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丽姿网 > 家居生活 > 家居生活

文殊和菩萨有什么不同的

悟禅心语2022-11-17美食美味人已围观

佛教最灵验的四大菩萨详细介绍——文殊菩萨,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悟禅心语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文殊和菩萨有什么不同的1

文殊师利,简称“文殊”,又作“曼殊室利”,意译为妙德、妙首、妙吉祥等。舍卫国婆罗门梵德长者之子,出世时有许多瑞相,相貌庄严,具三十二相。成道后的文殊,为佛陀弟子中的上首,在众菩萨中堪称第一,所以尊称为“文殊师利法王子”。

佛陀曾说,在过去世中,曾经面授法义,因此,文殊菩萨又被人称作“三世觉母”。而在诸多经典中,则推崇文殊为诸佛之师。

其实文殊菩萨过去世早就成佛,如在《首楞严三昧经》中的“龙种上尊王如来”,在《八十八佛洪名宝忏》中的“普明佛”,都是指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展现出不同的风貌,有时手握莲华,象征智慧的高尚纯洁;有时手握宝剑,表示智慧能断除一切烦恼;有时骑坐金毛狮子,表示勇猛威武;有时安居莲台,表示清净无染;有时骑乘孔雀,表示飞扬自在。

在中国,五台山是文殊化现的道场,在各地佛寺道场中,如僧堂、戒坛,都供奉著“僧形的文殊”,以弟子的身份来协助佛陀的教化,是为内秘菩萨行,外现比丘相。

另外,还有“五髻文殊”的形象,这是表示五智、五佛,意指文殊菩萨虽有童子的姿态,却是诸佛的大智。



经典的记载中,在在显露出文殊菩萨的绝妙睿智与灵巧说机。例如:佛陀说法四十九年中,三百余次的大乘法会,文殊菩萨几乎都参于其中。在《维摩经》中,当诸大罗汉、诸大菩萨不敢向维摩问疾之时,文殊菩萨当仁不让,率领众人前去,并和维摩居士畅论“不二法门”之理。这是文殊菩萨智慧威德发挥至极的表现。

在《妙法莲华经》中,当佛陀在灵山会上放白毫光,文殊深知佛意,即请佛陀宣扬法音,倡导圆乘佛性,奠定佛教大乘思想的基础。而文殊菩萨的睿智,也让与会的菩萨、罗汉等,心悦诚服地尊他为大善知识。

《华严经》善财童子也是受到文殊菩萨的鼓励,因而发起南诣各国,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开旅游参学的先河。



又在《楞严经》中,阿难尊者为摩登伽女的巫术所迷惑时,文殊菩萨持剑前往里巷民舍,将阿难救出,这种护持后进,以正导迷的示现,成为佛门的一段佳话。

另外,《文殊师利般涅槃经》中记载,佛陀曾在只园精舍,于夜半入定放光,照亮文殊菩萨的禅房。舍利弗知道佛陀现神通相,是为饶益众生,而说妙法,因此令阿难集合众僧。会中,佛陀依跋陀波罗之问,向大众述说文殊师利有大慈悲,随佛出家学道,住首楞严三昧;并说文殊师利有无量神通、无量变现。若有众生但闻文殊师利名者,除却十二亿劫生死之罪;若礼拜供养者,生生之处恒生诸佛家,为文殊师利威神所护。



文殊菩萨善说法要,有些疑难的问题经他解说,即能恍然大悟。说法时,经常引用说喻、反诘、引证、否决、机锋来警醒众生,善巧开导,具有独到风格。

例如《阿阇世王经》载,阿阇世王造了杀父的五逆罪,内心深感罪恶深重,疑悔不安,而请文殊说法,希望能解脱他内心的疑悔。文殊却对他说:“若恒河边沙等佛,也不能为汝说是狐疑!”阿阇世王应时惊怖,竟从座上跌下来。这不是文殊师利使阿阇世王绝望,而是为王说:佛陀觉了一切法如虚空,本来清净,不是可染污的,也没有染污可除。



