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丽姿网 > 美文故事 > 美文故事

宁晋县的鬼故事有哪些

河青新闻网衡水新2022-11-30美食美味人已围观

【冀州故事】记忆中的冀州老城,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河青新闻网衡水新闻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宁晋县的鬼故事有哪些1

  

  ——回想上世纪五十年代初

  冀州老城风貌

  六十年前——1952年暑假,我由小学升初中,考入河北省冀县中学(河北冀州中学的前身),来到了冀县县城——冀州老城。星期天,我常同三五同学结伴遛城墙、逛大街、访古迹,三年之间,走遍了老城的东西南北,大街小巷,饱览了老城风貌。

  当时老城南面尚未开发,视野开阔的南门外,只有一个简陋的汽车站设在大刘庄村头,一家小饭馆开在汽车站旁边;所有县级党政机关、县属商贸机构、中学、师范学校等,都在老城里。

  

  周围城墙环绕,四门城楼耸立,是当时冀县县城的一大特色。只见,经过千百年的风雨吹打和战争破坏,古城楼和古城墙的外表早已疤痕累累,但大体轮廓还保持完整。

  

  现冀州南城门

  在四座城门中,南城门给我的印象最深。南城门楼似乎比其它三个城楼更高大雄伟,城门外护城河上有一座能走大车(牛车、马车)和汽车的木桥,人们叫它“南桥”,一条从北京至大名的土公路,简称“京大路”(老百姓叫它“汽车道”),从桥南经过。因为县城以南村庄比较多,交通比较便利,所以出入南城门的人流车流比其它三个城门都多得多。当时进城的车,多为牛拉的包着铁箍的木轮车和马拉的胶皮轮车,很少机动车。拱形的城门洞大约四五米宽,两辆大车错轮而过时,须十分小心。由于多年战乱,城门洞经久失修,洞内地面高低不平,散落着从洞壁上剥落的砖块、泥片,车辆通过时,颠簸不堪;洞顶上悬着的半嵌半裸的砖头,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掉下来,我每次从门洞经过,都提心吊胆。由于洞容小,路况差,赶上“三八”(农历每月的初三、十三、二十三,初八、十八、二十八)大集的日子,来往的人车陡增,门洞里便会堵塞。

  

  冀州古城墙遗址

  从南城门一直往正北,就能看见北城门,出了北城门,向西北方眺望,远处有一带土丘蜿蜒,那是古冀州鼎盛时期的外郭,经千百年风吹雨打早已坍塌成一片高高低低的土疙瘩了。因为城北的村落稀少,所以进出北城门的人车不多。北城门附近,包括北城墙内外,是一大片荒地,低洼处的芦苇花随风涌浪,平地上的蒺藜草纠结缠连,草下掩盖着刨不尽的旧砖碎瓦。我想千百年前,这里可能是一片繁华闹市。

  西城门是县城通达西部大片县域的必经之路,来往的人车流量仅次于南门。可能是西城门的地势比较低洼,城门周围民房稠密,城门口旁边有大树遮盖的缘故,平时走进城门洞,给人以潮湿阴暗的感觉,但在炎热的夏天走进门洞,则使人感到风凉舒适。

  东城门最萧条,很少有人去那里活动,因为靠近东城门一带没有人家,只有瓦砾和杂草,城门外是枪毙犯人的刑场,异常的寂寥冷清。有一天,我与两个同学,怀着好奇心,出东城门“探险”,出得门洞,眼前出现一派空旷荒野,没有庄稼,没有道路,没有人烟,一望无际的水泽烟波飘渺,不远处一段外郭残垣在风浪中经受着冲刷……站在岸边,感到一丝凉意袭来,有点瘆人,于是迅速转身跑了回来。

  

  老城里边的街道有长有短但都很直,街道两旁几乎都是平房。其中最繁华的是振商街,最荒凉的是东大街。

  东大街南北走向,连接着南北两城门,是城内较长的一条街。我老家在城南,东大街是我回家和返校的必经之路。那时东大街的两旁,很少完整的房舍,稀稀拉拉的残垣断壁之间,长了许多鬼发草、红荆墩、荆棘丛。这种荒芜景象,无疑是近代以来,连年战乱所造成的。

  

  从西城门到东城门,是一条横贯全城的大街,东段叫振商街,西段叫兴业街。这条街是全城最长、最宽、最直的一条街道,因为没有高楼遮挡,晴天旭日东升时,满街披霞。这条大街是老城一条主要街道,是全县政治、文化、商贸中心。当时正值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清明,民心向上,社会安定,文教振兴,经济复苏的大好形势,明显地反映在这条大街上。

  

  

  

  振商街与位置居中南北走向的粮市街交界处,形成一个十字街口,这里是老城里中心的中心,全县货物品类最齐全的百货店、布店、杂货店,设备与技艺最好的餐馆、照相馆等齐聚于此。商店的铺面大都很小,只有一两间门脸,但生意似乎不错。由于这个十字街口人们去得最多,地位特殊,“十字街”便成了它的专用名词,一提“十字街”,就是特指这个十字街口,别的十字街口都要冠以相应的定语,如“振商街东大街口”“兴业街礼堂街口”“二铺村十字街”等。

  

  

