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丽姿网 > 美文故事 > 美文故事

恶口骂父母的故事有哪些

子乔欧巴谈育儿2022-11-25美食美味人已围观

李玫瑾:毁掉孩子一生,不是游戏,不是贪玩,而是父母的语言暴力,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子乔欧巴谈育儿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恶口骂父母的故事有哪些1

小时候看哪吒的故事,很不理解哪吒的父亲为什么那么狠心,要哪吒削骨还父,削肉还母,那不是毁了他么?后来才发现总有父母喜欢在毁掉孩子的这件事上做”贡献“。

教育专家李玫瑾,曾经对1000名未成年人做过一项调查,分析结果发现:

在家里经常被父母责骂的孩子出现性格缺陷的几率最大,有25.7%的孩子”自卑、抑郁“,有22.1%的孩子“冷酷”,有56.5%的孩子经常“暴躁”。

毁掉孩子一生的杀手,不是游戏,不是贪玩,而是父母的“语言暴力”。

全球儿童安全组织Safekids曾发布过一则海报。

图里三个光着上身的小男孩,身上全是父母指责的语言,这幅海报所表达的东西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这些话不仅仅是写在孩子身上,而是刻在孩子心里。

看着孩子身上的那些话,那不是刻在身上的,那是刻在心里的,这些恶毒的语音深深地刺痛了孩子的心。

天底下没有家长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对孩子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斟酌一下,没有孩子是完美的,父母总是幻想有一个完美的孩子,我们不能用幻想的孩子来衡量自己的孩子,连树叶都没有完全相同的更何况是人。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1847-1931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发明或改进设备而闻名如留声机和电灯泡

就连爱迪生都曾被人觉得是低能儿,但是他的母亲却一直在鼓励他,后来爱迪生成功了,提到母亲,他说:“特别感谢母亲为我跟老师辩护,从那时起,我就决定不能辜负母亲的期望!

孩子就是父母生活的一面镜子,所以我们接纳不完美的孩子就是接纳自己的不足

中国佛教一直提倡“五戒十善”,其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以爱语离恶口”。这句话就是教我们要出言温和,不要出口伤人。孩来到这世界上,干净的仿佛像一张白纸,家长就像是画家,你给到孩子的语言暴力都被画在上面,孩子不懂只会在回馈给别人;不要以为是自己的孩子就可以随便说,你无心的一句话就对孩子伤害非常大,远离语言暴力!从你我做起!

我是子乔欧巴!关注我! 每天分享育儿知识,为大家答疑解惑,希望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健康、快乐的成长

恶口骂父母的故事有哪些2

避免谤僧,首先,对于僧宝,我们应生起敬意

来源:《三宝论·僧宝论》

谤僧的原因

谤僧的罪报无量无边,人们以何因缘如此无畏地毁訾僧宝呢?总的说来,大约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不随念僧宝功德,不能时时处处对于僧宝念恩生敬。

二是不对佛法起难闻、难遇之想。僧宝是佛法的传承者,是佛陀在人间事业的执行者,稀世难求,若无僧宝我们便无从闻法,若不对佛法起难闻、难遇之想,就很容易产生谤僧的过失。

三是不信因果。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如果深信因缘果报丝毫不爽,就不会口出狂言,为恶百端。

另外还可以参照《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对于谤法原因的教诲来分析谤僧的原因:

佛告须菩提,当知彼人有四种因,何等为四?

一者为魔所使;

二者自所积集无智业因,破坏所有清净信解;

三者随顺一切不善知识,于非法中生和合想;

四者执着我相不生正见,随彼邪心作诸过失。

须菩提,由是四种因缘故,于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而生毁谤。

虽然谤法不同于谤僧,所谤对象有异,能谤之心趋同,于诸大乘经中,佛陀指出对于僧的轻谤之心同样缘于以上四种因。而且多数时候,谤法者同样也是谤僧之人。

如今汉地出现的一些谤僧现象,究其原因复有二种:一是中国的人文地理条件等客观原因;二是佛弟子于“四依法”用心的主观原因。

中国的文化是十分特殊的。原本在印度很正常的“出离”文化,一进入中国,即受到儒文化为轴心的主权社会的强烈攻击。剃发染衣,毁其形好的出家修行志愿,被“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毁伤”的儒家伦理反复批评,定义为“违背孝道”。在僧人遭到诽谤的多重社会背景的原因中,这是十分重要的一条。

