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丽姿网 > 美文故事 > 美文故事

作家灵感来源的故事有哪些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2022-11-09美食美味人已围观

世界读书日丨来听听作家们创作背后的故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作家灵感来源的故事有哪些1

有一群人,他们笔耕不辍,撰写出一部部优秀作品,为人们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在这个倡导全民阅读的日子里,上游新闻记者走访了重庆市网络作家协会、巴南区作家协会、沙坪坝区作家协会,听作家们讲述他们创作背后的故事。

删掉一百多行诗

到墓碑间找灵感

刘清泉

写作要擅于抓住灵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沙坪坝区作家协会主席刘清泉的一次写作经历足以说明这一点。

刘清泉今年52岁,擅长写诗、写评论,偶尔会写散文随笔等。谈起写作,刘清泉表示,自己的写作生涯始于大学期间,当时随手写了一首小诗,发表在了文学杂志《草原》上。看着自己的诗歌印在纸张上,让身为大学生的刘清泉觉得很有成就感,于是,他开始继续写作。

工作以后,刘清泉也没有放弃写作,他将写作当成了爱好。“无心插柳柳成荫”,他迄今已出版了《永远在隔壁》、《倒退》、《101个可能》,以及诗评集《所幸心有所系》等多部作品。

谈起写作,刘清泉认为“灵感”二字特别重要。有一次,刘清泉要写一首纪念重庆红十字会成立110周年的长诗,他写着写着,将自己完全带入进了诗歌世界里。想到“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刘清泉深感自卑,一时间竟觉得笔下已经写好的文字一文不值。

于是,刘清泉决绝地将写下的一百多行诗全部删了个干净。

“临到交稿的前两天,我去了一次重庆西郊福寿园。当我坐在陵园的座座墓碑间,发现四下无人,唯有清风徐来时,顿觉‘灵感’来袭,方慢慢平复了心绪。”刘清泉回忆道,回到住处后,他再次拿起笔,一气呵成写下了四百余行诗。

除了依靠灵感,作家平时也需要多读书以增加知识储备。“在读书日来临之际,我推荐大家去看李泽厚先生《美学三书》,这本书可以满足人们‘超低空飞行’的愿望,在俗世生活和精神悠游之间获得自适感。”接着,刘清泉还推荐了沙坪坝区作家协会最近出版的多部图书,其中包括李燕燕的长篇非虚构文学作品《我的声音,唤你回头》、茉莉的诗集《出城向西》、邓晓燕的诗集《白火焰》等。

将亲身经历写进小说

灵感“爆棚”时一天能写20000字

山涧清秋月

原本写小说只是为了赚“盘缠”去到诗中的“远方”,没想到这一写就是10年,共计500多万字。青春、职场、悬疑、情感……各类题材都有涉足,作品包括《无限追凶》、《君要怜我》等,其中还有不少作品已被出版……她便是重庆市网络作家协会的80后作家山涧清秋月。

“以前念书时,我就很喜欢看各类小说,这为我后来写小说奠定了一些基础。”山涧清秋月表示,她的小说里,很多情节都会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带进去,例如感情经历、职场经历等。因此,作家需要时时刻刻保持年轻的心态,要对生活充满探索欲,并要敏感地察觉到生活里的种种细节。

在山涧清秋月眼里,写小说有时候也能给自己带来快乐,例如,她小说里的男主角都是自己的理想型,她会想方设法塑造一些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在灵感“爆棚”时,她一天能写20000字,每小时可写4000字。

有灵感“爆棚”时,自然也会有瓶颈期。作为职业网络作家,面对读者们的催更,她会把自己闷在家里逼自己写,写不出来有时候还会焦虑。“但慢慢地,我还是找到了应对瓶颈期的办法,那就是要学会放松心情,写不出来东西时,就出去走走,和朋友聊天,以寻找灵感。”山涧清秋月说。

现在,10年过去,山涧清秋月早已成为了一名优秀的作家,一想到有很多读者看自己的书,她就会告诉自己要不断地提升,为读者写出更好的故事,也希望这些故事能给读者带来成长和启发。

“我经常会花大量时间搜集资料,还会实地去探访很多地方。”山涧清秋月告诉上游新闻记者,例如去年在写乡村振兴类小说《新英雄湾村》时,自己就会经常跑到村里面去,听那些老人讲故事,了解村子的沧桑变迁,然后再开始谋篇布局写作。

在今年读书日来临之际,重庆市网络作家协会又推出了不少优秀作品,其中,山涧清秋月的《新英雄湾村》在近期已经出版,另外还有《驭鲛记》、《火种》、《侯大利刑侦笔记》等作品,其中,《火种》入选了2021年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是三百多个选题中入选的仅有的五部网络文学之一,目前正在改编成电视连续剧。

