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丽姿网 > 美文故事 > 美文故事

浏阳河畔的名人故事有哪些

华夏经纬网2022-11-28美食美味人已围观

浏阳河不得不说的成名史,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华夏经纬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浏阳河畔的名人故事有哪些1


浏阳河是一条浸泡在五彩缤纷水波中会唱歌的河流。长沙晚报通讯员 刘建 摄

↑如今的浏阳河风光带已成为市民休闲放松的好去处。长沙晚报记者 罗杰科 摄

↓浏阳河畔巍峨华丽的古陶公庙,让人感受魏晋古韵。长沙晚报记者 陈飞 摄

位于江背镇的南阳城遗址碑石。 长沙晚报记者 石祯专 摄

↓弯弯浏阳河,浸润沿岸的土地,滋养两岸的民众。长沙晚报记者 石祯专 摄

编者按

“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一曲中国经典名歌《浏阳河》代代传唱,令浏阳河这条湘江的支流名扬天下。古往今来,弯弯的浏阳河是一条风光旖旎之河,一条物阜年丰之河,一条人文荟萃之河,如今的浏阳河清波荡漾,讲述着新时代九道湾的动人故事,吹响了打造浏阳河文化旅游产业的进军号角。从今日起,本报推出弯弯的浏阳河——2015浏阳河文化旅游产业带特别报道,和您共同发现浏阳河之美,寻找浏阳河保护发展之道,以期这湾在歌声中五彩斑斓的灵性之水,灌溉出长沙文化旅游新品牌。

长沙晚报记者 任波

浏阳河只是湘江的一条小支流。摊开中国地图,像这样的小支流全国不知有多少,所以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浏阳河被一笔带过。然而,后来的浏阳河,却正如一首歌曲中所唱,它“染绿过湘江水,映红过洞庭波,它流入湘江奔大海,歌声飞遍全中国”,其实,浏阳河的名字早已漂洋过海,只是对于这条弯弯小河的成名史,我们似乎从未稍微仔细打量过——

浏阳河人唱《浏阳河》

水波里荡出生生不息的歌

全中国各个地区,不少人都知道湖南有条浏阳河,难道浏阳河的成名,仅仅因为上世纪五十年代浏阳河畔飞出来一曲名叫《浏阳河》的美丽歌曲,从此名扬四海?

打小就住在浏阳河畔花桥村的村民杨曙,前日,与我散步在浏阳河畔。他听罢我提出这个“怪论”,瞪大眼睛说:“那也得让别的小河,也飞得出《浏阳河》这样美妙的歌曲啵?”

在浏阳河畔生活了五十个年头的杨曙眼中,浏阳河就是一条浸泡在五彩缤纷水波中会唱歌的河流,尤其是在夏天的夜晚。

杨曙告诉我,他小时候的浏阳河畔人家,还没有能安得起电风扇的,住在长沙市郊区和长沙县的浏阳河两岸住户,常在夏夜,将竹铺子、凉靠椅摆满河堤歇凉。月出于东山之上,西南好风徐徐送凉,消暑的人们,早已开始向对河的男男女女们叫阵对歌,浏阳河畔这种夏夜中的赛歌,也叫“隔河打山歌”。

于是,浏阳河飘满湘风楚韵的山歌声:“这山望见那山高,望见情妹出来砍柴烧;我的姐,你要柴烧我来砍,你要水吃我来挑,莫使黄日头晒坏了嫩姣姣……”

而让浏阳河扬名天下的那曲“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的歌词,是一位叫徐叔华的先生1950年在浏阳河畔参加土改时创作的。当时19岁的他随湘江文工团,来到黎托乡潭阳洲,喝过几瓢浏阳河水后,忽看到住家的游五爹和孙子喜送公粮的情景,顿时情感于心,才情喷薄,连夜创作出来歌词,后经朱立奇、唐璧光等先生配曲,此曲顿时传唱八方,在北京怀仁堂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赞赏。

杨曙说,他所住的浏阳河西岸的花桥和对岸的杉木港,在星光灿烂的童年夏夜,人们相互之间打山歌,夜深时《浏阳河》往往成为结尾曲,两岸居民把《浏阳河》唱成大合唱,歌声让夜晚的浏阳河水激起一个又一个波澜,浏阳河在《浏阳河》的歌声里永无止歇地向着前方奔流……

杨曙说,很奇怪,后来住进有空调的宿舍楼,在大多数夜晚与电视机相伴的舒适日子里,电视机里居然传出湘西“甜妹子”宋祖英用她甜美歌喉演唱的新民歌《又唱浏阳河》;不久之后,又有由李谷一友情客串、“超女”周笔畅用年轻大众喜爱的R&B方式演绎的第三代《浏阳河》升级版《浏阳河2008》。可见,浏阳河畔,人们的生活方式或许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那支由浏阳河乡土哺育出来的《浏阳河》金曲,生生不息,不断被赋予时尚的意义,美丽而新鲜。

家住花桥、自称“普通村民”的杨曙有一个梦想,他说,他终归会有一日,会去棹一叶小舟,带几个热爱音乐的朋友去浏阳河上转悠转悠,在那空空荡荡的浏阳河上,在美丽的月色中,他希望这些音乐人能去倾听、感受、捕捉浏阳河那些始终在隐隐约约飘荡的灵性歌声。他说,或许他的小小努力,能够让浏阳河仍像他小时候见识过的夏夜,在歌声中五彩缤纷,盛满快乐。他问:“有音乐人愿意与我一道实现浏阳河上的音乐之旅吗?”