中国的学佛人群,也因为文化、地域等多方面原因,绝大多数人重理智、少信仰,多求思辨戏论,少于实际修行。在烦惑粗重的凡夫阶段,理智和信心二者成为矛盾:重智者乏信,重信者少智。然而在皈依僧宝时,不重信而重智,则近似稚童舍慈父而逃逝,实已背离僧宝及三皈依了。

《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云:“信为入佛之门”。对于僧宝的信心是初学佛人极其重要的心理基础。

怀疑及戏论,使人背离正信,汉传佛教群体中,很大一部分人,游离在正信的大门之外。稍遇怀疑及诽谤因缘,便十分积极地盲从,形成复杂的谤僧热潮。有心佛子,需引为警诫!

造成汉地谤僧现象的另一个原因,是部分佛弟子对于“四依法”产生的误解。即“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智不依识”。

背离僧宝,向僧寻过,对于已受过皈依的佛子来说,多是源于其庸俗心理环境中生起的某类机疑之心。发生这种心理的依据之一,就是“依法不依人”。

“依法不依人”的真正大义,如释尊前世舍命向罗刹求半句偈,是殷切希求正法而不讨教说法者现何种身相。反过来说,这恰是我们“依止师僧善知识后,不向师僧求长短”的正确心态。“依法不依人”,不能作为向师僧求长短,甚至背离师僧的依据。

有言:“我们不皈依僧人,只皈依教理或佛陀。”难道佛不在僧数、现前僧教不是佛的言教么?或言:“现代僧人都有过失,故不皈依”,可是,若非现量通达,仅凭眼见心思,便说僧人都不清净,岂不与顺世外道“执着自分别所显的现世不清净为实有”一样吗?而且,不仅要依止僧人,更要具足“适时自己也出家修行”的愿望,这才是一位居士弟子应有的理想。

有问:“不必出家,我们往生后,在极乐世界成佛,不行吗?”但是,十方三世诸佛没有一位是不经出家而成佛的,所以即使往生净土,最终还是要成就僧相,才能成佛。从了义的层面上讲,一切僧都是佛身的化现,不容轻忽;从不了义的层面上讲,单只剃发袍服的僧相,便能令我等息妻财子禄之忧,得常乐我净之乐,其帮人熄灭烦恼的功德无量无边。

僧是世界的“大轴”,是苦海导师,是迷途向导,是众生的福田,不可背离而当依止。真正解脱的佛法从他们那里产生。

还有一种情况,即俗人自称“菩萨僧”,让人们把自己当圣人去崇拜,追随庸俗非僧的所谓“善知识”,也美其名曰“依法不依人”,此点自然违背了佛陀当年向罗刹求半句偈的真实意图。

“依义不依语”。有这样一些人,梦想直接超越三宝言诠,获得无师智的证德,事实上,这并非如人想象的那样简单。但也许因为长期顺应伦理趋势而产生的强大逆叛情绪和走捷径而求奇迹的意愿,使谋求“语背后的义”的意乐,竟已然先废了“载义的语”。

这就是人的劣根性中的颠倒取舍。因此,依佛法僧求戒定慧,这仍是常规的正途。当师僧三宝带给我们佛法以后,我们不要仅停留于表层的言说,而应努力达其深义,才是真正的“依义不依语”!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只有了义的佛法才是佛陀的法教之巅、教法本体。不了义教法,或是局部,或是方便,或是前行。佛法之巅的了义教,是佛弟子依止了方便前行法(不了义教)之后的真正皈依处。

在前说的基础上,我们要依止亲证到的了义,不能停留于尚未亲证的了义。尚未实证的了义,属比量分别心(识)所摄;已实证的了义,属直接的经验(智)所摄,乃至可说是现量所摄。一切了义,毕竟须要达到直接的经验,才能给予“了义”真实的价值。

因为,把“尚未实证的了义”(识),转变成“实证到的了义”(智),要取决于修行者的接受能力。这使识和智之间,不得已又要增加“修行”环节(这是对一个尚未证悟的修行者述说的道理,因为他们心目中的“已证”、“未证”,都是没有证悟的识心)。

