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丽姿网 > 美文故事 > 美文故事

古代尽孝心的故事有哪些

连环画PP2022-11-09美食美味人已围观

【涨知识】21个“孝道”典故,你都知道吗?,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连环画PP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古代尽孝心的故事有哪些1

图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百善孝为先”,中华文明自古崇尚孝道,通过生动故事弘扬孝道:扇枕温衾、卧冰求鲤、恣蚊饱血、百里负米、闻雷泣墓......这些典故你都知道吗?

(来源:人民日报法人微博)

古代尽孝心的故事有哪些2

中国历史上的孝道故事集

1、清丰规矩

唐大历九年,清丰县城东关有个老员外朱青斋,一日去坑李家村看望老姐姐。吃饭时,发现外甥朱三不懂礼数,饭没熟就下手捏了个鸡腿啃起来,到吃饭时更是毫无规矩,不等老舅和母亲坐下,就大吃起来。这下惹急了老舅,朝他的头打了一巴掌,喝斥其跪下。外甥问老舅咋回事,员外反问:“清丰的县名是咋来的呀?”外甥说:“是因有个叫张清丰的孝子”。又问:“张清丰这个孝子咋孝敬爹娘的?”外甥说:“头一炉烧饼不卖,留给父母吃。”员外一拍桌子:“你不把锅尖留给老母亲,算个啥东西!怪舅打你吗?”外甥连连磕头:“以后跟张清丰学着,把锅尖留给老娘,和清丰一样做个孝顺儿”。

在清丰,直到现在,吃饭时都要给老人先盛。这就是清丰规矩。

2、 孝感动天

相传,舜是传说中的帝王。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拿两个斗笠跳下跑了;让舜挖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挖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关爱。他的孝行感动了上天。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做媳妇;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3、子路负米养亲

子路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背米回家侍奉双亲。无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始终坚持如一,受到了师傅孔子的夸奖,他的孝行乡邻纷纷效仿,死后埋在古顿丘。(清丰县固城乡马厂村现存有子路坟,名曰:“仲墓寒烟”,为清丰古八大景之一。选自《清丰县志》)

4、鞭打芦花

闵损,字子骞(濮阳顿丘一带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缰绳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中华二十四孝》)。

5、 恣蚊饱血

吴猛,相传是晋朝古顿丘人。他八岁的时候就是个孝顺孩子,因家里很穷,买不起蚊帐。一到天热,蚊子咬得他爹老是睡不着,吴猛总是光着身了坐到他爹的床跟前,任蚊子怎么叮咬也不驱赶,他怕蚊子离开自己去叮咬自己的父亲(《中华二十四孝》)。

6、京房坐牢

京房,西汉顿丘人,原名李启明,自称京氏,化名京房。自幼丧母,随父占卜。勤奋好学、天资聪颖、主攻《周易》。知音声,善钟律,是当时著名的儒学家、易学家,他十二岁出道,随父游走他乡。因心怀众生,路遇逃荒要饭的,总把仅有的干粮送给他们。他怜贫惜苦,嫉恶如仇,深受百姓敬仰。一次路过澶州,当地有个官吏传唤,要他父亲前去整治邻地,看一看占什么风水能尽快地升官发财。这是一个无恶不做的贪官,京房劝阻父亲不要前去,父亲怕得罪不起执意要去,京房无奈只好冒大雪背父前往。不料官吏看过邻地不久,这位官吏不但没有升官发财,反而家中失火,恼羞成怒之下,以坑官害民的罪名把京房父亲抓进牢房。京房多次前往官衙求情,把罪过全拦了下来,最后替父坐牢。乡邻百姓听说之后,成群结队自发前往县衙求情,县令开门一看,衙门前无数百姓长跪不起,声称“不放出京房,我们就跪死这里”。县令大惊,赶忙将在押的京房释放出来。初元四年,京房因替父坐牢而名声大噪,被推为孝廉郎。并著有《京氏易传》《京氏周易占》《京氏递刺》。永光建昭年间,京房多次上疏灾情,所言屡中,其能被石显,五鹿、充宗恨妒,出任魏郡太守不久,终遭佞臣中伤,下狱至死。人虽死了,但京房替父坐牢的感人故事却永远留在后人心中。

