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丽姿网 > 家居生活 > 家居生活

宰相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

狗狗推拿2022-11-09美食美味人已围观

丞相是丞相,宰相是宰相,两者只差一字却天壤之别,可别分不清楚,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狗狗推拿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宰相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1

“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自古以来朝堂之上从来没有停止过争斗,排除手握兵权的武将,文官之间的争斗最为出彩,不管是互相倾轧还是谋朝篡位,那些身居高位的文官都是首当其冲,比如西汉的霍光、北周的杨坚等,都在权臣的道路上有所建树,而这些人都曾是权倾朝野的老臣,不是丞相就是宰相。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丞相也好、宰相也罢,他们都是朝堂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他们手握大权,可以说是皇帝最信任的人,也可以说是皇帝最为忌惮的人。那么问题来了,丞相与宰相二者之间又有何区别呢?其实丞相是丞相,宰相是宰相,两者仅差一个字却是天壤之别,可别分不清楚。

丞相助理万机

丞相制度起源于秦汉,“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这是对丞相权力言简意赅的最好总结,从《汉书》中的解释中可以看出,丞相就是皇帝的左右手,帮助和辅佐皇帝处理朝廷政务,很多政务都先由丞相处理,最后到皇帝那里的政务都是浓缩的“精华”,大大减少了皇帝的工作量,但同时也会出现弊端,一旦丞相有野心,那么皇帝直接就成为了傀儡,还会有改朝换代的可能。

史上最著名的贤相非诸葛亮莫属,刘备临死前托孤,可以说他把整个汉室都交到了诸葛亮的手上,刘备遗言:“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已经默认了诸葛亮的才能,并赋予了绝对的权力与信任。诸葛亮之后成为了刘禅的相父,身为丞相却事必躬亲、鞠躬尽瘁,刘禅一句“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由此证明了丞相权力之大。

曹操也是同一时期的枭雄,身居丞相之职却挟天之以令诸侯,与诸葛亮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是忠心为主,一个是谋朝篡位,不管二人的政治立场如何,从中可以看到丞相才是那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要职,是唯一站在朝堂上那个至高点的权臣。明朝朱元璋称帝后,怀疑丞相胡惟庸叛乱而将其诛杀,之后废了丞相一职,1600多年的丞相历史宣告结束。

宰相分权而设

了解了丞相之后,再来看看宰相是如何而来。“宰”在商代时期是单指一个官职而言,相当于王室内廷总管;而“相”字则是掌管赞誉礼仪之人,直至先秦时期“宰相”二字才合并为一起成为最初的官职,其主要职能是掌握朝中权证的大臣,管仲就是史上第一位非常优秀的宰相,从那时起宰相也成为了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官员。

不过宰相的起落也存在很大的变数,秦汉启用了丞相制度,宰相则被削弱了权限,到了汉成帝时期,他觉得朝堂上不能丞相一人独大,便设立了“三公”来分散丞相的权力,而三公实际上就是三个宰辅,宰相的存在其实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再分配的一种表现形式罢了,直白了说就是“分权而设”。

宰相在唐朝时期算是一个高光阶段,长孙无忌、魏征、李林甫等等,都是唐朝时期的宰相,而到了武则天时期则把宰相之职演绎到了极致:“武后任事率性,好恶无定,终其临朝之日,计曾任宰相七十三人”,武则天把宰相的名声推上了史上的巅峰时期。

明清宰相主场

到了明朝,朱元璋一怒之下杀了胡惟庸,从此不再没有丞相之位,宰相开始频繁在历史中频繁亮相,只不过这时的宰相开始以不同的“职称”出现在各个时期的政治舞台上。明朝设立了内阁,其作用就是帮助皇帝处理文书,毕竟天下那么多的政务,皇帝想实现中央集权不假,但自己也是分身乏术,在中央集权与分担政务方面,显然设立内阁是最好的选择。

这时候的内阁“无相名,有相职;无相权,有相责”,这些人统称为“内阁大学士”,成为皇帝的辅臣,其带头大哥就是“首辅”,明朝最著名的首辅就是张居正了。看到这里感到内容与宰相并无关联,而实际上宰相是一直存在的,只不过换了不同的名字而已。

宰相根据职能不同,其称呼也非常繁多,从史料上记载达到几十种之多,明清时期则以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总理等名称存在。如果还感到不理解,相信很多人看过《宰相刘罗锅》这部电视剧,刘墉担任过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少保,表面上没有一字与宰相有关,但他实际上拥有的却是宰相的权力。