追寻浏阳河文脉

从20万年前“旧石器”到马王堆汉墓

浏阳河之所以能吸引全世界目光,在长沙考古专家黄朴华的眼中,也因为浏阳河下游河畔有个叫马王堆的地方。

黄朴华告诉记者,1972年-1974年的浏阳河畔马王堆文物考古大发现,震惊了全世界。1972年8月1日,日本共同社即刊登新华社发出的一组照片,将马王堆考古发现誉为“与北京猿人并驾齐驱”。当年一些日本科学家抓住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时机利用田中首相对中国的友好访问,意图获得几根马王堆女尸头发,并许以极高代价,最终为周恩来总理婉拒。马王堆文物和它的主人辛追老奶奶一家至今还为中国及全世界各地人们关注,一些文物爱好者对之更是如痴如狂。

马王堆汉墓的发现,也引起国内文物考古专家及文化学者们对流经马王堆的浏阳河的极度关注和深入思考。

黄朴华称,在马王堆汉墓发掘前,早在1964年7月,以修复四羊方尊闻名全国的考古专家张欣如,被湖南省博物馆派往浏阳调查青铜器,结果张欣如在浏阳城西、距当年浏阳县城关镇仅0.5公里处,即浏阳河转弯靠山的河旁高地樟树潭,竟发现一处巨大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浏阳市樟树潭文化遗址。

浏阳樟树潭文化遗址面积达1万平方米,文化层厚达1.5米,所出土新石器时期各类石器数量巨大。遗存文物显示,该遗址最早是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开始,历经至少1500余年,延续到西周晚期。又据该处遗址出土的大量石器粗坯和残断磨光石器,基本可断定,这里是一处从新石器时期延续到商周晚期的中国早期工场遗址,换成现在时髦的话说,这里是一处年代极其久远的“老字号工业遗址”。

在马王堆汉墓发掘后,1976年,考古工作者又在浏阳河中游尾梢河畔、即今属黄兴镇鹿芝岭的月亮山发现一处同样为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到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址。

由此又联想到,1951年底,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专家曾在长沙“东郊五里牌”浏阳河畔发掘出原始社会早期人类以燧石打磨或以页岩卵石制成的石斧、石锛、石凿、石镞,用夹砂陶制作的绳纹陶鬲和一些残存的陶片的文字记载。再一翻记录,又有1957年,在长沙市东郊浏阳河边蔬菜公司基建工地发掘一大批原始人制作的石器,有斧、锛、镞、砺石等13件,还有陶豆、罐、纺轮、网坠和饰有绳纹方格纹以及多种花纹的铃形器、大口器、圆底器等等的记载。

以上这些从新石器时代龙山时期延续到商周晚期的文化遗址,都分布在浏阳河畔,它们像一串散落河边的珍珠,这不由得让长沙地区的考古工作陷入既兴奋又迷茫的痛苦中。

黄朴华说,其实更大的兴奋还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后,继1991年8月,长沙市文物工作队在捞刀河流域的浏阳永安芦塘村发现一处旧石器时代中期的远古遗址,填补了长沙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文化空白后,紧接着,长沙市文物工作队竟接连在浏阳河下游的张公岭和浏阳河支流圭塘旁的高桥相继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高桥旧石器时代遗存年代已被判定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而浏阳河畔张公岭旧石器文化遗存则被断定为地质时代中更新世晚期,文化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早期,即距今至迟为20万年前,这也是目前长沙地区考古发掘所发现的最早古人类活动遗存。也就是说,至迟在20万年前就已经有古人类活动在浏阳河畔,而浏阳河畔在远古时代,应已属适宜人类生存生活的环境。

从20余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一直到新石器时代,直到商周、春秋战国、西汉……浏阳河的文脉,始终随浏阳河水尽情流淌,展现它风姿绰约、绚烂迷人的文化,它们像一串散落在浏阳河两岸的美丽珍珠,等待着一条像浏阳河的珠链将这些散落的珍珠串连,人们也将从浏阳河及其远古文明中获得思考启示。

有人建言,既然现在长沙市已在浏阳河汇入湘江的北辰三角洲建设了一座新长沙市博物馆,并于今年底即将开幕,在这所新博物馆中能否成系统展示长沙地区的河流文明,关于浏阳河、关于沩水、关于湘江?