7、孝廉曹操

三国时期的曹操,是个纵横天下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他从小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崇拜子路刚正不阿、习武忠君的精神和“负米养亲”的孝行事迹。他对自己的父母十分孝顺,未入仕途之前,就专程到顿丘子路墓前拜谒。他认为向圣贤名仕学习,也是一种积德表现。曹操饱读经纶,能文善辩,从小就很招人喜欢,常用他的巧嘴向当地父老乡亲讲述历代感天动地的孝行故事。因此举荐孝廉他成了最佳人选,曾有巧嘴孝廉的称呼。步入仕途之后,在朝里仍念怀孝风浩荡的中原顿丘,于是主动向皇上奏表,一心要到中原为官,建安三年,他终于出任顿丘县令。任期之间调拨银两对子路墓地进行修整,并亲笔题写“仲墓寒烟”四个大字。后成我县的八大景观之一。

8、李彪讨饭

李彪,字道固,北魏顿丘人,生在孟家,长在李家。出生那年正闹灾荒,父亲出门打渔赶上风大浪急,一去无回,母亲也不幸死于难产,邻人李钦夫妇前去抱养,起名李彪。李彪并不知道自己身世,每天埋头攻读,苦学经书。8岁时养母又身患重病,不久身亡。李钦为养家糊口,挑担贩姜。一天,赶到胡庄大集,街头算卦人说其收养的儿子李彪命毒,克死了亲生父母,又克了义母。心里不由暗自盘算,莫非下一个就是自己了……。李钦下了决心,回到家中就把李彪的身世讲了一遍,接着拣起扫帚硬逼李彪离家。李彪痛哭流涕,跪在义父面前苦苦哀求,让父亲不要听信传言,即便不是李家的亲生也会象亲生一样孝敬父亲。李彪眉头都磕破了,最终还是被李钦生拉硬拽地赶了出去,从此便成了沿街乞讨的流浪孤儿。

李彪不善言语,笃志好学,怀揣经书讨饭。虽然被义父赶出家门,但他不恼不恨,每天把剩余的干粮积攒下来,隔一天往老家送一趟,李钦不让进门,他就把干粮放在门口。后来养父身患重病卧床不起,李彪就把讨来的馍馍送到床前,靠讨饭养活义父。此孝行感动了李钦,同时也感动了当地的百姓。孝文帝在位时被举为孝廉,官居秘书丞,参著作事,后迁御史中尉。还乡后,白衣修史。著作有《春秋》三传,共计十卷,诗赋杂笔百余篇,永被后人瞻读。同时乞丐孝廉的故事也一代一代传了下来。

9、 割股孝母

王加惠,明朝清丰县人,他自幼丧父,跟母亲度日,家境非常贫寒。有一年,母亲染病,一心想吃猪肉。加惠心想,今年庄稼欠收,买粮食都没钱,哪还有钱买肉?为了满足母亲的心愿,他来到了外边,用刀子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回到屋里,把肉煎熟,端到了母亲面前,说是买的猪肉,母亲也没有多问,就把肉吃了下去,几日后她的病果然好了,加惠心里很高兴。数年后,母亲去世,他无钱殡葬母亲,就向财主家借钱,财主嫌他穷借了钱还不上,没有借给他,加惠再三求告,财主才答应说,借给你钱可以,你得给我干活,以抵债务,加惠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了。从财主那里借来钱买了一口棺材,殡葬了母亲。事后,加惠给财主扛了三个月的活,才算还了账。清丰县知县得知此事,随表彰加惠为孝子。

10、大明孝子翟继道

清丰县东南18公里双庙乡大翟湾村,明朝时出了两个大孝子,一个叫翟延实,一个叫翟继道,他们是父子俩。父亲翟延实的孝行事迹在清朝光绪三十年《清丰县志乡土志》中有记载:“翟延实年十四入邑庠。为时器重。善事二亲,父终欲庐墓,以母老中止。既母没,结庐墓侧,朝夕哀奠。有司请于当道以表亡。”儿子翟继道,县志无载,今大翟湾村翟氏祠堂内有大明孝子翟继道墓志一方。墓志长54,宽45,厚8厘米,楷书志文24行,满行32字。志文载:“大明孝子翟公德配殷氏合葬墓志铭”,赐进士及第南京国子监司业前翰林院编修兼修国史姑苏淦刘王成撰文;志铭由乡进士文林郎知孝义县事濮阳丽泽张承文篆额;鸿胪寺序班濮阳槐村周芬书丹。”该墓志的撰文、篆额,书丹人的职官和名气,说明翟继道在当时的孝行事迹是非常突出的,影响是广泛深远的。墓志记载:“公姓翟,名继道,字宗仁,上世以望族居清丰。以传承孝道为家训。以耕读为族宝,家业兴旺,成为一方之楷模,学习之榜样,屡有抚按表阙宅里,入清贤祠。”