文殊菩萨到今日仍在各处现身说法。

例如:文喜禅师朝礼五台山,曾蒙文殊应现指引佛法,文喜禅师后来参谒仰山,顿了心契,并于任典座之职中开悟。有一次,文殊菩萨在饭锅的蒸气上现身,文喜禅师举著饭铲便打,说:“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今日再相见,惑乱不了我。”文殊菩萨也回答:“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修行三大劫,却被老僧嫌。”文喜禅师已经彻见了自他不二的道理。

《虚云和尚年谱》中记载,虚云和尚朝礼五台山的时候,文殊菩萨二度化身文吉老者,解救他病弱垂危的生命,并为他释解佛法真义,使他觉悟拜佛只在吾人的一片真心。



文殊菩萨是佛陀的法王子,

文殊菩萨是诸菩萨罗汉的上首,

文殊菩萨是每一个佛子学习的对象,

文殊菩萨是佛教的骄傲与光荣,

文殊菩萨是智慧的化身,

文殊菩萨是般若空性的证悟者,

他已经斩断了所有的烦恼。

文殊菩萨是力量的示现,

他可以拯救众生远离苦难。

文殊和菩萨有什么不同的2

印度的帕拉王朝,是佛教美术蓬勃发展的时代,也是佛教造像在印度最后的辉煌。佛教中的许多尊神,在此时大量出现于美术作品中,文殊菩萨即为其中之一。由于国内对帕拉时期文殊像的关注和研究相对欠缺,导致帕拉时期的文殊菩萨常被误认为观音,或者被冠以莲花手菩萨之名。

图1 约9世纪 文殊菩萨 埃罗拉石窟第12窟

在佛教美术史中,印度能够确认为文殊的造像,最早见于埃罗拉石窟。埃罗拉石窟位于印度西部马哈拉斯特拉州,共有34个石窟,第1至第12号窟为佛教石窟,在开凿较晚的第11、12等窟中,发现了文殊菩萨的造像。其中的文殊菩萨,或单独出现,或作为八大菩萨之一。文殊像为坐姿,最明显的特征是左手持优钵罗花,花上有经书(图1)。这几个石窟的具体开凿时间并不清晰,根据其中的造像风格,推测开凿于9世纪前后。

文殊菩萨像的大量出现,始于帕拉王朝。帕拉王朝在长达400余年的统治中,政治局面安定,社会经济繁荣,历代国王对佛教采取扶持政策,使得这一时期成为佛教在印度最后的辉煌。帕拉时期的文殊造像姿态众多,其中虽不乏后世西藏流行的文殊样式,但也有一些文殊像在帕拉之后并不常见,因此在辨认这些文殊像之时,需要熟悉和掌握其图像特征和大致的风格演变规律。

帕拉时期文殊菩萨的图像特征

1.持物中的花朵

图2 8世纪 文殊菩萨 新德里国立博物馆藏

帕拉时期的文殊样貌多种多样,有坐姿也有立姿,有两臂像,也有多臂像。其最主要的特征,首先在于持物。文殊菩萨手持的花朵,梵文称Utpala,汉文译作优钵罗或邬钵罗、优婆罗,也称青莲,优钵罗花上有时载有经书,但并非必然,也有许多文殊像仅持优钵罗花。优钵罗花即睡莲,其花与叶浮在水面上,花瓣较为尖细,表现在图像中,花苞形似玉兰(图2),与观音手中所持圆形花头的莲花有别。

图3 11世纪 观音菩萨 印度博物馆藏

观音所持花朵在梵文中叫做padma,藏文称白玛(pad ma),中文译作钵头摩,也称红莲,这种莲即荷花,花与叶挺出水面,绽放的花头呈圆形(图3)。文殊与观音手持的花朵,在梵文中使用了不同的词汇,从雕塑作品来看,印度人很清楚不同花朵之间外观上的差异。印度的水生植物种类丰富,但到了汉地和西藏,人们对这些亚热带的植物并不熟悉,工匠只能凭借书面记载或自己的理解来刻画和描绘,因此在汉传和藏传佛教图像中,文殊和观音手持的花朵区别并不明显,有时甚至出现混淆。