浏阳河名人谱

谭嗣同黄兴等,还有“米菩萨”袁隆平

“浏阳河流经之处,往往出明慧灵性、感情丰富的文艺才女,民国著名演员王人美是一个,前不久以92岁高龄去世的廖静文也算一位。”

对新近网络出现的这个“段子”,浏阳市本土女作家彭晓玲认为以偏概全。彭晓玲一直深耕浏阳文化,曾为浏阳河写有《民歌宛转润浏阳》一书。彭晓玲称,仅在她生长的浏阳市,在浏阳河哺育下,近现代历史上先后涌现谭嗣同、唐才常等仁人志士及胡耀邦、王震、宋任穷、王首道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杨勇、李志民、李贞等30位开国将军,以及欧阳予倩、娄师白等著名艺术家。其实,顺浏阳河而下,进入长沙县后,民国元勋黄兴、中共“延安五老”之一徐特立、晚清经学家王先谦等长沙县籍历史名人均住在浏阳河东岸……

近日,长沙市开福区政协文教卫体委主任欧阳桂兰组织一批文史专家前往开福区浏阳河畔进行浏阳河名人调查。长沙文史专家杨锡贵先生即调查到,仅开福区浏阳河畔马栏山即为现代文化名人章士钊和张西曼的生长地。洪山寺西的史家坡,则出有晚清著名经学家皮锡瑞,晚清民初历史闻人史镒(史春霆)。史镒以直言政事著称,民国时人称其为“史一冲”,著名书法家史穆即与“史一冲”同族。改革开放后,长沙繁华商业街遍挂史穆书写的商业招牌,成为城市一景。当然马栏山在今天更是湖南广播电视集团扎下的快乐“大本营”,明星汪涵、何炅等早已是全国年轻时尚人群追逐的大明星。

谈到浏阳河名人,东湖街道书记尹卫东极力推荐如今工作和生活在东湖街道的湖南农业科学院杂交水稻研究所的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有“米菩萨”美称的袁隆平院士。在袁隆平院士宅院旁,400亩杂交水稻试验田此季茂盛生长,夏季西南风拂过试验田,风吹着稻花,顿时就香了浏阳河两岸,饱了这世界。

其实,我们还应谈到浏阳河的特产,那些闻名世界的浏阳烟花,为人珍爱的夏布、惟有浏阳河才出产的菊花石雕……太多了,但是所谓特产,其实都是浏阳河畔生活的人民所发现、创造出来的。正如伟人毛泽东所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其实伟人毛泽东早期革命历程,也与浏阳河紧密相连: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八七会议”决定组织秋收起义,毛泽东同志来到浏阳河源头上庄,住在千秋塅瑶北大屋运筹帷幄。1927年9月11日,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从江西铜鼓出发,兵分三路,直逼浏阳白沙,首战告捷,旗开得胜,又向东门进发,随后秋收起义部队在文家市会师,决定进军井冈山,从此中国革命掀开了鲜红灿烂的新篇章。这也是《浏阳河》歌中唱到的,从此“他指引着革命的方向”,后来更是“领导人民得解放”。

清清浏阳河,在地理意义上或许排不上任何名次,但历史文化赋予的意义,注定这条小河声动九州,名扬天下。

浏阳河畔的名人故事有哪些2

渔归图 杨国平

文家市学习 韩世祺 摄

永安夜渔 李永安 摄

乡村的愿景

阎真

我曾对中国农村的发展是没有信心的。这是因为我曾听到朋友说,农村怎么发展,农民怎能致富?一家两亩地,还养不活两部手机。我看到的不少村庄的衰微的景象,似也印证了这种想法。最近去长沙浏阳采风,改变了我的观念。

在江背镇,首先映入眼中的是清澈的湖水,湖面宽阔,对面的山不高,传达出江南特有的冬日苍绿。沿湖是一幢幢农家房屋,有别墅的意味,但比平时看到的别墅内敛,有着农家特有的平实。在山水俱佳,空气清新之地,筑房一幢,种菜养鸡,这样的农家生活,其实是许多城里人所向往的。最关键的问题,是生活要保障。种菜养鸡之田园之乐,很难保证生活的,所以,这种向往生活,还是城里人在经济上无忧无虑之后的向往。从这些房子的格局,可以看出当地农家的丰足。要说新农村,这就是的了。这种状态的实现,是农民能够就地就业,才能家人团聚,安居乐业。这里有留守儿童问题吗?没有。江背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当地的产业。除了水泥厂、机械厂,还有大规模的现代高效农业,如红提葡萄、火龙果、花圃苗木等,兼具农业和旅游业效应,从传统农业中走出来,农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了。