将自己“关”起来

“与世隔绝”写文章

盛友红

为了写好文章,她喜欢将自己“关”起来。

今年46岁的盛友红,是巴南区鱼胡路小学副校长,除了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她还是一名作家,也是巴南区作家协会党支部书记,有不少诗歌在《星星》、《诗潮》等杂志发表,目前,自己的诗集《你是我的满月》也正在出版中。

谈起写作,盛友红称她历来的习惯是将自己“与世隔绝”。她回忆说,15年前,自己是巴南区某小学的一名教师,每天除了上课和学生们打交道,处理和同事、朋友的人际关系,回到家还要带自家孩子、处理家庭事务,整天忙得不亦乐乎,满脑子都充斥着无法逃避的喧嚣嘈杂,根本无法静心读书、写作。

“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我第一次写散文,是为了纪念我们学校的老师。我抓耳挠腮地在家写了一周,硬是啥也没写出来,脑子里面太乱了!”盛友红说,就这样到了周末,她将自己关在卧室里,甚至把食物都搬到卧室里,并请家人不要打扰她。

在这相对封闭又安静的环境里,许多尘封的记忆涌上心间,许多遗忘的人和往事也纷纷浮现在脑海里。

“我甚至一度回忆到泪流满面,最后,我提起笔,写下了五千多字的散文粗稿《谢谢你给我的爱》,后经过修改雕琢,发表在了巴南区文艺内刊《巴南文艺》上。”盛友红表示,自那次以后,她就养成了闭门写作的习惯。

还有一次,盛友红要写一首关于陈独秀的长诗,那时正值暑假,她将自己关在家里整整一周,先构思了两三天,才开始落笔写,写下了100余行。所谓好文章都是“修改”出来的,盛友红对自己一向要求很严格,写完后她又开始不断地修改。

用词准不准,意象选取的是否恰当,语言是否生动……她都要再三思量,最后,经过全方位修改,才终于完成了这首长诗。

可当盛友红交稿后,对方却表示读不懂这首诗,于是,她告诉了对方自己的思路结构、主题等等,对方一下子豁然开朗。“在我看来,文章、诗歌都要有思想、有深度,尤其诗歌,不能以能不能读懂来作为评判优劣的标准。”盛友红告诉记者,现在,巴南区作家协会的作家们经常会开一些座谈会,大家来做一些观点性的交流,达到互相“碰撞”、共同成长的目的。

最近,作协的作家们也出了不少新作品,例如《温馨处处》、《那一场槐花雪》、《消逝的纸焙屋》、《大山深处》等。而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将按计划继续推进2021年巴南区文联和作协党支部开展的赠书活动,督促会员作家们读书、创作,并在6月举办读书分享总结活动。

“所谓‘生命不止,阅读不息’,我希望大家都能养成阅读的好习惯,通过阅读让自己在快节奏的现代化生活里,为灵魂找到栖息之所!”盛友红说。

上游新闻记者 范圣卿

本文来自【上游新闻-重庆晨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作家灵感来源的故事有哪些2


很多人问作家刘墉:“你写了那么多书,你的创作灵感是怎么来的?”刘墉回答:“和不如意的人聊天,因为他们讲的话,特别真实,也特别没有顾忌。”可能就是源于这种所谓的接地气,让很多读者喜欢他的作品,当然,也包括我。

灵感是什么?法国作家福楼拜就曾非常反对所谓的灵感。一天,他的学生莫泊桑兴冲冲地拿着小说请他指正,他看了看说,你家门前不是天天都有马车经过吗?你就站在门口,然后把你看见的忠实地写下来。莫泊桑真的这么做了,他发现这是锻炼写作最有效的办法。而福楼拜则认为写作靠勤奋。

而作家沈从文仿佛对灵感也是嗤之以鼻,他说:“作家最不道德处,是迷信‘天才与‘灵感的存在,因这点迷信,把自己弄得异常放纵与异常懒惰。

但我觉得,灵感是一定存在的,它是突然而至的,激灵性的想法。它也是一种写作的触动,会让写作的思路顺畅起来。就如同我们平常所说的“灵感来了,文思泉涌,挡也挡不住”。

那么,到底去哪里找灵感呢?这应该也是广大头条作者们心心念的问题。

个人认为,灵感无处不在,只要你善于发现和捕捉,就会信手拈来。

多阅读,书中的金句名段,都会有所启迪

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中,阅读与写作也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须臾不可截然分割的。很多时候,我们甚至可以直接从阅读中找到写作的灵感和题材。

郭沫若就说过,他进行创作的秘诀就是:多看别人的作品,用人家的构思,套自己的生活。这也是一种借鉴。

还有,像易中天和于丹的一举成名,也在于他们从经典的阅读中找到了写作的灵感与题材。结果,易中天品评“三国”,因其白话式的幽默分析,受到追捧;于丹解读《论语》,也因慰贴了现代人的心灵安宁而备受欢迎。

从工作生活中的亲身经历,外界刺激收集信息

比如,和同事同学聊天,去菜市场买菜、去银行办业务、路上偶遇陌生人,都可以突发灵感,找到写作素材。

有时候外界的刺激,也会激发灵感,像那个牛顿,曾经坐在苹果树下,被一个苹果砸中,从而豁然开朗,把多少天没有想通的问题想通了,发现了万有引力。当然,这样的刺激,不是每个普通人都能受到顿悟的,只是,你可以从刺激中另辟蹊径,说不定也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呢?

