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丽姿网 > 家居生活 > 家居生活

汴州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中国国情2022-11-09美食美味人已围观

我国历史上的六大古都有哪些?,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中国国情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汴州是现在的什么地方1

我国历史上的六大古都是指: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南京、北京这六座城市。

西安公元前2世纪,西周首先在这里建都,称镐京。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定都于此,取名长安。以后,魏晋南北朝的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以及隋、唐两代均在这里建都,历时一千多年,曾经是古代东方最著名的大都市。

洛阳最早为西周的东都,叫洛邑。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正式成为东周的都城。以后,战国时期改称洛阳。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孝文帝以后)、隋(炀帝)、武周先后在这里建都。最后定都洛阳的是五代十国中的后唐。洛阳先后有九个王朝建都,素称“九朝故都”,也历时一千多年。

开封最早为战国时期魏国的都城,叫大梁。唐朝改称为汴州。公元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定都于此。接着,后晋、后汉、后周均相继在这里建都,同时改称东京,又称开封府。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的北宋定都于开封。北宋历经九帝,盛极一时,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就反映了当时开封的繁华景象。

杭州五代十国时吴国的都城。南宋定都于此,称为临安。这里山水秀丽,又历经各个朝代的修建,成为闻名天下的美丽都市。

南京最初为三国时期的东吴都城,称为建业。不久是东晋以及南朝的宋、齐、梁、陈的国都,称为建康。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建都于此,称为金陵。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此,改称为应天。太平天国洪秀全也在这里建都,称天京。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建立的临时政府设在南京,后来,成为中华民国首都。

这里依山傍水,形势险要,故有“虎踞龙盘”之称。

北京战国时期为燕国都城,称为蓟城。辽代改称燕京。金代于1153年迁都于此,称为中都。元朝定都于此,改称为大都。1421年,明成祖迁都于此,改北平为北京。清室入关以后建都北京。北京作为“五代帝都”,历时达七八百年之久,由于我国历史上最后的三个封建王朝元、明、清都在这里建都,所以北京保留着我国许多文物古迹,特别是还保存着我国目前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故宫。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定都北京。

汴州是现在的什么地方2

中国各地都有历代建立的都城,那么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值得历朝皇帝都想在这里建立都城呢,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重要的地区汴州了,它是大宋繁华的开端,也是中国古代史上繁荣兴盛的标志,那么如今的汴州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呢,其实就是河南省开封市

汴州现在的位置:河南开封

汴州是我国古代的行政区划,是大宋的都城,今天所在的地方是河南省开封市。另外在一首《题临安邸》的诗中写到“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诗中的汴州就是指的地名。当时的大宋王朝在中国古时代上,可称得上是辉煌繁荣的,生产、农业、交通运输、商业、诗词歌赋,发展达到了一个新高度,经济文化的繁荣,社会生活的安乐,也使汴州一跃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世界上的大都市。

为什么汴州被称为八朝古都,皇帝为什么都爱在汴州定都呢,其实这都是由于前朝的努力,加之汴州自身优越的地理位置,才引得历朝的皇帝都爱定都与此,下面介绍定都汴州的几个原因。

定都汴州的3个原因

1、交通方便

隋朝开凿大运河后,经过汴梁汇入江淮,这里也成为了水上交通的重要关口。到了唐后期藩镇割据,经济中心转移到南方,大运河作为南北交通的重要运输渠道,汴州自然也成为了运输的必经之地。

2、进退自由

汴州虽没有山川庇护,但却纵横捭阖,无论是南下还是北上,都非常有利于进攻打仗。虽然不利于守城,但它却成为了四站之地,赵匡胤定都后便开启了南征北战,顺利拿下周边国家。

3、前朝积累

五代时期,汴州先后成为梁、晋、汉、周四个朝代的都城,经过历朝的经营和积累,城市的整体规模逐渐完善扩大,城市外修筑三重城墙,加固防御能力;城内市集、道路都规划清晰,早已成为了当时的大城市。

