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丽姿网 > 美文故事 > 美文故事

谋略有关的故事有哪些

老K阅报2022-11-11美食美味人已围观

中国智谋小故事:苏秦用计谋感化张仪,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老K阅报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谋略有关的故事有哪些1

战国时期,苏秦、张仪曾经是同学,都曾跟随鬼谷子先生读书。著名纵横家苏秦在诸侯中以主张合纵而扬名。他被赵国重用后,便准备实施一条防止秦国进攻赵国而败坏合纵盟约的妙计。

苏秦先派人游说张仪,让他与苏秦通融,以求得到重用。果然,张仪到了赵国并求见苏秦。苏秦告诫门下的人不要为张仪通报,同时又使他数日不能离去。

后来张仪会见了苏秦。会见时苏秦让他坐在堂下,赐给他仆妾吃的食物。而且责备他说:“以你的才能,让自己困窘受辱到这步田地,真令我感到意外,我虽然可以在赵王面前保举你,但你不堪造就,赵国估计不会收留你这样的人。”

张仪大失所望,愤然告辞而去,心想赵国如此轻视我,诸侯国中唯独秦国强大,能攻打赵国。于是,张仪动身前往秦国。

苏秦将此事告诉赵王,同时派自己的舍人跟随张仪,和张仪同行同往,渐渐地和他套近乎,并供奉他车马金钱,张仪于是得以见到秦惠王。

秦惠王拜张仪为客卿,同他商量讨伐诸侯国的事。舍人见张仪受到秦国的重用,便向张仪告辞。

张仪说:“我依靠你,才能显贵,正要报答你的恩德,你为什么这时要离开我呢?”

舍人说:“我不是您的恩人,您的知己是苏秦啊!苏秦担心秦国攻打赵国,破坏合纵之盟,认为只有您能掌握秦国的大权,所以故意激怒您,逼您出走秦国,同时让我悄悄地奉送您资财。现在您已被秦重用,请让我归去向主人汇报。”

张仪感慨地说:“我在苏秦的计谋之中,而毫无感觉,我不如苏秦聪明啊!我虽被重用,又怎能去算计赵国呢?请替我感谢苏秦,只要苏秦在之日,张仪决不敢攻打赵国。况且苏秦在,我又怎能打败赵国呢?”

自此,直到苏秦在世之日,张仪一直不敢谋攻赵国。

谋略点评:苏秦眼光长远,预料到张仪将来必定会受到秦国重用。因此,他先人一步,主动拉拢张仪。张仪受人之恩,自然不敢不报。

谋略有关的故事有哪些2


【第一次】曹操251年征讨张鲁,司马懿随军并献计:“刘备用诡计俘虏刘璋,蜀中之人还未曾归附他就又兴兵争夺江陵,这正是破刘的大好时机。今若在汉中陈兵示威,西蜀益州就会震动不安,再进兵威逼,蜀兵势必瓦解。趁这个机会,一定能大功告成。圣人不能违时,也不能失时。”但曹操没有听从司马懿的计策。

【点评】形势即是人心,人心即是形势;形势中产生机会。“圣人不能违时,也不能失时。”


【事例2】司马懿219年任太子中庶子,继而转任军司马,建议屯田解决粮食问题,得到曹操的采纳。司马懿指出荆州刺史胡修粗暴,南乡太守傅方骄奢,都不应驻守边防,曹操未予重视。同年,关羽围曹仁于樊城。当地霖雨水灾困住于禁七军,关羽趁机进攻。胡、傅二人果然乘机降蜀。因汉献帝在许昌,距樊城很近,曹操感到威胁,为避关羽锋芒,一度准备迁都黄河以北。司马懿和曹椽蒋济及时劝阻说:“于禁被大水所淹,不是战守上的失误,对于国家的大局并没有大损失,为此而迁都,即是向敌人示弱,又会使淮河、汉水一带人心不稳;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如今关羽坐大,孙权必定不安,把这件事告知孙权,使他牵制关羽,则樊城之围自解。”曹操从其计,孙权果然派吕蒙袭取公安,关羽被其俘杀。

【点评】三者平衡的形势下,任何一方都不想其它一方做大。利用这个形势+决策者心理,百发百中。


【事例3】关羽死后,曹操认为荆州遗民及在颍川屯田的军民逼近南方的敌对势力,想把他们迁走。司马懿认为:“荆楚之民大多轻脱,轻易移动怕是难以安定。如今关羽刚刚被击破,藏窜逃亡者也在观望时局。如今将那里的人迁徙既伤当地人的心意,也令想要回来的人不敢复还。”曹操听了他的建议,没有移民。之前藏窜逃亡者果然都复出归化。

