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丽姿网 > 美文故事 > 美文故事

关于桂林的发展故事有哪些

光明网2022-11-09美食美味人已围观

悠悠漓水 诗画桂林,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关于桂林的发展故事有哪些1

徐悲鸿水墨画《牛马走》。

桂林摩崖石刻和摩崖造像复原场景。

明代青花携酒寻芳(携琴访友)图梅瓶。

清代瑶族十排龙纹錾花银项圈。

苍苍森八桂,青山簇簇水中生。

广西桂林,是国际旅游名城,也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桂林市临桂新区,一片富有浓郁桂北风格的建筑群引人注目,这就是桂林城市会客厅“一院两馆”(桂林大剧院、桂林博物馆、桂林图书馆)。

桂林博物馆外观兼具桂北民居特色和汉唐古韵,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展厅面积1.2万平方米,内设1400平方米的青少年科普社教活动中心。馆内有从旧石器时代至近现代各个历史时期的藏品3.9万余件(套),形成以陶瓷(唐代桂州窑出土佛教陶器和明代出土梅瓶为代表)、书画(明清名家书画、桂林籍状元书画和桂林山水画为代表)、抗战文物及史料(西南剧展文物为代表)、民族民俗文物(南方少数民族服饰为代表)、访桂外宾礼品等12类文物为支撑的藏品体系。

漓水春秋 文化荟萃

桂林历史悠久,人类文化遗迹可追溯到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秦凿灵渠联通岭南与中原,置桂林、南海、象三郡。汉武帝时于桂林设始安县。隋唐时期桂林为岭南边防重镇,宋元发展为西南繁华都会。明代置桂林府,以桂林为府治。清代桂林文化教育空前发展,科举阜盛。抗战期间桂林为著名的“抗战文化城”。

走进桂林博物馆“漓水春秋——桂林历史文化陈列”,仿佛行舟于历史长河。观众可以探秘被誉为“华南乃至东南亚史前考古重要标尺和资料库之一”的甑皮岩遗址,了解1万多年前甑皮岩人怎样制作石器和陶器;可以走近“世界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灵渠,聆听秦军破水修渠的故事;可以领略唐宋摩崖造像、碑刻之盛;可以在巨幅的《静江府城池图》拓片前纵览南宋桂林的环城水系,畅想范成大描绘的桂林西湖“棹夫三弄笛,跳鱼翻素光”。

“所学一以失,终身牛马走。”徐悲鸿的水墨画《牛马走》是桂林博物馆馆藏书画中的精品。徐悲鸿擅长画马,“九一八”事变后,徐悲鸿笔下的马常常寄托着忧国忧民之情和奋起抗争、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从画作题字可知,《牛马走》是1932年徐悲鸿应好友杨仲子所求而作。杨仲子为音乐教育家,以此图表达自己为祖国的音乐事业奔走劬劳的拳拳之心。

图中绘一牛、一马缓缓前行,马儿浓墨,牛儿次之,画面层次分明。徐悲鸿日常画马以激昂奋进的奔马为主,而在这幅图中,马儿安详踱步,即使锋芒未露,却也昂首挺胸,恬淡中透出倔强。牛儿敦实忠厚,牛角部分用强劲线条勾勒,锋利强壮之势跃然纸上。图中以淡墨勾画青草和柳树,柳树上已有新芽冒出,寓意生机和希望。

展柜里,一本泛黄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会歌》,述说着一段“融汇于桂林山水间的‘文化奇迹’”。

1938年至1944年,桂林接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位文化名人和多个文化机构,举办了大量文化活动,成为抗战时期中国大后方的文化中心,有着“抗战文化城”之称。荟萃桂林的文化人士、文化团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文化运动。1944年春,抗日战争处于艰难的相持阶段,时任广西艺术馆馆长欧阳予倩倡议,由当时的戏剧运动先驱田汉、熊佛西、瞿白音等同志主持,在桂林举办规模宏大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戏剧展览会于当年2月15日开幕,来自广东、湖南、江西、云南、广西等8省区的33个进步文艺团队、近千名戏剧工作者云集桂林。“日寇逞猖狂,干戈动八方;民族命运在顷刻,生死搏存亡……”豪迈的会歌响彻云霄,一幕幕戏剧让抗战后方的民众仿佛亲临炮火纷飞的战场,激起拯救民族危亡的爱国之情。剧展历时90天,演出剧目80多个、170场,观众达10万多人次。美国《纽约日报》评论道:“这样宏大规模的戏剧展览,有史以来,除了古罗马时代曾经举行过,还是仅见的。”

