从少儿漫画到少年漫画,青年漫画,甚至少女漫画,18禁漫画,涵盖各个年龄段。


漫画界巨头集英社。


下设了儿童漫画杂志《最强Jump》;主打“友情爱情热血”的《周刊少年Jump》(《七龙珠》《海贼王》《圣斗士星矢》《火影忍者》就是在这本刊物上连载的);


同时,也有《周刊Young Jump》这样适合青年的,偏现实社会题材的杂志;以及《Grand Jump》,一般男性漫画;少女漫画杂志月刊《Cocohana》等。


不同年龄之间界限严明,严格遵守相关约定,甚至同一本漫画不同媒介上映,也会对观众年龄有不同的要求。



再回过头看藤本树崭露头角的过程。


我们惊叫于他的“精神病”。


但也许,惊讶的并不是“精神病”本身。


参与社会创作表达自我,形成群体间的共鸣,才是“精神病”真正让人高潮迭起的美妙之处。



03

Stop!


接下来Sir要说的故事,没那么乐观了。


很少有人知道,这部《电锯人》漫画曾被中国家长“举报”过。


因为涉及分尸、血腥暴力、裸体。


举报的理由我们很熟悉:“孩子可能会不由自主地模仿,或者出于好奇去尝试,不管是暴力的还是色情的,这个危害太可怕了。”


说实话,这种说辞Sir本习以为常。


但事实总有更荒诞的另一面。


这本《电锯人》漫画的受众,本就不是举报人口中的“孩子”。


在日本,《电锯人》刊登于最主流的漫画杂志《周刊少年Jump》,同时却对阅读群体有着严格限制:16岁以上。


固然。


这次举报只是小插曲,背后可能是更沉重的追问:


我们的观众和作品之间,真的有足够相互理解的空间吗?


还是以日漫为例。


曾经,我们每一个80后、90后,都能熟练说出“三大民工漫”。


可即使都以“热血”为基底。


它们作品里生出的枝蔓,都各有独特风味。



更不必说我们最为熟悉,日本动画电影的上古大神们。


哪个作品不是刻着自己的DNA。


宫崎骏明亮治愈,大友克洋毁灭致郁,押井守缥缈虚无,今敏尖锐骨感……


但他们又并不完全割裂。


经常被拿来对比的宫崎骏&今敏。


许多人说,前者代表童心,后者是绝对的成人。


可细看今敏那部被誉为最深刻的作品,《未麻的部屋》。


开场即是“童话”。


△ 图源:B站@电影图书馆1994《今敏讲座以及采访》


三个假面骑士联手打怪物。


假面骑士传达着面具的意思,戴着面具的人成为了电影表达的核心。


假面骑士打的怪兽,它的名字叫“BUG”。


今敏用儿童般的剧情揭露了电影成人式的反省。


这是一部对抗互联网虚幻自己的电影,也是一部,开始脱下“面具”的电影。



作品在各自的探索和相互的映照中,逐渐完成了与观众的共同进步。


其实我们曾经也有过类似的阶段。


从2015年开始。


《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等作品,通过宏大的制作和浓厚的东方风格,证明了成人动画在中国的市场潜力。


之后。


也有了《大护法》《大世界》这样更具讽刺力度,黑色幽默意味的个性作品,以国漫的形式走进主流,赢得包括金马奖在内的嘉奖。


至今国内动画人依然在坚持。


而当《大圣归来》导演田晓鹏,带着他打磨六年的新作《深海》回归时。


电影却未能按时上映,导演深夜哀叹。


创作者对动画题材的一次风格化探索,似乎又沉入深海。



为什么我们的成人动画这么难?


很大程度,成人,意味着戳破。


它的要义,不仅在展示现实所不能持有的感官和肢体尺度。


而是告诉你,长大后世界充满了矛盾思辨,利益权衡,伪善斗争,你的认知会被不断突破,思想被重塑,三观被持续震撼颠覆。


这些仍不是最重要的。


最终,你要在众多价值观的洗礼后,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走什么样的人生路。


我们离“长大”还有多远?


最后,Sir讲个小故事吧。


1956年,日本漫画界发生了一件大事。


“恶书追放运动”。


当时看来,那也是时代的一场“病”。



各地的父母及教师联盟、儿童守护会等民间组织和文化团体联合发难,抵制漫画。


理由也很简单,当时的漫画内容低俗,日本媒体列出其“缺乏良知、没有幽默、没有梦想、没有爱”几大罪状。


家长们则认为,很多孩子沉迷于漫画导致学习成绩下滑。


他们焚书,收缴孩子的漫画,一烧而光,企图将漫画媒介驱逐出大众视野。


大师手冢治虫的《复眼魔人》《铁臂阿童木》亦被无端冲击,本人更是一度患上抑郁症,退隐行业……


幸好。


这场运动以漫画家的抗议发声,双方妥协落下帷幕。


再后来。


他们带着画卷,漂洋过海,来到我们面前。


去到了从未抵达过的彼岸,和高峰。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艺谋不emo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