听音乐、追剧、刷视频,在放松中也会有所触动。

人在放松时,心情很愉悦,脑子也会很清晰,当你听到一首入心的音乐时,总会浮现曾经的回忆画面,这时候,说不定突然有一个点子蹦出来,也就是说打个激灵期间,感觉来了。

刷抖音快手时,总会获取一些信息和资讯,这都是突发灵感的好渠道。

多出去走走,到大自然中汲取新鲜空气,激发灵感

有时候宅家长久了,思维就会被禁锢,这时候,不妨出去溜达溜达,近郊远游都可以,哪怕附近的小公园,也许走着走着,你就会油然而生春天的味道、夏天的滋味、秋天的感觉,以及冬天的声音。

作家莫言就是这样,在他初学写作时,为了寻找灵感,曾经多次深夜出门,沿着河堤,迎着月光,一直往前走,一直到金鸡报晓时才回家。他抬头望月亮,低头看小草,侧耳听河水。钻进高粱地里听高粱生长的声音。趴在地上,感受大地的颤动,嗅泥土的气味……

大作家尚且如此,我们小虾米更应该多走动,多观察了。

其实,灵感来了,它只是一个引子,只会提供一个选题,至于如何写出完整的文章,还要有足够的素材。

你可以随手把突然想到的选题记下来,这样的话,就不会因为灵感的转瞬即逝,而徒增焦虑。

灵感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来自于你的信息储备。养成记录的好习惯,何愁不知道写什么呢?

我是【阳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就请点赞、评论、转发、收藏!一路有您,携伴而行![比心][比心][比心]

作家灵感来源的故事有哪些3

文/莫言

三十多年前,我初学写作时,为了寻找灵感,曾经多次深夜出门,沿着河堤,迎着月光,一直往前走,一直到金鸡报晓时才回家。

少年时我胆子很小,夜晚不敢出门,白天也不敢一个人往庄稼地里钻。别的孩子能割回家很多草,我却永远割不满筐子。母亲知道我胆小,曾经多次质问我:你到底怕什么?我说我也不知道怕什么,但我就是怕。我一个人走路时总是感到后边有什么东西在跟踪我。我一个人到了庄稼地边上,总是感觉到随时都会有东西窜出来。我路过大树时,总感觉到大树上会突然跳下来什么东西。我路过坟墓时,总感觉到会有东西从里边跳出来。我看到河中的漩涡,总感觉到漩涡里隐藏着奇怪的东西……我对母亲说我的确不知道怕什么东西,但就是怕。母亲说: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怕人!毒蛇猛兽怕人,妖魔鬼怪也怕人。因此人就没有什么好怕的了。我相信母亲说的话是对的,但我还是怕。后来我当了兵,夜里站岗时,怀里抱着一支冲锋枪,弹夹里有三十发子弹,但我还是感到怕。我一个人站在哨位上,总感到脖子后边凉飕飕的,似乎有人对着我的脖子吹气。我猛地转回身,但什么也没有。

因为文学,我的胆子终于大了起来。有一年在家休假时,我睡到半夜,看到月光从窗棂射进来。我穿好衣服,悄悄地出了家门,沿着胡同,爬上河堤。明月当头,村子里一片宁静,河水银光闪闪,万籁俱寂。我走出村子,进入田野。左边是河水,右边是一片片的玉米和高粱。所有的人都在睡觉,只有我一个人醒着。我突然感到占了很大的便宜。我感到这辽阔的田野,这茂盛的庄稼,包括这浩瀚的天空和灿烂的月亮都是为我准备的。我感到我很伟大。我知道我的月夜孤行是为了文学,我知道一个文学家应该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我知道许多文学家都曾经干过常人不敢干或者不愿意干的事,我感到我的月夜孤行已经使我与凡夫俗子拉开了距离,当然,在常人的眼里,这很荒诞也很可笑。