梅瓶珍品 冠绝天下

作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陵墓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明代藩王陵墓群,桂林靖江王陵体现了明代陵园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研究价值。在出土的众多随葬品中,最珍贵最有特色的当属梅瓶。

梅瓶,又称美人瓶,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明代靖江王就藩桂林,其世系延续280年,期间订烧、使用、随葬了大量梅瓶。

桂林博物馆收藏明代梅瓶数量众多,藏有明初至明晚期梅瓶300余件,其器型之变化多样、釉色之绚丽丰富、纹饰之种类繁多,世所罕见,专家学者誉之为“国之瑰宝”“华夏之最,梅瓶之乡,桂林一绝”。

桂林博物馆“靖江遗韵——桂林出土明代梅瓶陈列”是目前全国唯一的明代梅瓶专题陈列。展厅内,精美绝伦的梅瓶让观众啧啧称奇。这几百只梅瓶基本都是景德镇出产的精品,烧制于明初、宣德、弘治、正德、嘉靖、万历、天启、崇祯8个时期,可分为12类器型、15种釉色、30种纹样。

摆放在展厅中心的,是桂林博物馆最珍贵的一对文武图青花梅瓶,堪称“镇馆之宝”。

携酒寻芳(携琴访友)图梅瓶为国家一级文物,瓶上绘一位高士神态怡然,骑马徐行,琴童挟琴在前引路,马后一仆人肩担酒食随行,远处群山滴翠,碧水横流,路旁柳枝随风摇曳。

西溪问樵图梅瓶出土于同一墓葬,其尺寸、外形与携酒寻芳(携琴访友)图梅瓶相同,颈部、肩部、胫部的图案也完全一致。瓶上也绘一骑马的高士,衣着打扮与携琴访友图中的人物相似,马前有一名肩托宝剑的侍从。高士正勒马回首,与一樵夫搭话,似是问路。樵夫砍柴归来在路边歇息,遇人询问,起身致意,临别还拱手作揖。

讲解员说,两瓶图案反映的内容有前因后果的关联,专家推测西溪问樵图描绘的是俞伯牙初遇樵夫钟子期,另一幅则是二人相熟后,俞伯牙携琴拜访老朋友。“这种内容互为补充的对瓶瓷画,世所罕见。”

细细端详,携琴访友图中仆人肩上所担一头为竹编食箪,另一头为一只装酒的梅瓶,这只“瓶中瓶”为研究古代酒文化及梅瓶用途提供了直观的实物资料。“图中这只挑着的梅瓶,与我馆所藏的一些梅瓶造型几乎一模一样。这组对瓶器形、图案都十分精美,迄今尚未发现有与之相似者,堪称明代永乐、宣德时期中国青花瓷的典范之作。”桂林博物馆馆长唐春松说。

多彩民俗 画里人家

桂林是多民族聚居地,各族人民在这里共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构成了桂林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面貌。“画里人家——桂林民俗文化陈列”展现了桂林各族人民的美好生活画卷。

进入展厅,平地华屋(桂北汉族民居)、依山而居(桂北少数民族干栏式建筑)、水上人家(平乐桂江船民)三种桂林特色生活模式呈现在眼前。

桂林地区的汉族民居,深受中原文化和周边少数民族文化的双重影响,形成了独立院落式合院建筑格局,整个院落由照墙、大门、天井、堂屋、厢房等组成,多为青砖灰瓦,马头墙鳞次栉比。

在桂林生活的瑶、壮、侗、苗等民族多依山而居,他们居住的干栏式建筑也称吊脚楼,多为两层竹木结构,屋顶盖瓦,一楼较低矮,堆放柴草、劳动工具,并有牲畜圈舍。二楼为生活区,有堂屋、阳台。