汴州是现在的什么地方3

炫彩新区 朱文轩摄影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秦将王贲灌河水淹没大梁之后,一座中原坚城付之流水。秦统一天下之后,开封以败亡之地降为浚仪、启封二县。汉代刘启登基,为景帝,为避其名讳,即启封为开封,开封之名由此而来。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汉文帝封二儿子刘武为梁王,都大梁,开封又以王城之地,努力再现大梁城的辉煌。梁王在开封筑梁园,规模宏大,锦延数十里。染王刘武薨,谥“孝”,是为梁孝王。汉代以后的文人对梁国有很多精彩的描写,李白、杜甫、高适曾在梁园一同赋诗,不但留下了“千金买壁”的千古佳话,更留下了李白的那首著名的《梁园吟》。梁园的繁盛从中可见一斑,特别是“十年客梁国”的记载,为人们留下了李白人生中在梁园生活的好多疑问。

魏晋时期的开封,在经过了东汉末期的战乱之后,城池破败。到了南北朝时期,开封又被称为汴州,因为城临汴水而得名,其级别是由梁孝王之后被降为县城的开封,再次升级为城。

这一条汴水,到了隋炀帝时,成为贯通中国南北的人工大运河的重要一段。“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还不算给点,而是一直流到了杭州。2000多公里的大运河成为中国的交通命脉、经济命脉、文化命脉、民族融合的命脉。这大运河的中段,就是连结黄河和淮河的汴河,开封位于汴河要冲,其位置又在中原之中,是东都洛阳的门户,和沿大运河的扬州、杭州等一样,迅速发展起来,商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对这条大运河,特别是汴河,不少文人写下了很多著名的诗词文章。最著名的当属唐朝的大诗人皮日休了。他写的《汴河怀古》二首最负盛名,诗中写道:

其一,

万艘龙舸绿丝间,

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

一千馀里地无山。

其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汴河,亦即通济渠。隋炀帝时,发河南淮北诸郡民众,开掘了名为通济渠的大运河。自洛阳西苑引谷、洛二水入黄河,经黄河入汴水,再循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运河故道引汴水入泗水以达淮水。故运河主干在汴水一段,习惯上也呼之为汴河。隋炀帝开大运河的动机,不外乎满足一己一时的淫乐,大量耗尽民脂民膏,成为他最著的暴行。

第一首诗描述了隋炀帝游览扬州的豪华船队以及大运河的地理环境,诗中隐含了隋炀帝被部将宇文化及杀死的历史事实。第二首诗第一句从隋亡于大运河这种论调说起,而以第二句反面设难,予以批驳。诗中说:很多研究隋朝灭亡原因的人都归咎于运河,视为一大祸根,然而大运河的开凿使南北交通显著改善,对经济联系与政治统一有莫大好处,历史作用深远。用“至今”二字,以表其造福后世时间之长;说“千里”,以见因之得益的地域之辽阔;“赖”字则表明其为国计民生之不可缺少,更带赞许的意味。此句强调大运河的百年大利,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使人耳目一新。大运河固然有利于后世,但隋炀帝的暴行还是暴行,皮日休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看开河这件事的。当年运河竣工后,隋炀帝率众20万出游,自己乘坐高达四层的“龙舟”,还有高三层、称为浮景的“水殿”九艘,此外杂船无数。船只相衔长达300余里,仅挽大船的人几近万数,均著彩服,水陆照亮,所谓“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其奢侈糜费实为史所罕闻。第三句“水殿龙舟事”即指此而言。作者对隋炀帝的批斥是十分明显的。然而他并不直说。第四句忽然举出大禹治水的业绩来相比,甚至用反诘句式来强调:“共禹论功不较多?”意思就是:论起功绩来,炀帝开河不比大禹治水更多些吗?仅就水利工程造福后世而言,两者确有可比之处。

皮日休还著有《皮子文薮·汴河铭》道:“夫垂后以德者,当时逸而后时美。垂后以功者,当时劳而后时利。若然者,守道之主,惟恐德不美,后时逸於已民也。夸力之主,惟恐功不及当时劳於已民也。故天下事,不逸不足守,不劳不可去。故其利害生于贤愚之主,自古然耶。则隋之疏淇汴,凿太行,在隋之民不胜其害也,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今自九河外,复有淇汴,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唐朝另一位诗人李敬芸有诗《汴河直进船》:

汴水通淮利最多,

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

取尽脂膏是此河。

唐朝另一位诗人李益的诗云:

汴水东流无限春,

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

风起杨花愁杀人。

尽管如此,“隋堤烟柳”一直为后来汴京八景之一,成为著名的风景胜观。

隋炀帝开挖的大运河所带动的城市中,发展最快的就是开封。本来,借助这一地利,如果不是隋朝重农本,抑工商的国策,开封在隋朝时就会形成后来在北宋时才形成的繁荣局面。史料记载。隋炀帝一次祭祀完泰山还京,路经汴州城,觉得这里太富庶了,原因是有好我的人弃农经商。外地到此的商船到处都是,一些市民违背城市坊制禁令,邻街的房子开成了商店,一座汴州城这样下去将“城将不城”了,一座城变成了一个大市场,成了“城市”,京都中只设一两个专门的市场,城就城,坊就是坊,市就是市,决不能任汴州“城市”这样发展,于是决定选一个手段强硬的官员来治理,选来选去,选中了令狐熙。令狐熙为何能被选中?

令狐熙,字长熙,敦煌人,其家世世代代都是西州的豪右。

父亲令狐整,仕北周,官至大将军、始、丰二州的刺史。

令狐熙生性严谨有雅量,虽在家里,也终日很严肃。

不随便与宾客交结,凡是交结的,必定是一时的名士。

他博览群书,尤其精通《三礼》。

善骑马射箭,颇知音乐。

开始因通晓经典而任吏部上士,不久授他帅都督、辅国将军,转任夏官府都上士,都有能干之名。

因曹母丧而离职,几乎悲不自胜。

他父亲告诫他说:“真正的孝道,在于安定亲人的心,在道义上不应该绝子孙。

我现在还活着,你又独自一个,没有娶妻,怎能悲伤太过,让我担忧呢?“令狐熙此后才稍稍喝点粥。

服丧满后,任小驾部。

又遭父丧,不拄拐杖站不起来,有人听到他的哭声,没有不为他哭泣的。

河阴之战,朝廷令他戴孝从军,回京后任职方下大夫,袭爵任彭阳县公,食邑2100户。

到周武帝平定北齐,他因留守京城之功,增加食邑600户。

升任仪同,历任司勋、吏部二曹中大夫,当时很有声誉。

高祖受禅时,令狐熙以本官身份代行纳言之事。

不久授他司徒左长史,加授上仪同,晋爵为河南郡公爵。

当时吐谷浑进犯边塞,他以行军长史身份随元师元谐讨伐敌人,因功升任上开府。

碰上蜀王杨秀出镇蜀地,选拔王爷的僚属,都要一些正人君子,以令狐熙为益州总管长史。

没到任,就拜授沧州刺史。

当时华山以东地区承北齐之弊,户口簿籍大多是假的。

令狐熙晓谕百姓,让他们各自回乡,回去的有1万户。

在任几年,民风大好,被称为好刺史。

开皇四年(584年),皇上幸巡洛阳,令狐熙来朝见,官吏百姓怕他被调走,在路边痛哭。

到令狐熙又回沧州时,百姓出境迎接,在路上欢呼叫喊。

在州里得到了白乌、白鹿、嘉麦等祥瑞之物,甘露降落到庭前的柳树上。

开皇八年(588年),转任河北道行台度支尚书,沧州吏民追思他,都立碑歌颂他的功德。

到行台废置时,授他并州总管司马。

后调任雍州别驾。

不久当长史,升任鸿胪卿。

后以本官身份兼任吏部尚书,去决断五部尚书之事,被称为聪明能干,皇上很信任他。

皇上祭祀泰山还京,路经汴州,厌恶那里太富庶,多有奸诈经商之事,于是让令狐熙任汴州刺史。

令狐熙一到汴州,便禁止游食,抑制工商,百姓有向街道开门经商的,把门都堵了,船客停在城外散居的,勤令他们群居,侨居他乡的百姓,让他们归本务农。

有官司没及时了结的,都决断发送。

令行禁止,被称为良政。

皇上听说后嘉奖他,回头对侍臣们说:“邺城,是天下难治理的地方。”令相州刺史豆卢通,让他学习令狐熙的办法。