2.文殊的发式

图4 10世纪 立姿文殊菩萨 那烂陀博物馆藏

汉传佛教中有一髻文殊、五髻文殊等名称,但在印度帕拉时期,文殊的发式似乎并没有特别注意发髻的个数,有些造像中束一个高发髻,与观音发式类似。也有的文殊像发型较为特别,发髻分为三个,头顶中央一个高起的发髻,左右各有一个发辫,垂下的部分搭于肩背。这种发式在菩萨像中只见于文殊(图4),也是文殊的图像特征之一,有学者将此发型称为“三髻垂发”。

图5 10世纪 轮王游戏文殊像正、背面 私人藏

图5的文殊像曾出现于国内拍卖市场,由于是金铜铸造的圆雕,从背后可明显看到三个发髻的特殊发式。帕拉时期的文殊菩萨,有时发髻中央出现坐姿化佛,佛像多为触地印,应是阿閦佛。

3.文殊的饰物

帕拉时期的文殊为菩萨装,上半身袒露,着臂钏、腕钏、璎珞等饰物,下身着多提。在早期的文殊像中,文殊的颈饰正中多为长方形宝物,其下又有大的圆形装饰,宝物两侧有牙状饰物。据说此牙状饰物为虎爪,在印度是守护儿童的护身符。与观音、弥勒等其他菩萨相比,文殊菩萨的颈饰通常显得稍短(图2、图4)。这种特殊的项圈在菩萨造像中仅见于文殊菩萨,也是辨认文殊菩萨身份的标识之一。

图6 5世纪 迦希吉夜 瓦拉纳西印度美术馆藏

帕拉时期文殊菩萨特殊的发式和颈饰,被认为是受到印度教尊神迦希吉夜(Kārtikeya)的影响。迦希吉夜是湿婆神的儿子,英勇善战,在少年时期就曾大败魔军。在美术作品中,迦希吉夜出现的年代要远远早于文殊菩萨,他常被刻画成一位少年,与其坐骑孔雀一起出现在图像中。在6世纪前后的造像中,迦希吉夜梳着三个发髻,胸前配饰中可见圆形和牙状装饰物(图6)。文殊菩萨的忿怒相——大威德明王,也被认为是受到迦希吉夜六面六臂形象的影响。

文殊菩萨的三髻垂发以及牙状和方形、圆形宝物组合的颈饰,在帕拉早期作品中较为常见,但是到了帕拉晚期,菩萨的装饰通常更加华丽,不同菩萨之间的装饰趋同,文殊的发式和项圈等个性化特征逐渐淡化,身份不同的菩萨,几乎只能靠手中的持物辨别其身份。

文章来源:《收藏家》201904期《印度帕拉时期的文殊菩萨造像》

作者:张雅静

文殊和菩萨有什么不同的3

文殊菩萨,梵名Mañjuśrī ,音译作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满祖室哩,意译为妙德、妙吉祥、妙乐、法王子。又称文殊师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萨。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般若经典关系甚深,故称为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在大乘佛教的典籍中,文殊是与释迦牟尼同时代的人。他生于古印度舍卫国,系多罗聚落婆罗门种姓,父亲名叫梵德,是一位著名的大长者。

文殊菩萨是智慧与善良的化身,文殊菩萨是佛陀怙恃之一。文殊菩萨又称法王子,为智慧之象征,身紫金色,形如童子,其形象多变,可分为一字、五字、六字、八字文殊,其中最常见的是五髻文殊。

五髻文殊是因头顶绑了五个髻而得名,这五髻代表的是五种智慧。一般右手握“智慧剑”,象征以智慧剑斩烦恼结(或手持如意,象征智慧成就)。左手持的莲花上放置“般若经”,代表智慧的思维。智慧之利剑表示能斩断种种蠢痴,智慧犀利如剑;青莲花则代表纯洁无染,花上放有般若经,作为智慧与慈悲的象征。

菩萨亦常乘坐狮子座骑,表示智慧威猛无比、所向披靡、无坚不摧、战无不胜;或以莲花为台座,代表清净无染;或驾乘金色孔雀,比喻飞扬自在。文殊菩萨是如来佛祖怙恃之一。文殊菩萨又称法王子,为智慧之象征,身紫金色,形如童子,五髻冠其项,右手持金刚宝剑(表示智能之利),能斩群魔,断一切烦恼,左手持青莲花,花上有金刚般若经卷宝,象征所具无上智慧,坐骑为一狮子(表示智能威猛)。