漓江—桂江水上通道自古就是人口迁徙和物资往来的黄金水道。桂江船民生活在红帆船上,船集日常生活、劳作和经商为一体。船家从广州或梧州贩运货物一路往北,靠岸出售各类日用品。

“斑斓彩衣”单元展示了缤纷多彩的民族服饰。西南少数民族有佩戴银饰的习惯,他们认为银饰可以驱邪避凶,同时象征着富有、美丽。展柜里的清代瑶族十排龙纹錾花银项圈制作精美,引人注目。项圈表面无纹饰,边缘用银条盘制成20个乳钉状装饰。中部用银条系一錾有龙纹的银牌,龙纹威武有力。整件项圈简洁大方,不失华贵之感。(庞革平 刘 倩)

本文图片均由桂林博物馆提供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关于桂林的发展故事有哪些2

我们的探索,从温暖的亚热带地区开始。漓江是珠江流域的重要水系,千百年来,它在西南山地的群峰间静静流淌。江水的汇集从湘桂之间的崇山峻岭间开始,一路向南而去。当它流到桂林时,山与水的故事在这里迎来了最负盛名的篇章。石灰岩地表在流水的溶蚀下改变了面貌,陡峰挺立,成林成丛。自然力量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漓江秀美的山水画廊,漓江的山水像多姿的美人,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一晴一雨,一颦一笑,都引得文人墨客为其唱咏。泛舟江上,舟移景动,应接不暇,至柔的江水成了至刚的雕刻者,用亿万年的光阴,塑出两岸奇峰的姿态万千:“马驼狮象不一状,如瓶如塔如金钟。云鬟雾帔降神女,虬髯驼背疑仙翁。起伏倚立各逞态,或断或续江西东”。

漓江发源于广西东北部湘桂交界处的越城岭猫儿山,流经的区域降水丰沛,大量降水汇入江中,为下游的桂林提供水源补给。桂林地表有大面积的石灰岩分布,这些岩石受到漓江流水和当地降雨的不断侵蚀,形成了桂林姿态万千的奇峰。

如果您到过广西,您会发现广西的水和山,无论声名远播者或是名不见经传者,都以各自的神韵诠释着何为大自然的杰作,不逊色于桂林山水者甚多。桂林山水只是广西这幅至美画卷中的一部分,但却是广西知名度最高的地方。这里的山水之所以名声在外,富有代表性的自然风光只是原因之一,而漓水和桂林的历史,也功不可没。

水是无孔不入的雕刻大师,从岩石的裂隙中深入,塑造千姿百态的洞穴,是水擅长的手法。水造就了一个“无山不洞”的桂林,这些天然的洞穴,也是远古先民绝佳的栖身之所。宝积岩、庙岩、甑皮岩、大岩等数十处人类遗址的发现,让桂林成了中国洞穴遗址最集中的地区之一。这些从旧石器时代末期延续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存,为我们勾勒出了漓江流域远古先民的生活。

漓江西岸的宝积山,桂林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人类——宝积岩人,曾在这里使用简单的打制石器,过着狩猎的生活。漓江畔的甑皮岩,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们曾在这里以采集植物、狩猎、捕捞水生生物为生。他们用石、骨、蚌、角做成更加精致的工具,甚至已经知道用泥土和砸碎的石英按一定的比例混合烧制,制作出的器皿能承受蒸煮食物的高温且不易开裂,可以用来烹制河鲜,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陶器雏形。远古先民们以发达的智慧,对环境实现了高度适应。

当漓江流域的先民度过了漫长的史前时代,时光来到两千多年前,生活在这里的众多部族,在中原地区的典籍中被泛称为“百越”。漓水发源之地,东西走向的华南五岭巍峨耸立,群山分隔了长江和珠江水系,也让生活在岭南的百越先民与外界山川阻隔,往来南北的道路艰险异常,崎岖难行。当秦始皇将扩张的矛头指向岭南,这些道路已经满足不了战争的需要。一位名叫“禄”的官员带领秦军士卒,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水路,一条运河连接起湘江、漓江二水。此运河一开通,岭南被迅速收归了帝国的版图,岭南地区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也进入了新的纪元。这条运河,就是大名鼎鼎的灵渠。