在浏阳,我们去了很多地方采访,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村里的精神文明建设。这里的老百姓在有了富裕的生活之后,把生活的关注点更多地放到了精神生活的丰盈之上。村里有文化室,有小图书室,还有村民活动中心。活动中心不是打麻将的地方,而是书法,绘画,读书,文艺活动场所。看到一个村庄有这么多书法绘画爱好者,真是令人惊喜交加。高雅的精神追求,不但属于知识者,也属于富裕起来的农民。

在江背,在浏阳,我看到了中国农村的希望,中国农民的未来。有人说,将来更珍贵的不是城市的户口,而是农村的户口。通过这几天的采访,我觉得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我们心目中关于城市和农村的既定观念,也即将被颠覆。这是我对中国农村的愿景,也是中国走向全面富强的标志。

花色浏阳河

方雪梅

没有哪条河,像浏阳河一样,那么花色妖娆地缠绕着我的灵魂。以至今夜,我的笔尖上仿佛还栖满了它夹岸的野菊、菜花;栖满了它烟花的绚烂和菊花石的风姿。

这个初夏,与朋友一起,来到了绿意绵延的大围山深处。

站在山谷的一堆青灰色巨石前,看着一条极瘦极清的溪水,从乱石的罅缝里涌出;闻着空气里湿润的水汽和溪边野花、草木的土腥味;听到山鸟在头顶鸣叫,我的内心有种说不出的妥帖感。朋友说,我们找到幼小的浏阳河了! 是啊,眼前这条曲折多姿、飞珠溅玉的瘦水,正是浏阳河的源头。她清亮纯美得像个孩子。我想,这正是李白笔下未出山的泉水,干净得可以洗濯心灵。

正是花色浩荡的时节,沿着溪边的密林小道而行。我们泛绿的眼瞳里,不时有了各种色调的花影:野菊们,成团成团地黄着、白着,开得不动声色;桐籽花,染紫了一树,又染白了一树,美得张狂而放肆;相比,槿黛木粉红色的碎花,倒是有些羞羞答答;而溪边的木莲花,开得就有些动人心魄了,它们总是雌雄双生,相离不远。雄树碗口大的白花,一律朝下,深情地俯下头。雌树开红色花朵,全部向上,仰起娇媚的脸庞。不时看到有缘的某两朵,白花、红花幸福地“吻”在一起,大部分却在这寂寞的山中,作隔空的断肠相思,相望不能相携,这样的相守,也许几十年,几百年。它们就是天地间一场凄美的爱情故事,让人心颤。只是,杜鹃花的花事,已经淡了,不如几天前那么猛烈,但还是一枝枝地燃着零星的红霞。

这一切,都映在浏阳河源头的波光里……

我们顺山势跟着溪水前行。眼前,瘦瘦的浏阳河,因千重涧水的加入,在慢慢长大。银练素带似的它穿过奇岩怪石,老树青藤,牵着一岸绿草野花,一路西去。上游的浏阳河,年少,却激情澎湃。她时而贴地,时而跳涧,时而乖巧平和,时而咆哮成瀑,顺涧而下,急切地向西,再向西……

我被这条河流的多姿多彩和不随大流打动:天下之水,多向东流,可这条有个性的水却不从众,它带着润彻大地的使命,一心向着西面的地平线奔去,虽十弯九曲而不回,因为那里有高坪乡、镇头镇,有太平桥、枨冲,有陈家屋场,有浏阳城和长沙……有它喜爱的所有村庄、城镇、田野。

进入丘陵后的浏阳河,是出阁到湘浏盆地,成为母亲的女子。她养大了沿途的牛羊、水稻,养大了黄柚红橘,养大了樟树南竹,养大了一场又一场美丽的菜花,也养育了一代代先贤志士。浏阳北正街的谭嗣同祖屋、长沙县的黄兴故居、许光达大将故居以及一代名臣左宗棠的墓园,还有 梨镇的陶公庙……还有李富春故居、胡耀邦故居、徐特立故居和杨开慧故居等。这些名人故里与历史遗迹,也让秀水溶溶的浏阳河,有了壮阔奔腾的无限豪气。

站在浏阳河岸,我对这条不舍昼夜,西行二百多公里的母亲河,满怀敬意。记得多年前,我曾经到镇头镇去看年逾古稀的姨妈,第一次喝了浏阳河水泡出的豆子茶,吃了浏阳河水烧出的黑山羊汤,又第一次坐在姨妈家漂亮的四层楼的阳台上,看不远处的浏阳河,在大片大片油菜花的黄云中闪着波光西去。那一刻,觉得生活在这条河边的表哥、表姐、姨妈,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姨妈告诉我,是浏阳河流域的金砂、海泡石、夏布、酸枣果、湘绣、竹编、豆豉等,让这里的乡亲们过上了好日子。

那一次,我得到的礼物,是一块含苞吐蕊的菊花石。我惊叹,石头上也能开出如此美的花朵。捧着它,仔细品味,仿佛浏阳河的千年时光,从菊花石的纹理间,轻轻地转过身来,将满河姿彩,哗哗地冲进我的灵魂。我从浏阳的菊花石、烟花、纸伞、茴饼、红薯粉中,品到亦读到了她的少年之纯和母性之美,像花朵的五色,动人心弦。