翟继道生于弘治十四年(1501年)四月二十九日,自幼聪明过人,十九岁就成为邑痒生,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在乡里举办私塾,广收门徒,莘莘学子多游其门下,教读经史,解答深奥。家尚俭朴少。但事亲丰洁,父母年迈,侍候周到,寸步不离,未尝劣懈,直到二亲寿终。葬礼遵古制,更为丽祠宇祀,每春秋举周年祭,竭尽心力。翟继道七十岁时,为父母举办丧葬或周年纪念,仍能哀泣丧左。以宾礼乡党亲戚。”名气人气甚佳,时称大明孝子。孝子卒于万历十一年(1583)九月十三日,享年八十有三,今大翟湾村南有孝子坟。村中有孝子碑。成为我县传承孝道文化的实物佐证之一。

11、 吮毒救父

黄殿文,清朝清丰县人,他三岁那年母亲不幸病故,父亲把他养大成人。不料,父亲的脚上生了疮疾,不能行走,疼痛难忍。殿文马上请来了大夫,为父亲治疗疮疾。大夫看了看他父亲脚疮,对殿文说,你父亲脚上的疮已经化了脓,你只有把脓吸出来,我再敷上药,疮疾才能好得快,如果不吸脓只上药,疗效不大。殿文听罢,二话没说,伏下身子就用嘴吸父亲脚上的脓血。他把脓血吸出来后,医生为他父亲上了药,不几日疮疾就有了好转。他父亲的疮虽说一天比一天好了起来,但殿文却染上了病毒,头和脖子都肿了起来,大夫也被他的孝心深深感动,就免费为他治好了病毒。从此,殿文吮毒救父的事传开了,后被表彰为孝子。

12、 纯孝可风

咱县瓦屋头张林子村有个孝顺媳妇葛氏,为孝敬婆婆曾给后人留下“割肉孝姑”的孝道故事。

在光绪十五年,葛氏年轻时,婆婆病了,久治不好,吃药无效。当时听说以人肉为药,能医百病,她就拿了一把香、一叠黄表纸和一把小刀,夜晚来到村边上的庙里,烧香、烧纸、跪拜,说“有心孝敬婆母娘,一刀下去利亮亮(干净利索);无心孝敬婆母娘,一刀下去见阎王”。说完一刀下去,在右胸割了鸡蛋大的一块肉,然后拿黄表纸烧的灰往伤口上一捂就回家了。她先给婆婆炒着吃,不烂,婆婆吃不下去,就又剁碎,包成了馄饨,让婆婆吃了。后来婆婆病真的好了,这事儿被村里一位叫张文岳的秀才听说了,逐级上报,光绪皇帝钦命北京顺天府学院的周蒙题写匾额——“纯孝可风”。

诸如“割肉孝姑”的例子举不胜举,“姑”在当时是对婆婆的尊称。道光元年八月,巩营村的郑氏,因婆母病危,割肋肉一块。道光十二年韩村乡焦夫村卖豆腐的关三牛,父亲病危,用厨刀割股作食。嘉庆十七年,清丰张村有个人叫张文献,时年18岁,素有孝行。因母病日久,医治不能,割股以救其母,母不数日大愈,乡里感动,公举“孝行动天”,并赏银旌表,召示后人。

13、万里归亲


光绪年间,清丰城南柳格后士子元村出了一个孝子,叫刘永之。他二岁丧母,其父刘怀仁服役参军,一去二十余载,永之与奶奶相依为命,打柴糊日,日子艰难。虽穷,但思父之心日渐强烈。经常四处打听父亲的下落。二十四岁那年,在奶奶、叔叔的操持下成了家。刚成亲没有多长时间,得到了父亲在新疆的消息。他一心要出门寻找,奶奶、妻子就劝他:沙场征战,凶多吉少,何况还远隔万里,可不敢冒然前行。刘永之不顾劝说,带了些干粮,拿了几个铜板,毅然踏上万里寻亲的征途。