这位修行者的阅历及经验,决定修行者对了义(识)的认知水平,也决定修行者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接受而现证了义(识),使之成为了义(智)。不败尊者《澄清宝珠论》则称了义(识)为“相似胜义”或“假胜义”,说它虽然不是真胜义,但却是进入真胜义的第一步台阶。

修行者的阅历或经验,分两方面,即:世俗不如法观察人生与世间的经验(它对假胜义的分别了义识,起不到转识成智的作用),和出世间如法观察人生与世间的经验。只有后者才能对转识成智产生作用。而初心佛子的如法观察,则要依托师僧的直接教导。

“依智不依识”,有两个依止的层次——外依师僧,内依正见。外依师僧,即是由“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而发展出的“依托师僧对于个人的直接教导作用”;内依正见,仍以师僧正见的确立经验为依准。因此,“依智不依识”的两个途径最终完全指向了师僧善知识。假如没有出世经验的师僧为我们作引导,转识成智的利益将无法产生。

综上所述,四依法的起端,完全要从依止僧宝、师僧善知识得来。四依法的归结,仍将回归到依止僧宝、师僧善知识的起点。

对于承载着“因位皈依”和“果位皈依”双重意义的师僧,皈依弟子正需要他们耳提面命的教诲,所以尤其不能忽略因位皈依境上现前的僧人,因为他具备非同一般的意义。对“依法不依人”这句话的错误理解,使某些人往“二宝弟子”的偏激方向发展,原因都在于——背离了因位皈依境的现前僧人。他们的结果,只能是由此而背离一切因位和果位皈依上的僧,也同时背离一切三宝。

如此观之,我们可以明确三个事实:

一是,“四依法”从起端到归结,所有法益都源于皈依因位僧(现前见到的僧);

二是,“依法不依人”的观察,是抉择胜义时使用,抉择世俗只宜使用“四出离心”,即以人身难得、人生无常、因果不虚、轮回过患的正念,免于脱离依止僧,这种抉择让人倍加恳切地依止现前僧;

三是,即使在观察抉择胜义时,亦应完全彻底地皈依现前“僧”这一源头。

依以上三个事实,对四依法作正确的解释,才能对现前僧是因位皈依作出正确的思维抉择。人们犯过失的主要原因,大多由于对以上三个问题有误解,才进而导致谤僧或破和合僧。

看来,佛教在中国化、现代化的同时,为了度化受苦的人群,必须要首先挑起扭转国人思想弊端的重担,扫荡错乱依止及戏论的不如法用心,改变只重巧思而忽略信心的偏激。待大众建立起对于僧的信心,才真是现代化、中国化、人间化佛教获得绍隆、大放光彩的时候。

文化、地域等条件,不是谤僧、破僧的主因,它们只是客观和次要的外在原因,审察主观直接的动因,才是解决谤僧习染的最佳方略。有人认为,僧人遭谤与中国佛教群体的边缘化地位有关。细心分析,其实这也是客观原因。唯有对于邪见的执着,才让客观的原因变成谤僧的实际行为。

没有任何一部经论,说过应对僧宝进行“恶行观察”的主张。汉译《究竟一乘宝性论》中,强调了不对所皈依境作观察的重要性,最后说:“思议即是谤”,意思是说,举凡以观察的方式,进行思维,均已属“毁谤”的性质,更何况议论呢?大乘修行人,偶闻一言谤破僧宝之声,犹如三百矛刺心;宁以千刀万杖打拍其身,终不愿闻一言谤破僧宝之声。更何况以口自谤?

僧宝极为重要,因为这是三宝的总集体,就众生而言,皈依者得解脱,背离者遭堕落。尤其中国佛教的现状,僧既是三宝的住持者,又是学佛人的善知识和师父,所以:疑谤于僧的同时,就疑谤了三宝,也即疑谤了所有师僧、善知识;敬信于僧的同时,就敬信了三宝,也即敬信了自己的师僧、善知识。

如何避免谤僧

首先,对于僧宝,我们应生起敬意。

三宝是生命唯一的皈依处。僧宝结集三藏,弘扬圣教,摄化众生,是佛教正法的所依,是佛的化身,是生死苦海中唯一的救护人。我们应以虔敬殷重的态度,对待一切僧宝。

僧宝是全部三宝的总集体。《大幻化网》中说:

举凡能见到的僧人、僧衣、僧相等,全是佛的化身。他们以大悲心,为了利益和度化众生,而幻化游舞在五浊恶世的人间,乃至以种种见闻思触的方便,深入众生心地,令众生获得度化的因缘。

可知,众生业力及于佛化身的接受程度,决定了僧宝是否出现、是否振兴。众生的善缘多而深,则见僧宝清高,佛法兴盛,大众有缘而依止;众生善缘少而浅,则见僧宝污卑,佛法衰替,大众无缘而背离。以上种种,皆为大众心相的显现。

其次,当慎护口业!