  冀县师范

  “十字街”往北不远处就是全省有名的“河北省立冀县师范学校”,人们简称它“省师”或“后师”。站在街口可以望见校园内几座两层的教学楼,楼顶起脊,楼的一层和二层向阳面都是立柱走廊,楼的样式为中西合璧,在当时的老城里,数它夺目,每当走过“十字街”,我都情不自禁地朝它翘望几眼。 “十字街”往南,东边是二铺村,西边是三铺村,三铺村里有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叫当铺街,全县第一所正规医院就开设在这条街上。

  

  “十字街”往东往西的振商街路段,有许多小商铺、小吃店、小摊贩,尤其是往东,店铺相连一直排到“县师”的西侧。“县师”是“冀县县立初级师范学校”的简称,也叫“前师”或“初师”。“县师”再往东隔三两户人家和一个小巷,毗邻“河北省冀县中学”,人们简称“省中”或“冀中”。“三八”大集日,赶集的人很多,街上熙熙攘攘,摊贩一个挨一个,直摆到“冀中”大门口以东。

  当时“省师”的学生来自河北省各地区;“冀中”的学生一部分来自本县,一部分来自宁晋、南宫、新河、枣强、景县、故城等周围诸县,还有来自山东省的平原、武城等地的;“县师”的学生来自本县的四面八方。星期天学生们成伙上街,在街上能听到本县东西南北西各种不同的口音,听到从本省的宁晋县,到山东省的平原县,中间地带的各种方言。学生的衣着引领时尚,男生多数穿中式的黑色外罩挽着白色袖头,少数穿中山装,也是黑色;女生多数穿花色较深的外罩翻着浅色的衣领,少数穿蓝色列宁服。制衣用的是斜纹布、“洋布”,现在看来都是档次很低的布料,在那个年代却是上品;在样式设计上,现在看来很普通甚至有点落伍,在当时却是新潮。县城很小,学生特别多,南腔北调,穿着时兴,是冀州老城的一道独特风景。

  

  冀县人民大会堂

  “十字街”往西,在城内西北方的四铺村,有一条南北大街,街的尽北头有一座礼堂,是解放后新建的,命名为“冀县人民会堂”,人们通常叫它“大礼堂”,这条街也就因此而得名“礼堂街”了。“大礼堂”是当时老城里乃至全县最雄伟的建筑,也是容量最大的室内会场,县里各种大的会议都在这里举行,同时它还是老城里唯一的电影院和剧院,县电影队、剧团不定期在这里演出。在礼堂街与兴业街交界的十字街口,路西北拐角处是从前的县衙门。那是一座两进的大院,坐北朝南,与历史故事书上画的县衙门一模一样,青灰的砖墙,显得很肃穆,“八”字形的大门向外张开,显得很威严。解放后,冀县县政府暂时设在这里。

  

  新华书店

  县政府的斜对面偏西是新华书店,与学校的图书馆相比,书店的新书多,图书的时代气息浓。那时在书架前看书是不受时间限制的,于是每逢星期天,书店就有许多学生光顾。县政府的斜对面偏东是法院审判庭,地点大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县文化馆旧址。当时公判大汉奸、大反革命分子在“省师”大操场,审理一般民事纠纷在这个审判庭。审理是公开透明的,除了被剥夺政治权力的人,平常百姓们都可以旁听。我读初中二年级时,大概是一个周六的下午,法庭审理一桩离婚案,我班不少同学去旁听。离婚的男方是我下一届的学弟张某,女方是个中等身材的青春少女。离婚是女方提出的,理由是丈夫还是个孩子,无法一块过日子,婚约是父母包办的,自己并不同意;大概是家长事先教的吧,男方表示不同意离婚,但说不出理由。我和几个同学,竟然起哄支持男方,因为我们就是抱着给张某撑腰打气的目的去旁听的,不懂得婚姻法,也不关心谁是谁非,今天回想来非常可笑。这种公开透明的审案方式,从一个角度,反映出新中国新政权带来了民主进步的新风气。

  

  冀州老城有不少名胜古迹,石碑、宝塔、大磨、庙宇……

  一进南城门,就可以看见城门内的东侧立着一座石碑,好像比我身高略矮点,上面篆刻着“汉赵王张耳之墓”几个行楷大字,看到它往往使人们回想起项羽和刘邦争夺天下的故事。我在“冀中”院内还见过另外一块石碑,有两米多高,二尺多宽,颇为厚实,立在学校会议室兼教师食堂的门前的一侧。会议室的屋顶是起脊的,前出抱厦,三级台阶,像一间小殿堂。这块石碑,可能就是那块有名的“冀州三友柏碑”吧 ,可惜当时我看不懂,也不想看所刻碑文。

  过了“十字街”,在振商街偏西的路北,大约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县武装部的大门口,平躺着两扇巨大的石磨,人们叫它“李三娘石磨”。大磨每扇直径不小于一米半,四五个人站立上边还绰有余地,我和同学结伴逛街时,经过那里,都要登上磨盘去站一站,一起使劲用脚蹬一蹬,考验一下大磨的承载力,当然,大磨总是纹丝不动的。此时,常常会有倚墙晒暖的老人走过来,给我们讲述东汉末年战乱饥荒,李三娘磨面救人的传说。

  

  

  北关村东北方向,二、三华里处,有一座寺庙,就是冀州有名的竹林寺。 寺庙建在一块不大的高地上,当雨季到来大水淹没它周围的洼地时,远远望去,寺庙悬浮于粼粼波光之上,隐现于云雾缭绕之中,形象美丽神奇,望着它就会令人想起那个“人参娃遁地,碧空僧成仙”的神话故事……。 春旱季节,寺庙周围大水退去,露出大片陆地,出北城门,沿一条小路,步行从北关村东往北,就可到达竹林寺。 我与同学结伴去过那里一次,印象不深,当时好像庙宇还在,神像已无。