父亲刘怀仁远离家乡,随左宗棠率领的六万大军,辗转征战至新疆伊犁,久经沙场,平息了战事,后在一个山窝里,开始了兵垦生活。面对漫无边际的茫茫戈壁,每日风沙扑面的山丘土岭,刘怀仁如同孤魂野鬼,整日哀声叹气,思念故乡,思念亲人,有儿不能抚养,有母不能尽孝。加上苦累劳作,体力日渐衰弱,在他万分绝望之时,万万没有想到儿子永之不顾山高路远,风餐露宿,披荆斩棘来到了山坳。父子相见,抱头痛哭。不久,父亲支撑不住病卧在床。永之为尽孝心,每天打柴换钱给父治病。仅过了几个月,父亲病情加重,死于痨疾。永之用席子将父亲裹起来埋在山坡上,又在伊犁山坳为父守了三年孝。等尸骨已寒,才扒出来背上尸骨起程还乡。路上风刮雨淋,饥寒交迫,鞋子破了,衣服烂了,一边要饭,一边赶路,也不知昏倒了多少次,也数不清有多少好心人相救,终于把父亲的尸骨背回了清丰老家。进门的时候,须发长得连自己的妻子也不敢相认了。

刘永之为了父亲魂归故里,尸骨归宗,先后用了4年时间,此事很快在民间传开,轰动了朝野。左宗棠于1905年表奏皇上,赐封刘永之“万里归亲”金字匾悬挂门头(此匾现存于清丰县柳格乡后士子元村)。从此,“万里归亲”的故事就流传下来了。

14、孝子坟

清朝时期,清丰县纸房乡大什字村,有个孝子叫赵文炳,他家境贫寒,父亲死的早,留下年迈的母亲和年幼的妹妹。生活更是雪上加霜。为了供养老母和小妹,他每天起早贪黑,靠卖豆腐维持生计。

他对母亲非常孝顺、关心,一日三餐亲手端上,每逢母亲不高兴的时候,他就开导母亲,直到母亲高兴为止。有次母亲因病卧床,他竭力照顾不离左右,每次煎好药汤,都要亲口尝试,怕药太热烫到母亲,太凉又对病情不好。经他的细心照料,母亲的病慢慢好转,身体逐渐康复,当时邻人都称其为大孝子。母亲死后,他悲痛至极,也更加思念自己故去的父亲,恨自己无力厚葬双亲,为解心中愧疚,就在坟前盖茅草屋守孝三年。每日他必用新土封坟,烧香祈祷双亲,村民都为之感动。

后来,他做买卖无论走到哪里,路途多么遥远,回来时都要兜一兜土倒在双亲的坟上。他的妹妹每逢祭日或清明节,也兜一包土上坟,日积月累,坟被封得丈余高,占地近半亩,坟上柏树成荫,他的孝行也广为乡里传颂,人们都称这座坟为“孝子坟”。(此坟位于清丰县大什字村东北角)

15、奖孝媳

李荣谦,河南省淮阳县人氏,生于1894年,病故于1976年8月,享年82岁。1935年元月至1937年12月在清丰县任国民政府县长。李荣谦在清丰县任县长三年时间,曾办了不少顺民心、合民意的事情,他一生最崇拜的历史人物是大宋的抗金英雄岳飞,最讲究的是忠、孝、节、义,曾组织重建了张清丰祠堂。下面说的是“奖孝媳”的故事。

1936年初冬的一天,是县城古会,李荣谦县长步行走到东关一座小桥时,想停下来休息一下,只见对面坐着一位中年妇女,面前摆着几捆粗布,将两叶壮馍用手巾包好后夹在布里面,顺手从怀里面掏出了一个高粱面加糠的干窝窝,啃了起来。他感到十分意外,便随即站起身来,走到那位卖布的中年妇女面前,问道:“你是卖布的吧,哪里人氏?”那位妇女见问,,立即回答:“是哩,您想买,快下会了,便宜点,俺是咱东边油房村的马门李氏。”李荣谦点了点头,接着问道:“你刚才不是买了壮馍吗?咋啃这个高粱面加糠的窝窝头呀?”马门李氏将手中的窝窝头放进了怀中,拍了拍手回答:“大哥你看的清,那是给俺七十半的婆母娘捎的,怕凉了,放到布里面了。别看俺四十多岁了,还真不知道壮馍是个啥滋味哩。”“那你何不吃一半留一半呀,也解解馋,稀罕稀罕?”李荣谦接着问道。“俺不舍得,孩子还小,他爹身子也不好,只靠我夜里纺花,白天织布换点儿钱,养家糊口,等以后日子好过了再吃不迟。”李氏苦笑着回答。李荣谦点了点文明棍,从心里表示十分敬佩,说道:“李氏弟妹,今天我没有带钱,下一个会散会前你能否带两块上好的“盖地”里表①,送到大寺里找姓李的,我出个高价钱,中不?”李氏见问,又见此人不像有什么恶意,便随即应允:“一定办到,一定办到。“李便告辞回去了。