丞相是百官之长,秦汉时期是丞相的主场,拥有最高的官阶,在后来的演变过程中,即使是左、右丞相最低的官职也是高居从二品,可见丞相在朝堂之上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人物;而宰相则居于丞相之下,是一个可以由一群人构成的管理机构。

当然也有宰相独大的局面,但只限于特殊的历史时期,从正儿八经的官阶与权力职能来看,两者仅差一个字却有着天壤之别,丞相明显大于宰相,看到这里相信以后不会再分不清楚二者之间的区别了吧。

宰相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2

我国封建时期,皇帝掌有国家最高权力,法规政策、官员和百姓的生死赏罚等他都可决定。

皇帝之下是宰相、丞相,人们常通过影视剧听说他们,如宰相刘罗锅、诸葛亮丞相等。很多人会纳闷宰相和丞相这两种官职有区别吗?他们不都是地位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朝廷大员吗?

实际上,“宰相”和“丞相”两者只差了一个字,区别还是很大的,可从它们的含义、历史沿革等方面来理解。

什么是丞相

丞相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具体的官职名称,享有的权力仅次于皇帝,通常由一到二人担任,负责辅佐皇帝管理各项国家事务、领导百官,是官员之首。

与丞相类似的称呼有相、相邦,丞相由它们演变而来。春秋时,诸侯国君令“相”主持典庆、祭祀等礼仪,贵族家中则有“家相”,相当于现在的管家,替贵族们管理家事。

到了战国初,某些有权有势的原春秋大贵族分邦裂土,成为新国君。他们的家相深得信任,而且能力强、资历老,随着主人地位飞升随之晋升为新兴国家的百官之首,被称作相邦。相变为相邦的简称。

秦国秦武王首设丞相,负责辅助相邦,“丞”字便是辅佐、帮助的意思,由此可见,那时丞相地位比相邦低。

西汉的建立者为刘邦,因需避讳他名字里的“邦”字,相邦改称相国。到西汉晚期,无人担任相国,丞相仍有人出任,三国时,相国由丞相代替。

并非三国后的每个朝代都设置丞相,这一官职的存在断断续续。晋、隋、南北朝不设丞相,唐、宋某些皇帝在位时短暂设丞相官职,由两个人分任左、右丞相。元朝时,左、右丞相长期管理全国的行政事务。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臣子胡惟庸很有才干,独自当丞相多年,逐渐变得跋扈、擅权,甚至图谋造反。

朱元璋是历史上有名的专横皇帝,自然不会容忍胡惟庸妄为。察觉出胡惟庸的阴谋后,朱元璋立刻将他处死,还另外株连3万多人。

借震惊明朝朝廷内外的“胡惟庸案”,朱元璋废除丞相,把国家大权收到自己手中,并且下旨命以后的皇帝不得再封丞相。丞相这一官职从此废止。

什么是宰相

宰相一词最初见于古籍《韩非子》,“宰”的意思为主宰,“相”字有辅佐的意思,合起来既有辅佐皇帝之意也有主宰国家大事的含义。

人们常认为宰相也是一个具体的官职,事实上,它是对古代掌有朝政权力最高级官员的统称。历朝历代不都设有丞相职位,但都有宰相,只不过具体官职不同,人数不同,职权范围有广有窄。

举例来说,三国的丞相、唐朝的中书令,宋朝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都属宰相。电视剧《寇老西儿》里寇准的官职则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就是宋朝的宰相。

皇权、相权两者之间互有矛盾。皇帝必须维护其天下至尊的地位,掌握住国家大权,但凭一人的精力难以处理繁多的国事,宰相就成了他的左膀右臂,辅助他处理国政。

宰相掌有的权力很大,除了皇帝不直接听命于其他任何人,一旦不受控制难免滋生出野心,或者图谋篡权、干涉皇位传承,或者架空皇帝自己独揽朝政大权。

秦朝的丞相赵高、李斯伪造遗旨,拥立胡亥继位,逼秦始皇指定的继承人扶苏自尽。三国时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称相而行帝王之实,待权势稳固,他的儿子曹丕代汉自立。

无论哪个皇帝都不希望让前人基业毁于一旦,自己从权力顶端跌落这样的事发生,因此,任用宰相的同时,想方设法管控他们。

皇帝主要采用转移相权和分割相权的手段管控宰相。转移相权常通过启用身边人参管朝政的方式,汉武帝设内朝,让自己的亲信担任内朝官员决策各项事务,与内朝相对的外朝宰相仅保留执行权。