而一首歌,一些红色的故事,更是让这条河,流入了史册的天际,流入了天下人心头……

江背的水

马笑泉

天气很冷,但江背的水依然丰润,仿若一位基因上好、气度极佳的少妇,即便在严酷的环境中,仍保持着水灵自若的风姿。冷雨淅沥,水面自然有寒气漂浮,但往深处细看,仍隐隐透出润泽之色来,如同一段流动的软玉。浏阳河到了长沙市区,虽经治理,水之面貌仍让人感到有遗憾。但溯源而上,便渐渐感受出河水的佳妙。到江背地段,这佳处便到了十分。某一部分的暂时遮污,并非它之过错,乃是人类需要对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反思和调整。好在这种反思和调整正在积极进行中,全体的恢复当可期待。

水边多合抱大木,洲中生袅袅细树,皆是经霜愈翠的种类,在冬天仍枝叶青绿。那青绿经过寒霜的洗练,显得深沉耐品,与河水互相映发,在这万物枯槁的时节,存留住一个生机盎然的境地。这生机感染了来访者,欢声和笑语不时从伞下溅出。那些深藏起来的鱼和鸟,恐怕也会闻声而动,探出头来偷窥一眼吧。

我们上了船,在河面打了个来回。水流湍急处,那支长篙仍从容自如,一探一收之间,与河水形成微妙的呼应。河边有闲置的水车,高与树齐。想象若干年前,这水车在河水的协作下,将一大块一大块颤动的碧玉铲上岸。那玉又化做水,流进田地,注入植物的体内。植物因此能将根扎得更深,牢牢拢住岸土,让河水更加放心地奔淌。万物的关系,原是如此和谐有致。人类悟通了这个道理并践行之,即可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

离开江背已有多时,但那河丰润的水仍宛转流动在心间。总想着等桃花盛开,鳜鱼初上的时候,再去看看。

紫陌红尘拂面来

周英姿

这几天天气特好,映山红也开得正旺,看花的人也就多。“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用在这里最恰当不过的了。户外群的朋友们日夜聊得欢,经常有人问答“杜鹃花开了没?”“开了。”“去看花吗?”“约个时间吧。”可以想象如果周末去,那道路相逢,不知道是看花海还是看人海了。所以,就错开假日出发了。

四五月间的太阳虽然也耀眼,可还是春天的脸,说变就变,昨天还是阳光灿烂,而今晨却是雨雾弥漫。因想贪看晨曦下的杜鹃住了一晚,现在倒好,看不到日出,还因有雾,只怕连杜鹃花也看不清楚了。

到了山顶,一下车人就淹没在雾海里。经过了一夜风雨的杜鹃花会是什么样子呢?心里这样想着,我迫不及待地扑到花前,呀,在绿树之间的杜鹃花,云蒸霞蔚,一团团一簇簇,如红色的玛瑙,迎风玉立,竟然比昨天开得更加热烈,更加绚丽,也更加娇艳欲滴。花潮涌动,红似火焰,粉如云霞,真是“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雨雾中的每一朵花儿,或带斑带点,或带条带块,粉红的、洋红的、橙黄色的、淡紫色的,有的浓妆艳服,有的淡着缟素,有的丹唇皓齿,有的芬芳沁人,在枝头上“含烟绚碧彩,带露如珠缀”,摇曳风姿,颤抖喜悦,空灵含蓄,让人心动不已。满山的杜鹃在白茫茫的雾里若隐若现,似真似幻,轻纱样的乳白色气流,翻滚起伏,飘逸曼妙,犹如仙境。“何须名苑看春风,一路山花不负侬。”是的,古人写诗说中了要害,说出了我的心声。徘徊于晨雾中,欣赏着花的烂漫,雾的梦幻,享受着这朦胧而优雅的宁静,心底是一份出其不意的惊喜。停下来,轻轻咳嗽一声,不知从哪树花下,马上就有人声回应过来,我不禁哑然失笑。原来,贪图这蓬莱仙境的,并不只有我一个呀。

下到半山腰,零星的有了登山看花的人,沿着湿漉漉的木梯走上,远处的花丛中隐约传来人语声,碰上一个背单反相机的人,说前面有人在拍照,本来想不过去,怕影响他们,这时就听一个女声远远地在叫我:“快走过来呀,走过来呀。”我满心欢喜,赶紧往前走到亭子里再往下走,没做过模特,也不知道要怎么走,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走下去了,这才发现有十几个人端着单反相机在拍;因还有人没有拍到,又要求我重走了一遍。我特意原地转了一个圈,只为定格这一瞬间。这些人是一摄影班的,来大围山已经7天,只为了拍泣血的杜鹃花。摄影师们往山上走,我们下山,走不多远,就听那女声又在叫我:“白衣仙女,白衣仙女再来走一下,从山上走下来,拍一张仙女下凡来……”哇,是叫我,因我穿的一袭白裙,我三步并作两步跑上去,然后披一身云雾走下来。