  

  竹林寺

  解放战争结束不久,国家刚由乱到治,冀州老城也是如此,岁月磨损和战争破坏的痕迹犹在,新中国新时代带来的生机已经显现。古色古韵的城楼、城墙、名胜古迹和现代标志的汽车、公路、水电设施,千百年样式不变的农家小院和新建的校园、医院、书店、大礼堂,破旧的街道和新开的店铺以及在那里生活、工作、学习的人们,共同构成一幅生动绚丽的老城画卷。

  作者:李治峰

  编辑:王晓雪

  审核:杨润晓

  监制:李云鹏

来源:冀州发布

原文地址: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FB96O0F00514U9E5.html

宁晋县的鬼故事有哪些2

前言:

1938年的一天,陈再道看到张双群来到自己的办公室内,开口问道:“你怎么来了,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吗?”

听到陈再道的话,张双群疑惑地回答道:“不是我要来找您的,是卜参谋长派人传来的消息,说您找我有事,这其中是不是有误会呀?”

听到张双群的回答,陈再道明白了,这肯定是卜盛光搞得鬼,想撮合自己与张双群结婚。也正是这次美丽的“误会”,30多岁的陈再道与18岁的张双群确定了情侣关系,并最终步入婚姻殿堂。

一、奇妙的缘分

自从与陈再道确定关系后,二人一直都保持着频繁的书信往来,感情修炼升温。不过此时的中国还处于战乱之中,不论是张双群还是陈再道,都不想因为私事耽误国家大事。

不久之后,张双群被调到宁晋县妇救会工作,离陈再道的距离更远了,书信往来也就需要更多时间。即便距离变远,二人的感情却更加牢固。

谁知日伪军突然间加大对宁晋县的骚扰频率,当地百姓苦不堪言,就连张双群所在的妇救会都变得越来越危险,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被日伪军破坏。

在这种情况下,陈再道奉命带着部队前往宁晋县围剿日伪军,还百姓一个太平的生活环境。等到任务完成后,陈再道才与张双群有了短暂的见面机会。

这种团圆的日子没过多久,张双群继续前往枣强县妇救会工作,再次与陈再道两地分离。

巧合的是,日伪军对枣强县的军事活动越来越频繁,陈再道只能带着队伍前往枣强县抗日,张双群与陈再道再次获得见面的机会

几个月后,在组织的批准下,张双群与陈再道正式结为夫妻。

令人震惊的是,张双群一直在寻找陈再道的前妻,直到1952年才终于有了她的消息,并在此后的日子里经常前去看望。

张双群为何要寻找陈再道的前妻,他们之间又有什么故事?

这一切还要从陈再道小时候说起。

二、新婚参军,妻子被卖

陈再道出生于一个湖北省的小镇上,那时的孩子没有过多娱乐项目,每天只能就地取材寻找快乐。

不过这种快乐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他的父母离开了人世。好在陈再道的叔叔心地善良,将他带回家中悉心抚养。

从这时候开始,陈再道逐渐变得成熟起来,也逐渐看清了当时的大环境,尤其看清了地主的剥削和压迫。从这时起,陈再道就想着能有一天将这些地主们打倒。

等到陈再道17岁时,不顾叔叔的劝说,执意要参加农民自卫队。对于这个不听话的侄子,叔叔也没有过多阻拦,只提出了一个要求:赶紧结婚。

就这样,在叔叔的张罗下,陈再道娶了熊慧芝为妻。虽然不是自由恋爱,但陈再道依旧对妻子充满耐心。

可惜刚刚结婚一个星期,陈再道就跟着队伍一同参加起义,之后更是出于革命需要无法回家,跟着红军队伍南征北战,凭借着自己的能力成为一名军长。

在这过程中,由于陈再道不在身边,兵荒马乱之下的熊慧芝被强行拐卖,最终被卖给一名裁缝为妻。

等到陈再道得到消息后,虽然有心想要寻找熊慧芝的下落,奈何工作实在太忙,只能就此放弃。

从此之后,不论谁想给陈再道介绍对象,都被他一口回绝。直到遇到了张双群……

三、将自己介绍给陈再道

1938年,陈再道带着五百多人的队伍来到南宫县城,并在三个月的时间里通过伏击战将周围日伪军打得老老实实,不敢向之前一样肆无忌惮的侵扰百姓。

在这种情况之下,陈再道的队伍也迅速增加到一万多人,成功建立起抗日根据地。

与此同时,参谋长卜盛光也在筹划一件大事:给陈再道介绍个对象。

恰好赶上陈再道等人要去县妇救会慰问,卜盛光主动提出要一同前去,实际上是想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姑娘。

不巧的是,妇救会的同志有事出去了,院子里只有张双群一人在写标语,陈再道几人只能打道回府。

看着陈再道转身就走,卜盛光落后一步对张双群说道:“你们这有没有未婚的姑娘,给我们陈司令介绍介绍。”

“啊,陈司令还没有结婚吗?”