这年令狐熙来京朝见天子,考定政绩,他为天下之最。

皇上赐给他布帛300匹,并颁告天下。

由于令狐熙治理汴州,一座将要迅速崛起的工商都市就这样被扼杀在摇篮之中。令狐熙更得皇帝重用,派他到岭南任职,这位忠臣、能臣,晚年还是没能逃过伴君如伴虎的不幸,皇帝听信了对令狐熙的诬告,就派使者抓捕令狐熙押解回京,并抄了他的家,一向刚烈的令狐熙,半路上因忧愤发病而亡,时年六十三岁。这也许是历史对他亲手扼杀了一座大都市的惩罚。

令狐熙隋治后的开封城,自然是很快衰败了。让这座城市重新站起来的,是唐代的一位汴州刺史李勉。

唐代是开封城由衰落逐渐走向复兴的转折点。唐安史之乱后,北方经济因战乱破坏而衰蔽,两京即长安城和洛阳城的庞大消费大都仰赖通过漕运维系的江南经济的支持,由于汴河漕运的通畅,以及汴州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汴州的政治、军事、经济、交通等方面,日益显露出其重要性。正如韩愈所说:“今天下之镇,陈留(指汴州)为大,屯兵十万,连地四州。自天宝以来,当藩垣之任,皆天子元臣。”为了适应唐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军事上的需要,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时任汴州刺史的李勉开始扩筑汴州城,历史上称“筑罗城”。

唐永平军节度使兼汴州刺史李勉,字玄卿,其曾祖李元懿为唐高祖李渊第十三子。李勉以近属陪位入仕,历任开封府尉、监察御史、河南少尹、京兆尹兼河南尹、广州刺史兼岭南节度观察使等职。晚年入朝为相,任吏部尚书,平章事。李勉生性耿直,在汴州城为宜时,做人更是清正廉洁,奉公守法,深得百姓的爱戴。

李勉善鼓琴,知音律。虽是皇室宗亲,但少年时家境贫寒,客游外地时,曾与一书生同行,书生生病将死时,取出所带金银交给李勉,说:“左右无人知,幸君为我葬,余则君自取。”李勉为使他安心而逝,答应了他的要求。然而安葬时,李勉却将多余的金银放入书生的棺材里。后来,书生的家人拜访时,李勉和他们一块打开坟墓,把金银全部交给了他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诚信典故“李勉葬银”。

封建官场贪污受贿成风,为整饬吏治,李勉严刑峻法。他当开封府尉时,决心根除腐败,上任后立即张贴告示:凡受贿者,须在3天内自首,逾期抬棺来见。告示贴出后,有一个自恃有点背景的污吏,一天受贿后故意放出风来,让李勉知道。过了期限后,他又满不在乎,而且还让人抬着棺材去向新上任的李勉示威。李勉在弄清真相后,说:“故意受贿枉法,罪加一等”。对方不以为然,李勉毫不客气命令手下说:“将他装入棺材,扔到汴河里去。”这时那个污吏才如梦方醒,此人待要求饶,但为时已晚,被扔进河里了。此后,那些手脚不干净的官员心惊肉跳,再也不敢贪赃枉法了。

随着唐代汴河漕运的日益繁忙,汴州城经济、军事地位的不断提高,汴州城内的驻军、居民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而这时,由南北朝时期遗下来的汴州城,城区比较狭小,城墙又不太坚固,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大量物资集散、人口大量增加的需要了。正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所说,系因为“会汴州城隘,广之。”可见李勉重筑汴州城的直接原因是汴州城“隘”,即太拥挤,“不容众”,才不得不重新筑城的。