恋恋不舍上车下山,突然下起的倾盆大雨,像是特意为我回家赶来送行的。

没过多久就收到相片。薄雾笼罩的深山恍如仙境,杜鹃花铺铺展展地绽开,叠锦堆秀的花丛中,白裙飘飘,款款而来……“深山花正开,风共雾徘徊。醉眼迷蒙处,翩翩仙影来。”绝美诗句不禁随口吟来。摄影师是浏阳人,约我明年再来,她说明年的花会更好。

图书馆的今昔

谢宗玉

参加“醉美浏阳河”的采风活动,所见所闻,让一直幽居的我真有些惊叹“世界殊”。先不说那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鳞次栉比的现代高楼,单是长沙市图书馆那种颠覆传统的设计和布置,就让我如痴如醉到要心碎的地步。晴天,白云,柔风。浏阳河清澈的流水缓缓注入湘江,泛着涟漪的江面在青白间变幻。围着三馆一厅走一圈,心身就获得了一种脱胎换骨般的新生感。伸个懒腰,我居然拐进了图书馆。

说来惭愧,曾经的书虫,图书馆的常客,参加工作后,竟是再没有光顾了。印象中的图书馆是沉静的,也是陈旧的。书虽无尘灰,但纸张已泛黄变质;窗虽洁净,但老化的玻璃无论怎么擦都不再透亮;木质的桌柜虽无污垢,但油漆大半已经剥落……

可长沙市图书馆颠覆了我记忆中的印象,我几乎无法描述它带给我的全新感受。它多功能区域的巧妙规划,它现代建筑的简洁设计理念,它无处不在的线条美感,它对安谧环境精益求精的营造,它对种种细节无微不至的构塑……移步换形,它处处风景,让人应接不暇,你觉得自己是在豪华的宾馆、浪漫的咖啡厅、露天的消闲所、幽暗的电影院、审美独特的艺术馆、自己独霸的书房、雅致的会客厅、小径交叉的花园、有躺椅能晒太阳的沙滩、江湖风云正浓的电游室……总而言之,它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小型的文明生态圈。仿佛一辈子生活在里面,都能自给自足。

真想真想大吼一声,因为它让人心醉的美丽。

真想真想大哭一场,因为它的冷冷清清。那些美得让人想满地打滚的各个场所却没有多少人。也许是我来得不是时候吧,现在是上班时间。可那些不上班的人呢?

这个城市,无论什么时候,走在什么地方,都一副人满为患的样子。大家忙着开会,参加活动,参加节目,竞相表现自己那一点点根本不值一提的优势,互相霸占,彼此消耗,借助单位、协会、行业、麻将馆、QQ圈、微信圈,七缠八绕,大家捆得紧紧的,完全不能还个体以自由,心灵找不到独处的时空。我汗颜。我觉得所有不进图书馆的人都该汗颜。我们那点膨胀得都要爆炸的自信心如果进了图书馆,就会自动萎缩成尘埃的。在图书馆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智慧面前,我们自以为是的成绩和智识算得了什么呢?用得着常常开发布会,天天刷朋友圈么?

以后别约我吃饭喝酒,别约我在各种不同的场合充当各种不同的角色。我步履匆匆,肉身已甩开灵魂好远了,我要停下来,呆在图书馆,在那儿等待疲惫赶来的灵魂。我想给它加油,给它排毒,让它返回以前风清月白的模样。

如果你一定要约我,我们就去浏阳河畔的图书馆。

编后记

在湖南省文联、湖南省作协、长沙市文联联合主办的 “武陵追梦”暨“醉美浏阳河”湖南省文艺家采风创作活动中,由欧阳斌、夏义生、龚爱林、王跃文、王俏等率3个采风团的100余名文艺家,分别深入到泸溪县、保靖县吕洞山、浏阳河沿线等地开展采风创作。省作协特批评邀作家参加采风。本刊特选登部分表现“醉美浏阳河 神奇九道湾”主题作品,以飨读者。

浏阳河畔的名人故事有哪些3

潘文

终于等到《浏阳河上》上映。

首先,我得承认,这是一部超出我想象的电影。尽管电影的拍摄和镜头的运用比较常规、朴实,但看完之后给我的感觉,就犹如回忆江河流水。见其从山野逶迤而来,曲曲弯弯奔涌向前。细窄宽广间有浪花翻飞,也有辽阔宁静。如同动人的曲调,飞扬的旋律里流动着耐人寻味的意蕴。

电影说的是“河长制”大背景下沿河乡村发生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浏阳某镇河长潘雪梅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在民间河长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克服重重困难,实现了浏阳河两岸养殖第二次退养。