“结了,但参加革命的妻子被卖了,一直没有再找。”

没等二人继续交谈下去,陈再道回头对卜盛光催促道:“你干什么呢,怎么不走了,”

“知道了,这就走吧。”说着卜盛光对张双群叮嘱道:“这个事千万别忘了。”

虽然卜盛光嘴上说着让张双群介绍对象,但他却认为张双群是个合适的人选,长得好看还没结婚,就是不知道陈再道怎么想的。

“你感觉刚才那个小姑娘怎么样?”

陈再道一听老战友的话就知道他打得什么主意,要是平时他早就开口拒绝了,可此时他的心中也对张双群有着不一样的感觉,于是淡淡回到道:“和你有什么关系。”

虽然没有什么情绪,但卜盛光感觉陈再道似乎也对张双群有点意思,想着找个机会撮合一下二人。

另一边,张双群一直想着卜盛光的嘱托,脑海中思考着合适的姑娘。思来想去之下,张双群脑海中又浮现起陈再道的光辉事迹。

不由得便瞥了一眼镜子,看着镜子里的自己。“这还用寻找吗?自己不就符合条件吗?”想到这里,张双群提笔给陈再道写了一封信,表明自己的意愿。那时的爱情就是这样的直接。

没过几天,张双群收到陈再道要见自己的消息,以为是他看完信要找自己聊聊天,见面后才知道这是来自卜盛光的“助攻”。

也正是在这一天,陈再道坚定地回答张双群三个字:我愿意,从此世上多了一对情比金坚的恋人。

对于陈再道的感情经历,张双群并不在意,反而为了让丈夫不留遗憾大力寻找熊慧芝,二人最后还成了好姐妹,经常相互走动。

在所有人眼中,张双群寻找熊慧芝都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只有她自己认为这是被当时的大环境所害,每个人都是受害者。

凭借着这种对陈再道的爱,张双群陪伴陈再道五十多年,最终因病先走一步。

宁晋县的鬼故事有哪些3

1、宋徽宗赐额普利寺,并令宰相蔡京题写爽亭

根据临城地方志记载,宋徽宗下晋阳时曾驻跸临城,并为普利寺赐额,还让宰相蔡京为寺旁的亭子题名书写爽亭。

宋徽宗和蔡京是一对绝配搭档,一个是皇帝,一个是宰相,可惜皇帝不是好皇帝,宰相也不是好宰相,但是在艺术上,两者可谓黄金搭档,宋徽宗的瘦金体切金断玉,独步天下,蔡京为状元及第,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其书法冠绝当时,无人出其右,四大家之一的米芾就自认书法不及蔡京,同时宋徽宗的绘画和诗词也是水平很高,蔡京的诗词和散文同样非常优秀,如今君臣,真让人感叹两人干错了行业。

如今普利寺已经不在,但是普利寺的建筑之一普利寺塔却仍然挺立,并且是邢台第一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河北中难得的宋塔。

2、宋徽宗改龙岗县为邢台县

大宋宣和二年(1120年),宋徽宗下诏改龙岗县为邢台县。

邢台县历史悠久,早在秦朝就被立做信都县,汉代更名襄国县,隋代更名龙岗县,到宋代徽宗时期,以龙岗县有檀台,乃更名为邢台县,这也是邢台县历史上使用最久的县名,就连现在的邢台市也来源于此,尽管现代有些人认为邢台的谐音不好,但是无可否认,历史是选择了邢台这2个字,大凡古代,率土之滨,皆为王土。州县更名都需要皇帝颁布诏书才行,非常慎重。

3、宋徽宗改邢州为信德府

大宋宣和元年(1119年),宋徽宗赵佶下诏升邢州为信德府,设安国军。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改龙岗为邢台。县名本于此。邢台二字始于宋,沿用至今。

邢台建制历史上有三次设府,分别在宋代、元代和明代,这个宋代的是第一次,信德府,信德大约来源于古信都之德,名称和意义上我认为比顺德府要好,此后元代忽必烈升邢州为顺德府,明代朱元璋设顺德路为顺德府。冥冥之中似有天意,靖康之耻后,信德府一带的人民纷纷结义上太行,成立忠义社、八字军,在敌后抗金,均是奉宋徽宗之子信王赵臻的名义。

4、宋徽宗在邢州的象棋故事

象棋成型与北宋末,提起象棋历史,宋徽宗在邢州的一段故事往往被说起。

《北狩见闻录》记载:宋徽宗被金国掳去,慌慌张张居然还没忘了带上象棋。行至邢州时,不知道康王赵构已经称帝,有一次太后拿来一副像戏的棋子,在一张纸上书写赵构的名字,贴到“将”上,然后用一块黄罗把所有的棋子包裹起来,焚香祷告说:“今三十子俱掷于局,若康王字入九宫者,主上必得天位。”

说罢,将黄罗包裹的棋子一齐掷下去,带着赵构名字的“将”果然落入九宫,其余的棋子则离得远远的。太后大喜,臣下拜。即奏徽宗,徽宗大喜,复令谓太后曰:"瑞卜昭应异常,便可放心。卿等可贺我!"臣等皆再拜。太后因此以子代将不易。

《挥麈后录》中也有类似的记载,不同的是棋子的数量变成了三十二,比《北狩见闻录》的三十子多出两枚。

5、宋徽宗邢州见燕民,吃邢州桑葚

宋徽宗北狩时,道过邢州尧山县,进早膳。有燕人百余人,守徽庙所乘车,语臣曰:"上皇活燕民一十余万人,我辈老幼感恩不已,愿识天表!"因具以奏。徽庙为揭帘见之,皆罗拜曰:"皇帝活燕人十余万,阴德甚多,即见回銮,不须忧抱。"徽庙曰:"汝等知当时救护之力耶?吾获谤不少,今困厄反甚于汝辈无食时,岂非天也。"燕人各嗟惋而去。徽庙在路中苦渴,令摘道旁桑葚食之。语臣曰:"我在藩邸时,乳媪曾啖此。因取数枚,食甚美,寻为媪夺去。今再食,而祸难至此,岂非桑实与我终始耶!"