【点评】:形势即是人心,人心即是形势。人心所向,即是形势所向。利用好民心所向,形势自在掌控之中。


【事例4】220年曹操去世、曹丕即魏王位,司马懿受封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当时孙权正率军向西。朝臣们认为樊城、襄阳缺乏粮,不能抵御吴军,请召守将曹仁回驻宛城。司马懿则表示:“孙权刚刚打败关羽,正是他想和魏国结好的时候,一定不敢为患。襄阳是水陆交通要地,不能放弃。”曹丕没听其建议,命曹仁放火烧毁二城。后来孙权果然没来入侵。曹丕悔之不及。

【点评】形势即是人心,人心即是形势:敌之所倚,正是我之所用。


【事例5】226年曹丕病重。临终时,令司马懿与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为辅政大臣。蜀将孟达降魏时,魏待其甚厚,司马懿认为他言行倾巧,不可信任。曹丕死后,孟达失宠,蜀丞相诸葛亮即暗中与之通信,图谋叛魏。诸葛亮恐他言行反复无常,想促他速叛。申仪将此事密告司马懿后,司马懿怕他突然发难,给他去信,详为慰解。孟达得信大喜,但是犹豫不决。司马懿则暗中率军进讨,诸将见孟达与吴蜀交接,劝司马懿先观而后动。司马懿说:“孟达没有信义,现在正是他犹豫不决之时,应当趁他没有决定而及时平定他。”司马懿亲自率军日夜兼程前去讨伐孟达,斩之。

【点评】依据对方决策者性格,预料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进而抢占先机。


【事例6】孟达死后不久蜀将姚静、郑他等率其部属七千余人来降。当时边郡新附,户口不实。朝廷想加以核实。司马懿认为:“叛贼以严苛的法令约束部下,所以被部下遗弃。应该以宽和待他们,那就会自然安乐”。曹叡又问他吴、蜀都该讨伐,应该先从何处着手?司马懿回答说:“吴国认为我们北兵不习惯水战,所以才敢散居东关。只要攻打敌军,一定要扼住敌军的咽喉而撞击他们的心脏,而夏口、东关就是吴军的心喉。如果在陆上以军攻打皖城,因孙权的兵马东下,派水师攻向夏口,乘其虚而击之,一定能大破吴军。”曹叡对他的看法深以为然,再次命司马懿屯兵宛城备战。八月,大司马曹休不依计划,迳下皖城深入敌境接应诈降的吴将周鲂,在石亭被陆逊伏击,大败,曹休病死。

【点评】形势即是人心,人心即是形势:民之所惧,我之所弃;民之无依,我之所倚。


【事例7】234年二月,蜀相诸葛亮率军十万出斜谷伐魏。四月,诸葛亮至郿县,进驻渭水之南。司马懿屯兵渭南,郭淮估计诸葛亮一定会争夺北原,主张先去占领北原,司马懿说:“如果诸葛亮跨过渭水登上北原,就可以连兵北山,断绝陇道,震慑我朝臣民和胡人,此乃国家安危之大患。”很多人不以为然,但司马懿认为如此,让郭淮屯兵北原。

八月,司马懿以“坚壁拒守,以逸待劳”的指示,与诸葛亮相持百余日。诸葛亮数次挑战,司马懿均坚壁不出,以待其变。司马懿在给弟弟的回信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点评】计划于敌人之计划,并前瞻一步,才是制定竞争致胜策略的关键。


【事例8】238年正月,司马懿率牛金、胡遵等步骑四万讨伐公孙渊。公孙渊急令大将军卑衍、杨祚等人率步骑数万,依辽水围堑20余里,坚壁高垒,阻击魏军。司马懿采用声东击西之计,先在南线多张旗帜,佯攻围堑,吸引敌军主力,而以主力隐蔽渡过辽水,逼进敌军的襄平本营,部将不解问其原因。司马懿说:“敌人坚营高垒,就是想让我们兵疲粮尽,若攻城,正中其计。古人曰,敌虽高垒,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现在他们大军在此,老巢却空。我直指襄平,敌军必惧,惧而求战,破之必矣”。

【点评】对方以守为攻,则攻其所必救。


【事例9】239年魏明帝去世,曹芳继位,年仅八岁,司马懿乃与大将军曹爽一起接受遗诏辅佐少主。司马懿任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和曹爽各统精兵三千人,共执朝政。曹爽欲排挤司马懿,想让尚书奏事先通过自己,以便专权,向天子进言,改任司马懿为大司马。于是任命司马懿为太傅。司马懿韬光养晦,大力拒绝不让子弟为官。经过司马懿的上奏,全部罢除了明帝时大修宫室的力役。魏国节用务农,国力大增,各国都来朝见。