在水环境不断恶化,河湖功能急剧退化的当下,保护江河湖泊关乎着国家的长远发展和人类的未来。作为首部反映“河长制”工作的现实题材电影,可谓意义非凡。

我以为,一部电影,要肩负如此使命和责任,是很难把它拍到艺术的炉火纯青。题材与表现的特殊,使拍摄相对而言需要更常规,镜头的运用也只能更朴素,高潮与人性的展示都要找准平衡点。

所以说,难度这么大,执导《浏阳河上》并不容易,这对导演而言也是一次挑战和创新。但就是这样一部影片,总在不经意间打动了观众的心。编剧和导演以独特而又细腻的视角,轻松的笔触,诠释着厚重的题材,给观众带来一部既好看又走心的电影。

《浏阳河上》开场就有一个让人破防的镜头。随着悠扬的音乐响起,一条美丽的河流徐徐进入视野。她逶迤灵秀,碧波荡漾,旖旎动人。清澈的河面上,鸟儿振翅盘旋,蝴蝶翩跹起舞,一群青年学生在溯源浏阳河……

短短2分30秒的镜头,一下就捕获了观众的心。纯美性灵的生态画面,让人内心充盈着欢悦与向往。这样的美好与剧情往后展现的被污染的情景形成反差,观众会在不知不觉中期待改善环境,美好如初。心随剧转,有了这样的情感基调,人就会不自觉地将自己投入进去。

除了这点,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学生们溯源浏阳河的场景中,三个剧中的主要人物出场。潘雪梅,蔡清江,林月花,这三个人的关系为后来情节展开做了有力的铺垫。我理解为这是贯穿整部电影的一条情感线索。前后的依存关系因为这个铺垫显得自然而不突兀,也合情合理。可以说,这个埋笔,是非常老到的处理。

还有就是电影很巧妙地将浏阳元素融入其中。也是这短暂的2秒多钟里,三次呈现菊花石,而且是高清。菊花石是这个片段中的关注点,也是故事往后发展的助力点。它让后来林月花在凌乱杂物和鸡飞狗跳中不管不顾找寻菊花石的场景成为了极为重要、也极为动人的一幕。

所以说,浏阳元素不是生硬的嵌入,而成为了剧情的的真正需要。花鼓戏,菊花石,焰火,夏布;大围山,白沙古镇和围山书院,浏阳河第一湾——樟树潭湾,高坪九曲湾……它们赋予了电影浓郁的地域色彩。

地域色彩的巧妙点染往往可以让一部电影更好地融入乡土乡情,更能带给人真实亲切的感受,使之走向独一无二成为可能。所以,看《浏阳河上》,会很自然的衍生出一些很切合电影主题的情感。取景于普迹镇何家湾的千年古渡口的最后一个场景也是精心设计的:彩带和红绸点染下的轮船在河面上缓缓向前,鞭炮和烟花正等待着一场尽情的绽放,人们欢欣鼓舞……观影至此,观众的激情也饱满到了极点,一如滔滔流水,难以停歇。

不是只有开头这个片段能够让人感受到《浏阳河上》的魅力。一部电影能够吸引人,自然要有它的过人之处。光有精致的结构,巧妙的铺垫,动人的情节,还远不够。鲜活的人物,耐人寻味的语言,捕获人心的细节,这些也是好电影不可或缺的。而《浏阳河上》在这些方面也下足了功夫。

观看这部电影,总会有些默默的欢喜,隐隐的担忧,小小的紧张和全心的期待。随着剧情的发展,这些小情愫在心中起起伏伏。但这种感觉又是很微妙的,它不易觉察地萦绕在一个半小时的放映过程中。很自然,却很真实;很深刻,也很难忘却。

其间缘由,或许是因为保护母亲河,是所有人的追求。而编剧又是带着家乡情结来创作的,所写是现实生活中能见得到,摸得着的,却又非常具有时代意义的内容。

因为尊重生活,尊重生活的真实感,所以在影片中,只要是家人、亲人在一起的场景都注入了极大的温情,进行了细致而又极为深刻的描写。正是在这样的笔触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立起来了。

一切叙事艺术的中心是人,人是叙事艺术的核心。电影,尤其是故事电影,就是以人为中心来讲述故事。悬念大师希区柯克曾说过,观众真正感兴趣的不是电影中的运镜、音响等,而是银幕上的人。

所以,在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对于故事的展开和推进,至关重要。

除了我们难以忘怀的潘雪梅和蔡清江,影片中的林月花也特别深入人心。她吃苦耐劳,直爽善良,但又固执。“我心里透凉透凉的了”“这猪我养定了”,在儿子和潘雪梅劝导时,她无法接受,一再强调坚决不再退养。劝退工作人员到家里去,她甚至敢于挥棒怒斥。