6、宋徽宗北狩过邢州,燕王饿死内丘都城村

据《青官译语》载,宋徽宗北狩时,韦皇后,邢秉懿一队的路线是:

四月初四渡黄河,五日到汤阴,七日到邯郸,八日到邢州,九日到柏乡,十日到栾城,十一日到真定,十四日过中山,人保州界,十五日到保州,十八日到达燕山府。

据《呻吟语》载,宋徽宗队的路线是:

四月初五日渡黄河到滑州,七日到汤阴,八日到相州,十二日到邯郸,十五日到邢州,十六日到都城店,燕王饿死火化,十八日到柏乡,

燕王赵俣,宋神宗赵顼第十子,都城店,今邢台市内丘县大都城村、小都城村。

三月二十九日,天还没亮,汴京城外就响起了牛车辘辘,战马嘶鸣之声。赵佶和他的郑皇后及一班皇子、皇女、嫔妃在金将斡离不的监押下,踏上了俘虏的旅途,赵佶凄惨的余生也从此开始了。

渡过黄河,金兵押着赵佶专捡荒无人烟的小路走。白天跋涉荒芜,晚上就露天睡在荆榛草丛之间,碰上刮风下雨也不得休息。昔日锦衣玉食的皇子皇女们,这时每人每天只能吃二升糟米,四个人分一只羊便是菜肴。赵佶受到了特殊优待,每天能得到一只羊,一斗米。走到邢州(今河北邢台)内丘县都城店(今都城村),忽听后面一阵哭喊,原来是燕王赵俣活活饿死了,金兵拿喂马的槽子权作棺材,把他装殓进去,两只脚还悠悠荡荡地露在外面,就这样抬到一边焚化成灰。赵佶嚎啕着说:“你葬在此地还算是中原故土,为父我却将要当个异乡之鬼了!”

7、邢台留下徽宗语

邢台“徽宗语”文化(濒临失传)在邢台地区流传着一些神秘的徽宗语,有师承的算命卜卦的盲人,几乎个个都会说,除此外,在邢台尤其威县一带(已知的),80岁以上的老人许多人都还能说这种语言。徽宗语,又称“襥语”,俗称“瞎子语”,是汉语的一种隐语,是运用反切发音等技巧对汉语的另一种使用和运用。

“襥语”有“徽宗语”这个雅称,据说和徽宗有关。宋徽宗在政治上昏庸无能,在文学艺术方面却造诣颇高。在他被金人囚禁期间,为防止与钦宗和随囚大臣的商谈被人窃听而专门研究出来的,这种交流方式是北宋徽钦二帝被囚金国后为寻机逃走做联络准备的。

“襥语”流传开来,则是因为封建社会,民间艺人流浪各地,常受到欺负,他们就选择了“襥语”作为交流工具,逐渐成了“行话”。算命卜卦的盲人就选择了这种语言,盲人卜卦时,师傅也会将“徽宗语”传授给徒弟,便于同行间的机密不为外人所知。此语上不传父母,下不传妻小,外人根本听不懂。在解放前,由于感兴趣,除了盲人外,还有许多人会说这种语言.但是解放后,这种语言成灭绝的态势.

8、宋徽宗时期的三次黄河变清与邢台三县被黄河淹没

古人云,黄河清,圣人出,事实是,出现“河清”,显然与什么“圣人出”无关。大概谁也不会认为宋徽宗是个圣人,但他在位时,竟出现过三次“河清”,皇帝和百官弹冠相庆,用各种形式来歌功颂德。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在黄河三次变清之际,今邢台市所辖的宋代三个县城隆平、巨鹿、南宫竟然三次被淹,尤其巨鹿,整个县城被汹涌的黄河泥沙直接覆盖在地下几米深处,而隆平(隆尧)、南宫二县也因被河水淹没,不得不进行迁城,根据当时大臣上书给宋徽宗的奏折,其状很惨。大观元年8月26日,宋徽宗诏迁隆平高地。

大观二年(1108年),黄河决口,淤深三四米,隆平县(隆尧县)被淹,被迫西迁县城。宋当时洪水挟带大量泥沙顷刻间覆盖巨鹿城,以致正在家中吃饭的居民还围坐在桌旁,根本来不及逃避。巨鹿古城也因此成为中国的庞贝古城。