另外,汴州城的扩筑,在当时还有时显的军事意图。李勉是唐朝皇室宗室,年轻时被任命为开封尉。当时,汴州是水陆交通中心,城里居民庞杂,很不容易管理,而李勉却治理的井井有条,社会秩序很好。代宗大历十一年(776年),朝廷派李勉为汴州刺史、汴宋节度使。李勉尚未到任,汴州将领李灵曜就勾结田承嗣起兵阻止。田承嗣派侄儿田悦领兵驻守汴州。代宗令李勉和李忠臣等打败了田悦,活捉了李灵曜。德宗继位后,于建中元年(780年),封李勉为汴宋节度使,又复加河南汴、宋、滑、豪等道都统,驻镇汴州。此时,唐朝已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汴州的东边有李正己,北边有田承嗣,西南边有梁崇义,各拥兵数万,割据一方。他们为了跟朝廷对抗,又互相勾结,不断修固城池,加强武备,侵扰李氏王朝控制的地方。而此时的汴州处在强大的藩镇中间,很容易被他们吃掉,鉴于此种情况,汴宋节度使李勉审时度势,决定加强武备和城防,上奏廷汴州城这里的情况,很快得到了唐廷的许可。于是就把汴州城重新拓大并修筑了坚固的城墙,使处于强大藩镇中间的汴州成为了阴止强藩势力西侵帝都长安的一道主要防线。不仅如此,唐朝政府还于兴元元年(784年),将宣武军节度使治所从宋州迁至汴州,并驻守了重兵,使汴州城真正地起到了大唐王朝的“王室藩屏”的作用。

李勉扩建后的汴州城,是抛开原汴州节度使的衙署而又新筑的一道城池,主要是将汴州城的南壁往南扩充,并将汴河圈入城中,扩建后城周长20里155步,共有七座城门:其中东面北起有曹、宋二门,南面有尉氏门,西面南起有郑、梁二门,北面西起有酸枣、封丘二门,直至今天,开封现存的明清城墙的城门名称仍叫宋门、曹门、大梁门等,即来源于唐代的汴州城,依然沿用至今。

汴州城筑好之后,李勉还把原来驻宋州,也就是现在的商丘的节度使衙署移到了汴州城,设在城内北偏西的地方,就是今开封龙亭公园一带,四周筑有城墙,周长4里,时称牙城。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就是利用这座牙城作为宫城,北宋时加以扩建改造也作为宋王朝的皇宫大内即宫城,金代也仍然在此基础上扩建作为皇宫,以及明代的周藩王府、清代的万寿宫,形成了宫摞宫的建筑格局。

汴州的这次修城规模是相当大的,引起了周边藩镇的惶恐不安,对当时的藩镇是一个很大的打击,的确对周边藩镇起到了强大的威慑作用,同时也大大加强了开封的地位。贞元十四年(798年),董晋接任宣武军节度使后,为防止盗贼沿河两岸出入城墙,又增设了两座水门,东西两水门的修成,对汴河的通道更加安全了,对汴州的城防也起到了巩固作用。

李勉在扩筑汴州城的同时,还在汴河与汴州的南北中心大道的交叉处,修建了一座桥梁,名汴州桥。汴州桥是开封古代历史上一座非常重要的桥梁,五代时改称汴桥,北宋时改称天汉桥,也俗称州桥。李勉所修筑的汴州桥的建筑结构,文献中不见记载,但因为它是建在汴州城内,为了方便城内车、马、行人的交通,推测应为砖石结构的平桥。由于在代宗年间刘宴管理漕运时曾实行了“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的措施,至汴州桥建好之后,当时由东南一带用大型的江船运至汴州城的大批货物,都以此为界,在汴州城内汴河的东段将货物卸装至小型的平底汴船之上,再穿过汴州桥运往洛阳、长安等地。唐代诗人王建诗中有“草市迎江华,津桥税海商”之句描写的就是当时汴州城内,汴河沿岸的一派贸易繁忙的景象,诗中的津桥就是指的汴州桥,只是当年明月犹在,州桥即沉入深深的泥土。

经过唐朝政府对汴河的治理以及李勉扩筑汴州城之后,汴运日繁,汴河日益成为了与大唐王朝休戚与共的一条生命线。值此良机,汴州城得以迅速发展,“当天下之要总舟车之繁,控河溯之咽喉,通淮湖之漕运”,商业贸易日益繁荣,很快便成为当时全国闻名的水陆大都会,成为以后的七个朝代定都开封的一项最重要的原因。

一座城市从此开始,一步步走向更大的辉煌。


作者高树田。编辑孙玉亮,网名汴人梅轩。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