灵渠这个连通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水利创举,经过历代使用和修缮,至今仍发挥着作用。时至唐代,一条连接漓江、柳江二水的运河——相思埭(dài)建成,这条运河又沟通起湘桂水路和柳江水系,使西南地区的交通更加便利:“舟楫之便利,惠贾通商,则自灵渠而北,曲赴湖南;自鲢鱼陡(相思埭的一段)而西,直际黔省”。各个水系和运河连接起一条贯通西南诸省的水路要道,在这条西南交通大动脉上,桂林成了一个重要的枢纽。

水上交通的发展,催生了沿途城市的兴起和繁荣,桂林自然不会例外。西汉时,桂林的第一个县治城市始安县在漓水西岸建立,这座城市从此开始了它长达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经过历代的发展,也随着中国历史上文化中心的南移,桂林成了西南地区的一座中心城市,长期作为广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存在,直到民国时期,桂林仍是广西的省会所在。漓水和它一手雕琢出的群山,不仅为建城提供了“包山并江以为固”的天然防御屏障,也为这座城增添了山水相依的美妙图景。藏于自然深处的隐秘美景或许人迹罕至,但桂林这个拥有自然美景的繁华都市,历史上就已经闻名遐迩。

南宋时的桂林,成为静江府的治所。嘉泰年间的一天,静江的地方官员们在这里设下鹿鸣宴,为即将赴京城参加科考的考生们践行。席间一位叫王正功的官员赋诗遣怀,诗句中吟咏桂林的山水胜景:“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诗人自己恐怕没有想到,在八百多年后,这句诗的知名度超越了历代文人墨客对桂林山水不计其数的唱诵。“甲天下”这三个字,对于桂林、对于漓江,都已经成为一种无法分割的注脚,被世人广为流传。

关于桂林的发展故事有哪些3

图为2022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地学旅游分展区开幕式。 杨宗盛 摄

中新网桂林9月20日电(杨宗盛蒋丰慧)9月20日,以“地学+旅游”为主题的地学旅游分展区在桂林开幕,这是此展首次在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期间举办。

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也是一座拥有丰富地学旅游资源的城市,喀斯特地貌分布全境、泥盆纪和石炭纪化石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通过视频致辞称,桂林是地学科普、科研、自然景观资源的世界级宝库,对打造国际地学旅游名城和博物馆城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9月19日至21日,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在桂林市举办,地学旅游分展区作为广西区首次以地学旅游新业态为主题开展的旅游展会,从地学角度讲好桂林故事,推动桂林地学旅游产业发展,将为旅游业态提供新模式、新方案、新经验,让地学旅游成为推动中国—东盟旅游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9月20日,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通过视频致辞。 杨宗盛 摄

地学旅游分展区活动包括开幕式,桂林地学旅游线路合作项目签约,天目地学旅游论坛,换个角度看山水—桂林地学旅游研讨会,第二届中国桂林地学产业展览,桂林地学研学旅游系列线路体验活动。

据悉,作为2022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地学旅游分展区执行单位的天目地学博物空间(桂林基地),拥有矿标、矿晶等各类藏品2万多件,展厅面积约1万平方米,以古生物化石和矿物晶体为实物载体,将地学知识与研学实践有机结合,用化石讲述生命演化历程,用矿物晶体讲述地球环境变迁,开展一系列地学旅游主题活动,实现“学”“玩”“研”“游”有效结合,让参与者更好地了解宇宙、地球,了解地学在人类生活、矿产资源、生命演化、环境保护、国防科技中的科普知识,爱护地球、珍爱生命。

地学旅游是新兴的文化旅游业态,也将为桂林旅游发展提供新方向、新对策。推动地学旅游融合发展,发挥地学旅游在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的特色作用,让地学旅游成为桂林旅游发展新业态,将为桂林旅游转型升级提供一条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赋能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赋能中国—东盟旅游经济新发展。(完)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