而南宫县城被淹而被迫迁城大约是早一些,徽宗前元丰年间,徽宗时期,邢台清河还发生了地震,真是不祥之兆。

大观元年

民国年间巨鹿古城重见天日,大批文物被贩卖盗掘,好好的一座文物宝库市失去了,很是遗憾,不过巨鹿古城出土的宋瓷成为研究宋瓷的权威,磁州窑由此而闻名于世。

1100年,恩州(治所清河县)地震

宣和元年6月,恩州黄河从清河堤决口。

宣和三年6月,恩州再次河决。

9、宋徽宗题名中国历史上第一高塔--邢台圆照塔

在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秋天八月(乙亥)十四日,宋徽宗下了道诏书给邢州,赐名邢州开元寺大圣塔为园照塔。次年,由陈振撰文、晁泳之书丹《敕勒开元寺圆照塔记》立于开元寺观音殿前南隅。僧伽是葱岭人氏,佛门高僧,五代时期,后周皇帝周世宗柴荣(邢台)诏命天下“造精庐必立僧伽真相”并且赐名为“大圣僧伽和尚”。到宋朝时,宋太宗又恢复了“普照王”的称号。宋真宗加封尊号为“普照明觉大师”到宋徽宗时又加赐名号“大圣等慈普照明觉国师菩萨”。

邢台大圣塔,建于宋代,自宋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开始建设,到宋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建成,建造前后历经了二十三年之久,高七层,供奉僧伽大圣(观音菩萨化身),供奉有观音菩萨的舍利子三颗,高92.1米,到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大圣塔由宋徽宗赵佶下诏赐名为圆照塔。元代时,元军攻邢州,圆照塔受到损害,顺德府开元寺主持万安禅师将圆照塔修复为十三层,高108米,可容纳千人。经刘秉忠凑请,忽必烈下诏改圆照塔为普门塔。此塔为中国历史上最高最大的木佛塔。

10、邢台平乡留下河北唯有的2座大观圣作碑之一

大观圣作之碑刻于北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大观元年(1107年)九月十八日,资政殿学士郑居中“奏,乞以御笔八行诏旨摹刻于石,立于宫学,次及太学、辟雍、天下郡邑”,大观二年(1108年)八月二十九日,礼部尚书郑久中令以所赐御笔刻石。碑文为宋徽宗赵佶所撰,主要内容是封建皇帝为维护其统治地位而颁布的“八行取士”的封建科举制度,实际上是以至高无上的皇权颁布的封建教育方针和校规,由书学博士李时雍按赵佶御笔摹写,权相蔡京题写碑额。大观圣作之碑所记孝、悌、睦、姻、任、恤、忠、和“八行取士”的内容较史书记载详细,是反映北宋学校教育、科举制度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其内容虽为维护封建制度,但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古人处世为人的人伦思想道德,有些内容对现在来讲仍具有积极意义和借鉴作用。

大观圣作之碑的碑文为李时雍仿宋徽宗赵佶御笔摹写。赵佶所创立的“瘦金体”运笔纤细,笔力瘦劲挺拔,撇如匕首,捺如切刀,似“铁划银钩”,宛若美女簪花,自然窈窕,又如天丝织锦,俊逸绚丽,可谓千古一绝、独步天下。李时雍是书学博士,据说能襟袖濡墨走笔大字,当是追“瘦金体”的高手,将大观圣作之碑碑文拓片与宋徽宗的书法帖和题画墨迹相对照,可以说是惟妙惟肖,极得“瘦金体”神韵。碑额“大观圣作之碑”为状元宰相蔡京题写。蔡京书法造诣很高,功力极深,其书法冠绝当时、无出其右,名列四大家之列,题额6字严谨规整,大气磅礴,笔势豪雄,亦不失为书法妙品。

众多《大观圣作之碑》全部由李时雍摹写徽宗瘦金体,为什么呢?这里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当时此碑是宋徽宗赵佶为学校制定的典章制度,作为皇帝的赵佶是不可能一块一块都去书写上石的。第二,李时雍以书法绘画名于当时,为书法博士。据说能襟袖濡墨走笔大字,皇帝曾下令以绛纱封臂,没有圣旨不许书写。《大观圣作之碑》下是经过皇帝特批才由李时雍临时成的。

《大观圣作之碑》有其重要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河北省仅遗存2通,现为河北重点保护文物。

11、宋徽宗追封廉颇为临城伯

现在人多知道文庙,邢台文庙修复后,也是传统再祭,然后邢台历史上的武庙却难再现了,唯一留下的邢台武庙文物是历史文化公园的天目人心牌坊,武庙和文庙祭祀规格一样,文庙主祭孔子、副祭孟子,下有孔门72弟子,武庙主祭太公望,副祭张良,下有历代72武将。

大宋宣和五年,礼部言:“武成王庙从祀,除本传已有封爵者,其未经封爵之人,齐相管仲拟封涿水侯,大司马田穰苴横山侯,吴大将军孙武沪渎侯,越相范蠡遂武侯,燕将乐毅平虏侯,蜀丞相诸葛亮顺兴侯,魏西河守吴起封广宗伯,齐将孙膑武清伯,田单昌平伯,赵将廉颇临城伯,秦将王翦镇山伯,汉前将军李广怀柔伯,吴将军周瑜平虏伯。”于是释奠日,以张良配享殿上.