对于僧宝的疑谤,来自我们无始劫来的三毒习性,应该防护自己言行及心念,不可道听途说,而应慎护口业。

在身语意三业中,谤僧为口业所摄,口业是一切怨祸之门。口不善业有四:恶口、妄语、两舌和绮语。

恶口,是指于他人,靡恶不宣,出言野蛮,发语毁暴。

妄语,是指见言不见,不见言见,闻言不详,不闻言闻,指空为有,指有言空。如是颠倒,反天易地,自利伤物更相谗谤,乃至品详圣贤、裁量君父、讥说师长,谤善知识,无道无义,无所顾难。

两舌,是指听受他人恶言而不能覆藏,向彼破此,向此破彼。

绮语,是指谄曲华辞,构扇是非。

身口意三业中,口业实重。口业是随言受报,对别人施以什么样的恶口,自己就会遭受什么样的果报。在《成实论》卷8说:“若人恶口骂言:‘汝何不食草、食土?’是人随语受生,食草土等。”

《大乘集菩萨学论》卷六:

寂静决定神变经云:……乐诽谤,恶口愤恚娆恼于人,后复于此身坏命终堕大地狱,生无足身受诸苦恼,宛转五百踰缮那量,为诸小虫咂食其肉,是蛇可畏具五千头。

由诽谤故,彼一一头有五百舌,彼一一舌口出五百炽焰铁犁。是语业罪,为猛火聚炽燃烧煮,又若起不调柔逼恼菩萨者,是人于畜生道尚为难得,堕大地狱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于彼死已为大毒蛇惨恶可畏,饥渴所逼造众恶业,设得饮食而无饱足。

于此死已,设生人中亦复生盲,无有智慧恶心不息,恶言诃毁不敬圣贤,人中死已复堕恶道,经千俱胝劫生不见佛。

诽谤口业,剧报三途,万劫难复人身,可不悲哉?

众生迷惑,常常谄曲华辞,构扇是非,言之为患,招报实重,历劫无免。造口业的人,不但在世之时,不如意事常会登门造访,甚至会受到伤形丧命的果报,未来永劫也将饱受众苦。

《杂阿含经》有偈云:

士夫生世间,斧在口中生,

还自斩其身,斯由其恶言,

应毁便称誉,应誉而便毁,

其罪生于口,死堕恶道中!

有云:“须知口祸债难偿,一语能招万世殃,智者三尊恭敬礼,痴人七慢毁资粮。”人们平时互相戏笑之时,便能具足无量重罪。何况故意口出恶言,诽谤僧宝呢?

故诸佛诫:不得两舌,恶口,妄言,绮语!

凡夫智力、能力有限,业力因缘又错综复杂,自所见相难于确证。因此,慎勿任加妄评于僧众。《赞僧功德经》中云:

凡人肉眼难分别,犹如灰覆于火上,

或有外现犯戒相,内秘无量诸功德,

应当信顺崇重之,贤圣愚凡不可测。

或有外现具威仪,或示未能舍其欲,

外相人观谓凡夫,不妨内即是其圣。

内如四种庵罗果,生熟难分不可别。

如来弟子亦如是,有戒无戒亦难辨,

是故殷勤劝诸人,不听毁骂僧宝众。

若于僧中起邪见,当来定堕三恶道,

世尊亲自以梵音,金口弘宣诚不妄。

从前,目犍连尊者是神通第一的大阿罗汉,他尚有所谓“记战与言违,旱时天雨少,业力男成女,温泉听象声”的谬误,何况凡夫,岂能如此草率地,做妄评僧众这种自误误人的事呢?不但不可以草率妄评僧众,就连极微细的口业也不可轻视。作善得善,作恶得恶。

《地藏宝忏》云:

莫轻小善,以为无福,

小善不积,无以成圣。

莫轻小恶,以为无罪,

小恶所积,足以灭身。

吉凶祸福,皆由心作,

若不作因,亦不得果。

殃积罪大,肉眼不见,

诸佛所说,谁敢不信!