我抬头望月亮,低头看小草,侧耳听河水。我钻进高粱地里听高粱生长的声音。我趴在地上,感受大地的颤动,嗅泥土的气味。我感到收获很大,但也不知道到底收获了什么。

我连续几次半夜外出,拂晓回家,父母和妻子当然知道,但他们从来没有问过我什么。只是有一次,我听到母亲对我妻子说,他从小胆小,天一黑就不敢出门,现在胆子大了。

我回答过很多次文学有什么作用的问题,但一直没想起我母亲的话,现在突然忆起来,那就赶快说:如果再有人问我文学有什么功能的问题,我就会回答他:文学使人胆大。

真正的胆大,其实也不是杀人不眨眼,其实也不是视死如归,其实也不是盗窃国库时面不改色心不跳,而是一种坚持独立思考、不随大流、不被舆论左右、敢于在良心的指引下说话、做事的精神。

在那些个月夜里,我自然没有找到什么灵感,但我体会了找灵感的感受。当然,那些月夜里我所感受到的一切,后来都成为了我的灵感的基础。

我第一次感受到灵感的袭来,是1984年冬天我写作《透明的红萝卜》的时候。那时候我正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一天早晨,在起床号没有吹响之前,我看到一片很大的萝卜地,萝卜地中间有一个草棚。红日初升,天地间一片辉煌。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有一个身穿红衣的丰满女子走过来,她手里举着一柄鱼叉,鱼叉上叉着一个闪闪发光的、似乎还透着明的红萝卜……

这个梦境让我感到很激动。我坐下来奋笔疾书,只用了一个星期就写出了初稿。当然,仅仅一个梦境还构不成一部小说。当然,这样的梦境也不是凭空产生的。它跟我过去的生活有关,也跟我当时的生活有关。这个梦境,唤醒了我的记忆,我想起了少年时期在桥梁工地上给铁匠师傅当学徒的经历,我想起了因为拔了生产队一个红萝卜而被抓住在群众面前被批斗的沉痛往事。

写完《透明的红萝卜》不久,我从川端康成的小说《雪国》里面读到一段话:“一只壮硕的黑色秋田狗蹲在潭边的一块踏石上,久久地舔着热水。”我的眼前立即出现了一幅生动的图画:街道上白雪皑皑,路边的水潭里,热气蒸腾,黑色的大狗伸出红色的舌头,“呱唧呱唧”地舔着热水。这段话不仅仅是一幅画面,也是一个旋律,是一个调门,是一个叙事的角度,是一部小说的开头。我马上就联想到了我的高密东北乡的故事,于是就写出了:“高密东北乡原产白色、温驯的大狗,绵延数代之后,很难再见一匹纯种。”这样一段话,这就是我最有名的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的开篇。开篇几句话,确定了整部小说的调门,接下来的写作如水流淌,仿佛一切早就写好了,只需我记录下来就可以了。

实际上,高密东北乡从来也没有什么“白色温驯的大狗”,它是川端康成的黑狗引发出的灵感的产物。

在那段时间里,我经常去书店买书。有的书写得很差,但我还是买下。我的想法是,写得再差的书里,总是能找到一个好句子的,而一个好句子,很可能就会引发灵感,由此产生一部小说。

我也曾从报纸的新闻上获得过灵感,譬如: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就得益于山东某县发生的真实事件;而中篇小说《红蝗》的最初灵感,则是我的一个朋友所写的一条不实新闻。

我也从偶遇的事件中获得过灵感,譬如我在地铁站看到了一个妇女为双胞胎哺乳,由此而产生了长篇小说《丰乳肥臀》的构思。我在庙宇里看到壁画上的六道轮回图,由此产生了长篇小说《生死疲劳》的主题架构。

获得灵感的方式千奇百怪,因人而异,而且是可遇而不可求。像我当年那样夜半起身到田野里去寻找灵感,基本上是傻瓜行为——此事在我的故乡至今还被人笑谈。据说有一位立志写作的小伙子学我的样子,夜半起身去寻找灵感,险些被巡夜的人当小偷抓起来——这事本身也构成一篇小说了。

灵感这东西确实存在,但无论用什么方式获得的灵感,要成为一部作品,还需要大量的工作和大量的材料。

灵感也不仅仅出现在作品的构思阶段,同样出现在写作的过程中,而这写作过程中的灵感,甚至更为重要。一个漂亮的句子,一句生动的对话,一个含意深长的细节,无不需要灵感光辉的照耀。

一部好的作品,必是被灵感之光笼罩着的作品。而一部平庸的作品,是缺少灵感的作品。我们祈求灵感来袭,就必须深入到生活里去。我们希望灵感频频降临,就要多读书多看报。我们希望灵感不断,就要像预防肥胖那样:“管住嘴,迈开腿”,从这个意义上说,夜半三更到田野里去奔跑也是不错的方法。

(来源《文艺报》)

莫言 原名管谟业,1955年生于山东高密。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2011年,莫言凭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10月11日,莫言因其“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酒国》《食草家族》 《红树林》《檀香刑》《蛙》等,短篇小说集《白狗秋千架》《与大师约会》《透明的红萝卜》等。

本篇文章来源于作者原创, 版权均归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作者删除!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文友原创之家”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