后世众多信徒,尤其是复习应考的学生,考前参拜文殊师利菩萨,也是因为其是无上智慧的代表。文殊菩萨手中执持宝剑和经函而宣讲佛法,利益无边众生并赐与无漏的安乐。礼拜供养文殊菩萨可获得无上的功德利益。可以说,人们拜文殊菩萨,除了祈福考试顺利,更是对无上般若智慧的礼敬和追求。

《佛说文殊师利般涅槃经》中记载:“若礼拜供养者,生生之处,恒生诸佛家,为文殊师利威神所护。”《大宝积经卷文殊师利授记会》中记载:“若诸众生见彼佛者,必定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持诵文殊菩萨心咒:“嗡阿喇巴札那谛”可消灭罪障,消除违缘,文思敏捷,获无尽辩才,所求世间、出世间事悉得成就,令众生智慧成就。

依照佛教典籍所载,文殊菩萨是过去世无量诸佛的老师,曾经引导无数的修行者证得佛果。在《放钵经》中,佛陀也说:今我得以成佛,都是文殊菩萨的恩德!过去无数诸佛,也都是文殊师利弟子,未来当成佛者,也都是文殊菩萨威神力所致。就好像世间的小孩有父母一样,文殊菩萨是一切众生在佛道中的父母。

文殊菩萨常与普贤菩萨同侍释迦牟尼佛,是释迦牟尼佛所有菩萨弟子中的上首,所以又称为文殊师利法王子。文殊菩萨形象则为仗剑骑狮之像,代表着其法门的锐利,以右手执金刚宝剑,断一切众生的烦恼,以无畏的狮子吼震醒沉迷的众生,这是文殊菩萨的基本形象。

在释迦牟尼传教说法的四十五年中,文殊始终追随左右,成为释迦牟尼的得力助手。根据记载,文殊菩萨是舍卫国之子,后来经过了仙人的指导,出家求法,五千四百年后,文殊菩萨来到了雪山,向一些仙人传播十二部经,后在尼拘楼陀树下盘坐,从身体处散发金色的光芒大火,自成金身,修炼成佛。

四大菩萨之中,其中智慧第一的就属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乘佛教中,所谓的悲智愿行的四大菩萨也有其深刻的涵义: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大愿地藏王菩萨;大行普贤菩萨。

说到文殊菩萨,就不得不说说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

五台山从前叫五峰山,寸草不生,赤地千里,炎热难挡。据传说,一日,文殊菩萨乘祥云路经五峰山,按正云头,细加观看,见这里五峰擎天,万山簪拥,实乃风水宝地,只可惜炎热难挡,众生受难,于是,她便选五峰山为道场,要凭自己的智慧,借东海龙王之水来浇灭五峰之炎热,好让方圆几百里之内的芸芸众生有一个清净舒适的生存环境。

她正这么想的时候,不料东海龙王正好前来请她去龙宫讲经。于是她暂入龙宫,在讲经数日之后,想方设法向东海龙王借来一块歇龙石,一下子,五峰山炎热顿消,气候变得清凉宜人了,五峰山遂取名为清凉山。为保清凉永存、百姓安居乐业,文殊菩萨便将这块歇龙石安放在了现在中台顶后面的清凉寺中。她原以为东海龙王宝贝多的是,少了这一宝如失九牛一毛,实在也算不了什么损失。

不想,五位龙子布雨归来,不见了供他们休息的歇龙石,一怒之下腾云而来,只用龙尾一扫,就把离高的五峰山的五座山顶扫成了五座平台,清凉山也从此更名为五台山。东海龙王的第五龙子受文殊菩萨的教化,说服了几位兄长,不仅没取走那块歇龙石,而且从此皈依佛门,协助文殊菩萨护卫这方佛国净土,成了受人分外尊重的龙王菩萨。那些龙石改名为清凉石,一直保留至今。

从此,文殊菩萨就长住于五台山,自然这里也就成了她的道场。

(完)

专注边境战争战史解密,欢迎关注!

微信公众号:王铭苇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