在《分别善恶报应经》卷上,佛陀告诉诸比丘颂曰:

于佛起恶心,毁谤生轻慢,

入大地狱中,受苦无穷尽。

有诸数取趣,于师及比丘,

暂时起恶心,命终堕地狱。

若于如来处,起大嗔恨心,

皆堕恶道中,轮回恒受苦。

对于比丘即使仅起暂时的恶心,也会遭受地狱的苦报,更何况直接口出恶语。毁呰圣众,是为最极恶口之罪;因此在《妙法圣念处经》卷二,佛陀又告诉诸比丘说:“宁持利刃,断于舌根,不以此舌说染欲事!”

是故,应慎护口业,避免谤僧!

其三,不观僧过。

首先,白衣不得闻律,在家人对比丘的戒本既不得听,也不得读,又有什么资格去观僧人过呢?

戒律是如来秘宝,古来不轻以示人。佛制黑白月,诵戒羯磨,或作如法僧事,一切不得盗听。未受具足戒者,亦不得阅读大戒,否则便成“贼住”而障受大戒。盗听者,与五逆同科,永不许受比丘戒。《分别功德论》云:“毗尼者禁律也,为二部僧,非沙弥清信士女所可闻见。”俗众是很难判断僧人行为是否犯过的。

其次,以凡夫的有限智慧,很难观察到世界的真相。

同样一杯水,众生各自的所见不同,比如饿鬼可能见其为脓血,而天人可能见其为琉璃。若据此推断这杯水不是实有的,乃是正见;若据此推断必先实有一杯水,才能使我们显现不同的所见,进而确定这杯水是实有,乃是邪见。

同理,如果见到僧宝有过,就决定僧宝真实有过失,也是邪见。应当正念:“为什么自己及众生的业力如此严重,以至于感受僧宝作如此显现?”于僧宝处应多观其功德,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功德不断增上,而僧宝过失,都是僧众权开方便,教导我们出离苦海的妙药。

不观僧过,并非不辨是非善恶,而是要求不可执过而轻蔑、排斥、憎恶、怨恨等。若人亲眼见到僧人有过失,就像镜子照见了虚空中的灰尘,他应当善自防护,不要让自己的镜面上也生起了灰尘。

如《发觉净心经》卷上,佛陀告诉弥勒菩萨偈云:“莫于他边见过失,勿说他人是与非;不著他家净活命,诸所恶言当弃舍!”《佛子行三十七颂》云:“因惑说他佛子过,徒然减损自功德,故契大乘诸行者,不道人过佛子行!”

作为佛弟子,我们应该常观自心,不求僧过。

最后,应发愿不造谤僧口业。

我们要发心永远远离,永远弃舍谤僧恶言,《佛子行三十七颂》云:

粗言恶语恼人心,复伤佛子诸行仪,

故于他人所不悦,绝恶言是佛子行!

此外,应当借助发愿力来帮助自己免于口业。在《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三中,佛陀告诉阿难尊者说:

尔时三藏比丘,以一恶言诃骂上座,五百身中常作狗身。

一切大众闻佛说法,皆惊战悚,俱发声言:怪哉怪哉,世间毒祸莫先于口。

尔时无量百千人,皆立誓愿,而说偈言:

假使热铁轮,在我顶上旋,

终不以此苦,而发于恶言!

假使热铁轮,在我顶上旋,

终不以此苦,毁圣及善人!