廉颇其实与邢台颇有渊源,廉颇指挥的燕赵之战,地点就在临城,邢台清河县传说有廉颇墓,并且廉墓飞霜自古为清河县八景之一。今宋徽宗又封廉颇为临城伯,就算廉颇不是邢台人,也至少算是半个邢台老乡了。

12、宋徽宗追封魏国吴起为广宗伯

同上,唐书说“凡言将者,以孙、吴、韩、白为首。”东晋葛洪说“孙吴韩白,用兵之圣也”,吴起作为军事家与孙武并列,作为政治家与商鞅并列,吴起被封为广宗伯,拉近了吴起和邢台的关系,至于是否还有其他关系,需要进一步去发现。

13、宋徽宗与邢台宁晋曹仙姑的轶事

曹仙姑,字希蕴 ,女道士 ,世号曹仙姑 , 后宋徽宗赐名道冲,诏加号清虚文逸大师、道真仁静先生。

曹希蕴即曹仙姑,北宋著名女冠。字希蕴,女道士,世号曹仙姑,后宋徽宗赐名道冲,诏加号“清虚文逸大师”、“道真仁静先生”。赵州宁晋(今邢台宁晋)人,曹利用族孙,宋史艺文志有曹希蕴诗歌后集二卷,苏轼曾叹赏其诗。徽宗欲为仙姑建宫观,恳辞不获,则仅受数楹,为楼以奉三清。诏加号清虚文逸大师。又赐号道真仁静先生。又为营保庆泰宁宫于其侧。将落成,而仙姑去世了,去世时间是宋徽宗政和五年七月二十一日,也就是1115年。曹仙姑享年77岁。葬于开封县新里乡,宋徽宗赐号希元观妙先生。仙姑博通书画、历数、力技,尤长于文辞。仙姑既没,诏尽索其所作,贮于玉清和阳宫,自是落人间者无几矣。其平生异事,难以枚举云

14、宋徽宗更名南和县为澧川县

南和县是汉代古县,在宋徽宗时期,宋徽宗下诏更名为澧川县,元代时,澧川县一度并入沙河县(这是元代方志记载宋璟是沙河人的由来),明代时复分设,澧川县在南和历史上没太大的影响,但是澧水对南和的影响却是自古至今不可断绝,澧水现在叫澧河,是南和县、任县和沙河县的母亲河,澧水的源头在邢台县西部的四道川,澧水上游在沙河境内叫沙河,澧水中游在南和境内叫南澧河,澧水下游在任县境内,叫北澧河,注入大陆泽,澧水的中下游河道元代以前曾是鸳水(七里河)的河道,元代时,澧水曾夺鸳水河道,今澧水河道穿越邢台县、沙河市、南和县、任县,怀抱邢台市区,贯穿大陆泽和宁晋泊谷地,又经滏阳河道隆尧县宁晋县、巨鹿县,通过新河县流入衡水湖,堪称是邢台第一大河、邢台的母亲河。

15、宋徽宗的夫人--巨鹿朱燕姑、清河张月仙

宋徽宗是个风流皇帝,据说其每六七天,就要占用一个处女,《开封府状》统计,靖康之难时,徽宗的妃嫔共143人,女官、宫女多达504人。大多籍贯不可考,其中有籍贯可靠的邢台籍夫人有2个,一个是巨鹿朱夫人,二十二岁,名燕姑, 一个是清河张夫人,二十一岁,名月仙。当然也有人说这不是籍贯,只是封号,不管如何,宋徽宗这些都是古代皇帝拥有特权的体现。

16、徽宗诏留邢州铁冶

宋徽宗年间,下诏罢河北九路坑冶,但是诏留綦村铁冶,理由是近在河北,得利多。早在熙宁年间,邢州铁冶产量居河北西路之首,位列大宋第一。徽宗年间没有相关数据,大约产量仍是非常高,否则徽宗不会停罢其他坑冶,而保留邢台坑冶,綦村铁冶位于沙河县,是古代邢州的冶铁中心,汉魏时期就有记载,有小邢州之称,北朝时期,这里是宿铁技术的发源地,元代时期邢州大治,铁冶就是重要一块,宋徽宗诏留邢州铁冶时,这里修建了大宋冶神庙,碑刻详细记载了邢州铁冶历史和宋徽宗诏留的事情,据说庙里供奉的是邢州的冶炼家继母怀文。

17、英雄辈出的信德府

太行社、八字军、信王、杨存中,梁杨祖、张俊、成闵

靖康之耻后,信德府人民纷纷去太行山建立忠义社抗金,今天梯山遗留有忠义社遗址,忠义社奉信王赵榛为尊,八字军由清河县尉王彦所领导,脸上刻字“赤心报国,誓杀金贼”。梁兴会太行忠义及两河豪杰等累战皆捷,中原大震,岳飞因奏,中兴之机,宜直捣黄龙。

抗金的著名人物辛弃疾的岳丈范邦彦,字子美,邢州唐山(今邢台隆尧)人,宋徽宗宣和年间的太学生。宋钦宗靖康末年,邢州被金兵攻占,范氏家乡沦于金朝统治之下。后范邦彦举家南下,参加抗金。

邢台人成闵在靖康耻后毅然参加抗金,后成为韩世忠麾下名将,成为抗金主力,官至太尉。

邢台隆尧人范邦彦,是宣和年间的太学生,北宋亡国后,范邦彦举家南下,积极抗金,他也是著名词作家、抗金主力的辛弃疾的岳丈。

杨存中是北宋名将杨业的玄孙,虽然家道不兴,也能算是杨家将的一员,北宋末期,投身信德府,成为一名小校,此后走上抗金道路,杨存中也秉承了杨家一门的光荣传统,一生都在从事抗金的战斗。他和当时名声一时的岳飞,韩世忠,刘琦等一道号称“南渡十将”苦心维持着南宋的偏安。是历代杨家将中爵位最高的一个,死后封为和王。