251年,司马懿在帅兵擒拿司空王凌(欲推举曹彪称帝)后,最终逼楚王曹彪自尽,并趁机把魏之王公全部拘捕,放置邺城,命有司监察,不准他们互相交结往来。

【点评】韬光养晦,任其积重难返,待机而一招致命。

谋略有关的故事有哪些3

战国前期,和地处中原的六个诸侯国相比,地处西部边沿的秦国较为落后。当时,确国和秦国相邻,自从魏国姚起成为新兴强国之后,秦国屡次受到魏国的攻打,秦国河西地区的大片土地尽被魏国掠去。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秦孝公是一位很有抱负的国君。他感受到了秦国处境的危险,决心发愤图强,改变秦国的现状。正所谓国家的富强离不开人才,秦孝公也深知这一点,于是,他一即位就发布了一道招纳贤才的告示:“不论是秦国人,或是其他诸侯国的人,只要有真才实学,能够让秦国变得富强,都将委以重用。”秦孝公的这个招贤令发布之后,吸引了很多有才干的人来到秦国,其中就包括商鞅。商鞅是战国时代卫国人,本姓姬,由于他是卫国国君的后裔,所以有人称他为卫鞍,后来他受封于商,便被称为高秧。商鞅从小就十分喜欢钻研法学,他看到卫国弱小,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华,于是,他就跑到魏国,在一个公卿家做门客,但他并未受到重用。后来,商鞅听说秦孝公广纳贤才,于是便立刻投奔秦国,并得到了秦孝公的热情召见。

在朝见秦孝公的时候,商鞅说道:“一个国家只有变法维新,才能够国富民强。若想让老百姓生活富足,就应当以农业为根本,发动一切力量来发展农业。此外,还应该训练出一支英勇善战的军队,并对那些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将士予以重奖。”秦孝公听完商鞅的话,十分赞赏,于是,就任命商鞅为左度长,主持秦国的变法。

经过反复的思考和酝酿,商秧最终制定出了把百姓按五家为保、十保相连之法编人户蹈,奖励军功、奖励耕战等一系列法令。商鞅决心要借着秦孝公给予的权力,在全国广泛推行以上法令,但是,如何才能够让秦国百姓相信有令必行、赏罚必信呢?

商秧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让人在国都咸阳城的南门处立起一根长三文的直木,同时贴出告示,声称如果有谁能将这根木头扛到咸阳城北门,就赏给他十镒黄金。商秧发布的这个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咸阳城的大街小巷,人们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纷纷跑去观看。但是,他们认为将一根木头从城南搬到城北,就能拿到如此多的黄金,肯定是不可能的,老百姓都认为商秧这是在和大家开玩笑。因此,尽管大家对着告示议论纷纷,却并没有人这么做。

几天之后。商秧看到大家都知道了这件事,于是又贴出了另一张告示,上边写着:“谁将这根木头扛到咸阳城北门,就赏给他五十镒黄金。”告示一贴出来,整个咸阳城炸开了锅,人们都对这一消息感到十分惊讶,但是,大家还只是旁观,并没有人去扛这根木头。最终,人群中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说:“我来试试看。我现在去把那根木头给搬走,要是官府赏钱的话,就说明他们十分讲信用,以后咱们就听他们的话;如果他们不按告示上说的做,那就说明他们言而无信,是在愚弄老百姓。以后他们再有什么号令,我们尽可以不理他们。”说毕,这个小伙子就扛起那根木头来到了北门。他的这一举动很快被担任守护的官吏报告给了商鞅,商鞅听到这一消息后,马上命人赏给那个年轻小伙子五十镒黄金,并趁机对围观的老百姓说:“我们秦国最重信誉,今后凡是官府颁布的法令,照办者必有赏赐。”

那位年轻小伙子看自己果然拿到了五十镒黄金,十分高兴,一边向周围的人炫耀自己得来的金子,一边说道:“看来官府还是讲信用的啊!”从此,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不久就传遍了整个秦国,由此,商鞅才下令在全国推行变法。法令颁行之后,秦国上下没有不遵从的。

人无信而不立,商鞅城门立木,目的是以诚实守信来取信于民。赏赐之物看似贵重,却比不上百姓的信任。一旦百姓对官府信任有加,便能为它唯命是从、赴汤蹈火。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