作为具备正信的佛弟子,不论遭遇何种难以理解的现象、遭受到何种形式的影响,都应忠诚、严谨地对待僧宝,遇事慎勿轻言。这是一名佛弟子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恶口骂父母的故事有哪些3

随着网络和媒体的发展,网上出现了这样一类群体,我们称之为喷子,他们有一下特点: 断章取义、无立场、出口成脏,喷子一般都说不出什么好话,语言能有多恶毒就有多恶毒。意在激怒对方,挑起争端。自我感觉良好,以挑刺找茬为乐趣,通过发表反对观点进行自我实现。总能找出合理而真实的论据去彰显自己的主观见解使其合理化,以致反驳者无力反击甚至成为错误一方,此为喷子之神。

对于这些我只想说在你说话的平时,其实也要小心自己的语言,再看一则以恶口受报的事例,不管信或者不信,平时注意自己的语言对自己和别人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没有害处!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位长者的妻子,怀孕之后,身体就臭秽不堪,谁也不愿接近她。她满月生下一个孩子,皮包骨头,身相瘦弱憔悴,非常难看,而且这孩子身上沾着粪便。

他长大后,不愿意呆在家里,而且贪嗜粪便,父母和亲友们都很厌恶,不愿意见他,后来他被逐出家门,在外流浪,以粪便为食。为什么他会这样颠倒异常呢?也是受业力支配,他也是不自在的。

他的前世因缘是这样:昔拘留孙佛时代,他出家做一所寺院的住持,当时有几位施主供养僧众洗浴,洗完后再用香油涂身。僧众中有一位阿罗汉,住持一见他就起嗔心,恶骂他:“你一个出家人还以香油涂身,这和用人粪涂身有何差别?”阿罗汉听后对他生起怜悯之心,就在他面前示现种种神变。住持当时就忏悔罪业,以恶口业力,他在五百世中,身体常常臭秽,人都不愿意接近他。

在对阿罗汉说“和人粪涂身有何差异”时,他的心中就已落下相应的印象,因缘聚合,果然显现身体臭秽、贪吃粪便的恶相。一切都是心作心显,口里如是说,心中如是分别,就会如是现前。这是依他起无欺的显现。

佛世之时,王舍城有一位长者,财宝多得无量,长者的妻子怀胎十月将要临产,胎儿却始终不肯出生。不久,又有身孕,生产之后,前面怀的胎儿仍然住在右肋部位。这样接连产下九子,先前的胎儿都不肯出生。后来长者的妻子生重病死去。

亲友们把她的遗体抬到坟场,请来大医师耆婆,剖腹取出一个小孩,身体虽小,胡须和头发都已经苍白,他弯腰驼背地一边走一边环顾四周,开口对亲属们说:“你们要了解,我是前世以恶口骂僧,此生才在母胎里经过六十年受这种苦恼。”亲属们听他这样说,都悲哀哭泣,说不出话来。

当时世尊知道老小孩的善根已经成熟,就带着大众来到停尸场所,叫小孩:“你是长者比丘吗?”老小孩说:“我是。”连问三次,都回答是。大众问请佛陀这事的前世因缘。

佛说:“那是迦叶佛的时代,一次比丘们结夏安居,众僧和合,派遣一位老比丘作僧众维那,大众共立制度,安居期间,得道的圣僧才可以和大众一起自恣,否则没有资格。老维那没有得道,僧众不许他布萨自恣。他心里恼恨,发劳骚说:‘我专门管理僧众事务,让你们能安心办道,今天竟被拒之门外,不许自恣布萨羯磨。”

然后他就辱骂僧众,不久被关入一间屋子里。他怒气未消,大声叫嚷说:“要让你们常在黑暗之中不见光明,就像今天我被关入暗室一样。”

说完之后,老维那便自杀身亡,堕在地狱之中受极大痛苦,今天才脱免做人,承着恶口黑业的余报,还要在母亲胎狱中住六十年,不见天日。”

还有,往昔一位三藏比丘见到一位老比丘缓慢地进餐,说他象老牛反刍一样,以此恶业,他在五百世中转生为牛,后来成为最后有者,生来即长有两个咽喉,反刍食物。另有一位三藏比丘对其他比丘说:“你们如牧童一样。”结果他五百世转为牧童。有一位年轻比丘,见老比丘跳过水沟的样子很滑稽,就随口说道:“你刚才的模样像猴子。”结果五百世转为猴子。迦叶佛教法中五百僧人,给比丘取“断足”、“断臂”等的恶名,由此许多世中堕入地狱,又在五百世中被砍断手脚死去,这一世转生为释迦族的五百女子,也是手脚被琉璃王的军队砍断。所以,无论取何种恶名都会以业增上广大,需要感受五百次那样的等流果,确实说什么就会变成什么,语业的势力不可思议。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