林月花是养殖大户,是劝退工作的主要对象。作为养猪致富的红旗手,她对“过去”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她尽管反对好友,对再次退养之事耿耿于怀,纠结愤懑,但到底还是纯朴至真,被真情和实理唤醒。

剧本对这一人物的潜藏心理描写得极为通透,让人又爱又怨。这个人物的刻画,既展现了百姓生活和创业的酸甜苦辣,又挖掘出了人性的温情与光辉。这种真实的温情,我想是观众需要看到的。尤其是中国观众。

朱自强,剧本对这个人物的着墨也比较多。一位总是爱搅事的村民,每一个闹事的场面总能看到他,在群体中鼓动性较强。影片所塑造的他,是一个思想落后的精致利己者。但是又有人情味,会为了一个小小的关爱而被打动。他让人感觉到是一位正邪难分,爱憎难辨的人物,是与非的模糊反而更增添了耐人寻味的内涵。他家的母猪难产的那一刻,他也实现了完美的转化。

与之精彩配合演出的,还有他的妻子。这个人物出戏不多,但每每出场都会拿捏得恰到好处。看完电影,你可能记不起她叫什么名字,做过什么,说过什么,但你无法忘记她的那些眼神和表情。总是欲言又止,躲躲藏藏而又出其不意地冒出一两句。眼神和神态足以将她的心思演绎得淋漓尽致。这不得不让人感叹:在丰富表情中求变,其实是很智慧的一种表演艺术。

知道《浏阳河上》是有些纪实片味道的电影,还未看时,总是感觉提不起兴趣。但是,看过之后,却总觉得意犹未尽。我想,这也是因为影片中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并不让人感到格式化。每一位都来源于生活,都在真实的生活情境里。

他们演出了群众自己的模样。这些河长制背景下的百姓,他们都被赋予了鲜明的个性风格,将人世间的小情小爱和人间大义推向极致。这是尤为难得的。

更为关键的是,这部电影还能不着痕迹地将浏阳的乡镇河长和民间河长搬进荧幕。

以前,浏河两岸延伸着的是高低不平的泥巴路,河水也常常散发出异味。但是,河长制实施后,养殖户劝退了,沿岸乡村焕然一新,清澈的河水,洁净的路面,美丽的屋场,处处彰显生机。

然而,编导并没有将这些繁文末节充斥其间,也没有大张旗鼓地凸显功绩。而是从艺术的角度出发,取材选点都经过了再三斟酌,故而精彩而又极富意义。创作应尊重生活,塑造真实的平民英雄。《浏阳河上》在这个方面把握得恰到好处。

首先,电影将目光聚焦到“河长”这一特殊人群。这是关于“河长”的首部电影。文艺能够将目光锁定在这一特殊群体,就已经是难能可贵了,更何况电影中塑造的是基层“河长”。为了永远的青山绿水,他们默默无闻地坚持着毫不起眼的工作,日复一日,毫无怨言。

尤其是民间河长,出门巡河,清理河道树枝,打捞河面垃圾,抓电渔船,打扫两岸游道已成为他们的日常。截污,治污,清污,斩污,劝退养猪户……正是这部电影,才让这些平民英雄从幕后走向台前。

影片里的乡镇河长潘雪梅飒爽、果断。“这里是我的家乡,还家乡青山绿水,是我的责任”,这是刚刚履职的潘雪梅站在浏阳河畔的一番肺腑之言。也可以说是极为感人的就职演说。

垃圾堆积,怪味难闻,人声嘈杂,这样混乱不堪的情境下,她的一字一句,愈发彰显出一位河长在责任与使命中的担当。之后的坚持上报,再次将退养距离再延伸500米……潘雪梅努力地去“管好盛水的盆”,“护好盆中的水”,真正实现了河长制从“有名”到“有实”的转变。

还有义务巡河,护河的民间河长蔡清江。似乎浏阳河的每一个湾都刻在了他心里,他手绘了所有排污染点地图,拍了近千张照片,取了近百种水样。重点选择这三个举动,看似无意,实则匠心。他让我们看到捍卫绿水青山,守护碧水清流,这些都成了民间河长生命里的自觉。

不管是潘雪梅还是蔡清江,他们都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了最美时代担当,用忠诚的公仆情怀和坚韧的奋斗精神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护河之歌。

但其实,影片中的他们只是水利系统干部的一个缩影。他们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浏阳河上》想要表达的,或者说,它想要引起人们思索的是:人民群众在产业升级和转型的过程中,基层党委该通过一种什么方式来发挥引领作用?

电影中河长们的言行举止告诉我们,引领不是传达,而是要身体力行。要与群众在一起,要和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要真正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如果把党的主张变为了老百姓的自觉行动,大家手拉手朝共同目标前进,这样的陪伴和扶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引领。

《浏阳河上》这曲动人的护水之歌,它的动人决不是一两个音符的跳跃,而是所有音符的律动,才有了这绝妙佳境。

[责编:刘瀚潞]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