隋唐皇帝改革、完善三省六部制,把相权分割成决策、审核、执行三部分。分管三省的宰相中书令、尚书令、侍中各自掌管一部分,职权范围变小,实际权势减弱。

古代皇权呈逐步增强的走势,宰相手握大权终究是臣子,无力从根本上与皇帝抗争,相权始终受制,几千年间略有波动未能改变这一总体趋势。

明朱元璋废除丞相后,无名实相符的宰相,内阁大学士承担宰相职责没有宰相名位。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皇权达到顶峰,军机大臣下跪记录圣命而已,不是宰相。

丞相和宰相的关系

丞相、宰相两个字不同,实际相差得非常多。明白了它们各自的含义,差别显而易见。丞相是官职,宰相是一些官吏的统称,属性不同,这是他们根本性的差别。

不了解这两个词语具体所指时,给人造成困惑的是两者除了“相”字相同,还都指权力最大的官员,这让人很难把它们完全分清。

只要记住丞相一定是宰相,比如前文提到的曹操。宰相不一定是丞相,比如前文提到的寇准,他们的关系可以简单理解成包含关系,宰相包括丞相,便不难分辨。

打个比方,大众、奥迪都是轿车品牌,可把它们统称或者单称为轿车,但不能说轿车就是大众,就是奥迪。宰相和丞相的包含关系类似于轿车和大众、奥迪的包含关系。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延绵几千年,文化底蕴深厚。经过千百年岁月的洗礼,官职名称、官制、社会习俗等有很多演化、改变,想完全了解非常困难。

影视剧一般不会特意普及历史知识,有的人因而区分不开丞相、宰相很正常。作为普通人,适当了解传统文化,熟悉祖国的历史有利无弊,可增长家国情怀,吸取前人经验教训,训练思辨、分析能力。

看电视剧是从侧面了解历史的一种方法,不过,其中有很多细节、情节不符合历史原貌。像丞相、宰相这种比较专业的知识还需查找相关资料,解开心里的谜团也算是乐趣吧。

宰相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3


今天,老冯和大家澄清三个历史疑问。


历史疑问之一:“总督”和“巡抚”是什么关系?有什么区别?


历史疑问之二:“宰相”和“丞相”有什么不同?


历史疑问之三:“皇帝”和“国王”,有什么不一样?


老冯一个一个,和你细说。


历史疑问一

总督和巡抚有什么不同?


我们都知道,明朝和清朝,有巡抚,有总督。


例如说,有两广总督,有广东巡抚。


好,那么,总督和巡抚,有什么区别?他们是什么关系?


今天,老冯化繁为简,把二者的关系,简单为你解释清楚。


首先,老冯跟大家说说,巡抚和总督,最初是怎么来的。


在历史的最初呢,地方是没有“巡抚”这个官的,而是由一大堆的县令、知州、布政司之类的地方官,管理地方。


但是后来呢,皇帝发现地方存在贪污腐败、徇私舞弊、结党营私的现象,于是,皇帝从中央往地方,派出了中央巡查组,但是不叫“中央巡查组”这几个字,而是叫“巡抚XX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简称“巡抚”。


简单粗暴地说,“巡抚”就是“中央巡视组”的意思,这个官职在设置的最初,并没有打算常驻地方的,但是后来发现,交通实在不方便,总是在地方和中央之间跑,来来回回,确实太累了,所以,后来索性就常驻地方了。


这,就是“巡抚”官职的来历。


那么总督呢?总督又是怎么来的?答案是:剿匪需要


是的,在历史的早期,原本也是没有总督这个官职的,但是后来,出现了跨省的土匪、农民起义军等等,地方搞不定。


为何搞不定呢?因为在历史上,地方部队是不能随便越界的,例如说,广东的兵,不可以随随便便跑到湖南,否则就算谋反,那么广东的土匪跑到湖南,广东的兵就不敢追,干瞪眼。


皇帝后来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从中央派出将军,到地方去督导剿匪,同时管理两三个甚至以上的省份,这个从中央派出来的将军,正式官职叫做“总督XX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简称“总督”。这个总督原本也没打算常驻地方,但是后来,也是因为交通不便,所以干脆就在地方常驻办公了。


简单地说,总督和巡抚,就是这个来历。


好,我们回到主题:总督和巡抚,有什么关系呢?有什么区别呢?