赵构任天下兵马大元帅后,各地义兵纷纷来归,信德府知府梁扬祖率领的信德府勤王兵,是一支主要的劲旅,有兵万人,马千匹,而且有统兵官张俊、苗傅、杨存中、田师中等人。此后赵构称帝,有赖于此。

张俊--信德府勤王兵系,征南蛮,攻西夏,御金兵,累立战功,晚年封清河郡王,显赫一时,宋高宗为其送葬,年六十九岁。授武功大夫,逝世后追封为循王。

苗傅--信德府兵系,南宋将军,武当节度使

16、宋徽宗诏封邢台僧人,宗演超度猴王

宋徽宗自称是道君皇帝,崇信道教,然而却与邢州的佛教渊源很深,除了赐名普利寺和开元寺圆照塔外,还赐名了邢台天宁寺,并且对邢台籍高僧云门宗演很是尊重。宣和年间宋徽宗诏命邢台僧人云门宗高僧宗演赴皇宫说法,赐紫方袍,宗演在开封度弟子1200人,其中一则超度猴王的轶事不得不提,宗演为邢台清河人,主持开封能仁寺时,因有曾将一猕猴泥塑寺中,导致猴王做崇,人多大寒热病,小儿更甚。宗演就每天念诵大悲咒超度猕猴亡灵,向猴王做偈曰:“猴王久受幽沉苦,法力冥资得上天,须信自身原是佛,灵光洞耀没中边”。然后当众开启猴王祠,将猴王泥塑打碎,投之溪流,怪病遂绝。宋徽宗是最为崇道抑佛之人,曾封如来佛为大觉金仙,而宗演恰是奉他诏命入宫说法,并得到恩宠的,身为难得。

17、宋徽宗赐名天宁寺

邢台旧城的西侧有一座与开元寺东西相对禅院天宁寺,邢台老人们都叫这个寺院为西大寺。据历史记载:天宁寺,邑治西北隅,唐初建,名为华池兰若,宋政和间(公元1111年-1118年)宋徽宗诏赐天宁万寿禅林,成为邢州城内的又一座皇家赐建寺院--天宁寺,这就是邢台天宁寺名称的由来。

根据史料记载,当时寺内香火很盛,规模更加空前。为了给邢州祈福,在天宁寺竖起了数十尺高《天宁寺尊胜陀罗尼经幢》,靖康耻后,金和南宋关系曾经缓和,当时金朝该封宋徽宗为郡公,去了侮辱性的谥号,同时也把邢州天宁寺作为祭祀宋徽宗的道场,1139年,崇宁万寿天宁寺曾一度詔改为报恩光孝禅寺,奉宋徽宗的香火,这是宋徽宗和邢台天宁寺的渊源。

宋徽宗赐名天宁寺,但邢州未能一天安宁,特别是在宋金时期因政权交替,战火不断,导致邢州一带,“千里萧条,为之一空,城中才百余家,皆以土塞门,穴地出入”,更为可惜雄伟壮丽的天宁寺古刹遭受到连年兵火的摧残,“经丧乱,鞠为瓦砾”,禅院失修,道场渐渐的荒废了。直到元代大比丘虚照禅师来临,天宁寺才重振雄风,重新成为皇家寺院,并且是刘秉忠的出家地和刘太保宗的祖庭。

18、徽宗时期的邢州美景--柳溪

过邢州柳溪中门扃锁甚严隔户窥之见荷花烂然盈沼作

宋代·赵鼎臣

娇红娅姹不胜姿,只许行人半面窥。

恰似姑苏明月行,水晶宫殿锁西施。

柳溪----柳溪是邢台市达活泉、紫金泉、白沙泉汇集形成的一处旖旎的水乡风光,这里有著名的柳溪亭,杨柳遍布,荷叶田田,后取莲花乃花中的君子之意,柳溪亭又名君子亭,从唐代起直到近代,上千年来一直是老邢台代表性的邢州八景之一。

【作者简介】

赵鼎臣--北宋诗人,字承之,卫城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徽宗建中靖国初前后在世。工诗,才气飘逸,记问精博。自号苇溪翁。元佑间进士。绍圣中,登宏词科。宣和中,以右文殿修撰,知邓州。召为太府卿。尝往来大名、真定间,与苏轼、王安石诸人交好,相与酬倡,故所作具有门迳,能力追古人。鼎臣本著有文集一百二十卷,其孙纲立刊於复州,至四十卷而止。今则仅存竹隐畸士集二十卷,《四库总目》系辑搜所成。

19、宋徽宗与邢台甄泽庙

邢台沙河的甄泽观始建于唐代开元李隆基年间(公元713——715年),距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在宋徽宗年间进行过一次大规模扩建,大宋崇宁年间,宋徽宗诏赐为真泽庙,真神长曰丰惠真人,冲淑真人。后来历代又三次大的修缮。到民国初年已初具规模。观内古柏参天,大殿宏伟壮观,碑刻入林。常住道士多名,香客络绎不绝。甄泽观现有道士6名,皈衣弟子21名。中国道协副秘书长、北京白云观监院黄信阳于九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命名“冀南第一观”。

20、宋徽宗时期邢台的贡品

瓷器、解玉砂、绢。邢瓷自从问世就一直是皇家贡品的生产地,延续数百年。

21、宋徽宗与临城驾游村

邢台临城有个驾游村,是个历史文化名村,宋徽宗曾驾游此村游历,因此而得名,传说临城白云寺和普利寺之名均由宋徽宗题写。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