区别之一:巡抚通常只负责一个省,但,总督通常负责几个省。例如说,广东巡抚只负责广东,但是,两广总督则负责广东、广西两个省。再例如,湖北巡抚只负责湖北省,但是,湖广总督则负责湖北、湖南两个省。


区别之二:总督的官职,比巡抚要高。总督一般是正二品,巡抚一般是从二品。不过,总督虽然官职比巡抚要高,但是,总督和巡抚并不是上下级的关系,二者都是直接向皇帝报告。


区别之三:巡抚偏重于负责民政,总督偏重于负责军事。不过,巡抚有时候也兼管军事,总督有时候也兼管民政。


读到第三点区别,读者您可能有疑问了:巡抚既管民政,又管军事,总督既管军事,又管民政,二者不是有重叠么?不是有冲突么?为什么那时候的皇帝,要让总督和巡抚的职能产生重叠呢?不浪费么?


答案我老冯简单点破,你就恍然大悟了:因为皇帝要总督和巡抚,互相制约,互相监督,互相牵制,皇帝担心地方做大。


是的,原来啊,皇帝担心的是,巡抚在地方做官,一把手,山高皇帝远,如果不派个人监视巡抚、监督巡抚、制约巡抚、压制巡抚,那么,巡抚在地方自立为王,做土皇帝了,咋办?


大秦帝国时代的赵佗,就是因为在广东,没人监督,所以,自立为王,建立了“南越国”,后来汉武帝为了统一广东,不得不派兵到广东去打。血淋淋的教训啊。


是的,皇帝担心巡抚在地方做大,不好管理,所以,皇帝设置了一个总督,来监督巡抚。


同理,皇帝担心总督在地方做大,所以,也设置了一个巡抚,来监督总督。


在清朝,皇帝表面上说,巡抚和总督应该团结和睦,共同办好地方政务,但实际上,皇帝欢迎巡抚和总督之间,互相弹劾,互相举报,因为只有那样,皇帝才能把地方的势力,牢牢地把握在自己的手心


清代法律规定:总督和巡抚之间,发现对方有胡作非为,必须要向皇帝举报,否则,降级处分。这就是为什么在清代,经常有“督抚不和”的现象,也就是说,有的地方总督,和地方巡抚,是仇人的关系。


举个例子说,1866年,也就是平定太平天国的两年之后,湖北巡抚曾国荃,弹劾当时的湖广总督官文(满洲人,名字叫官文),此事在当时的大清官场,引起震动。


再例如,也是19世纪60年代,郭嵩焘担任广东巡抚时,向朝廷弹劾两广总督毛鸿宾,这事在当时,也引起了轰动。


总之,明清两朝的皇帝,就是通过这个手段,使总督牵制巡抚,也使巡抚牵制总督,让谁都无法在地方做大、威胁朝廷。


看,我们以前的皇帝,其实挺“阴险”的,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可知在清朝当官,一点都不轻松,官场政治暗斗,激烈得很,一点都不让人省心,时时刻刻如履薄冰,提心吊胆,可知无论在什么年代,做人都不容易。


历史疑问二

宰相和丞相有什么不同?


那么,“宰相”与“丞相”,又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很多朋友,对于这两个概念,未必能区分清楚。


老冯为你简单解释一下:


宰相,就是“二把手”的意思,它是一个俗称,不是一个正式职称,


丞相,才是正式的职称。


但是,宰相(二把手),也不一定叫“丞相”,在古代中国的历史上,二把手(宰相)的正式职称,是不断变化的,有时候叫丞相,有时候叫相国,有时候叫尚书令,有时候叫中书令,有时候叫侍中,等等,不一而足。


打个比方,一个国家的“钱”,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正式名字,例如,现在的货币叫人民币,民国时期的货币叫法币,大清光绪时期的货币叫光绪通宝。


同理,一个国家的二把手(宰相),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正式名字,例如,商代叫太宰,西汉叫丞相,东汉叫司徒,唐代叫尚书左,元代叫中书令,等等。


亲爱的朋友,老冯我解释清楚了吗?


历史疑问三

皇帝和国王有什么不同?


好,那么,“皇帝”和“国王”,又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皇帝,是一个“帝国”的首领。而国王,只是一个“王国”的首领。


例如,朱元璋是“大明帝国”的皇帝。而朝鲜国王,只是“朝鲜王国”的元首。


“朝鲜王国”臣服于“大明帝国”、向“大明帝国”进贡。


因此,明朝的皇帝,比朝鲜国王,要高一级


王国的国王,英语叫King。


帝国的皇帝,英语叫emperor。


简单地说,皇帝就是“王中之王”,是国王中的国王。


还有,一个庞大的“帝国”下面,可以有很多的“王国”。例如,“大清帝国”的麾下,臣服于大清的,有越南国,有朝鲜国,有暹罗国,有琉球国,等等。


再例如,“神圣罗马帝国”下面,有“波西米亚王国”、“萨克森选侯国”、“巴伐利亚选侯国”等等很多个王国。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