三天之后,又是古会。李荣谦带着二好人在大街上转来转去,寻找奖励马门李氏这位孝道媳妇的钱路来源。当走到十字街的东街街口,一家卖大包子铺前,只见一位公子哥打扮、油头粉面的年轻人,去买包子。便仔细观察,只见那个年轻人一只手将买好的四个大包子接到手中,另一只手接店主找回的四个铜钱,见找回的零钱中有一枚20文的小子,也不太干净,便随手仍在地上,用脚踩了一下。李荣谦弯腰拾起,说了声,带走!二好人抓住了那个年轻人的衣领,推进了县衙。李荣谦很少在县衙里问案,今天特殊,破例到县衙办公。只见十二位役兵持枪站立两旁。那年轻人早吓得面无血色,只听李县长厉声喝道:“下面的年轻人,报上名来!”“杜国涛。”年轻人战战兢兢的回答。李荣谦高声问道:“杜国涛,你可知罪?”杜国涛叩了个头答道:“我没犯过法呀。”李县长拿出那枚被踩过的二十文铜钱,说道:“这是国币,你知道吗?你竟敢蔑视党国踩踏国币,真是胆大妄为。你犯了抄没家产之罪,还说没有犯法,实在荒唐无知。本县看你年轻,不像地皮无赖,从轻处置,罚你大洋100元,立即让家人送来,你可服判?”杜国涛连连叩头谢恩,回家取钱去了。

近午时分,马门李氏带着上好的布料,高高兴兴地走进县城大寺大门。二好人将她领进李荣谦的办公室,李县长站起身来,走上前去,叫了声:“弟妹,你不仅是位孝顺的媳妇,还是位勤劳善良、讲信用的人,令我敬佩。这两块布料我收下,作为纪念,这是100块大洋,带回去,好好孝敬婆母,养好孩子,治好你男人的病,也买上二斤壮馍,大人孩子都尝尝,也不愧你一片孝心。”马门李氏接钱在手,满面泪水,连连点头称谢。

图文均来自网络 涉及版权 联系删除

古代尽孝心的故事有哪些3


自有文明,即有孝道。孝是炎黄民族延绵不绝的道统,孝是中华文化持久不衰的根脉,孝是构建现代文明和谐社会的基石。“万事孝为先”更是中华传统美德之精髓。

从人类自身的发展规律看,每个人都是由少年而青年再进入中年、老年。先为人子女而后为人父母。在为社会和家庭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以后,长辈、老人,理应不仅受到全社会的敬重,并且有理由得到优先的照顾。­

今日普遍流行诋毁圣贤的风气,怀疑古人,藐视伦常大道。尤其是基本的孝道 ,近几年来,更被视为隘板落伍。以下列举的为中国古代十大孝子孝感动天的故事,供大家阅读,希望大家能从中收获些什么。­

NO1:孝感动天——舜

相传舜的家世甚为寒微,虽然是帝颛项的后裔,但五世为庶人,处于社会下层。舜的遭遇更为不幸,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母亲很早去世。瞽叟续娶,继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顽、母嚣、象傲”的家庭环境里,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骜不驯,几个人串通一气,必欲置舜于死地而后快;然而舜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与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

舜在家里人要加害于他的时候,及时逃避;稍有好转,马上回到他们身边,尽可能给予帮助,所以是“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常)在侧”身世如此不幸,环境如此恶劣,舜却能表现出非凡的品德,处理好家庭关系,这是他在传说故事中独具特色的一个方面。­

舜家境清贫,故从事各种体力劳动,经历坎坷。他在历山耕耘种植,在雷泽打鱼,在黄河之滨制作陶器,总之生计艰难,颠沛流离,为养家糊口而到处奔波。­

相传舜在20岁的时候,名气就很大了,他是以孝行而闻名的。因为能对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坚守孝道,故在青年时代即为人称扬。过了10年,尧向四岳(四方诸侯之长)征询继任人选,四岳就推荐了舜。尧将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

舜不但使二女与全家和睦相处,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后来尧让舜参预政事,管理百官,接待宾客,经受各种磨炼,舜终于得到尧的认可。选择吉日,举行大典,尧禅位于舜,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NO2:亲尝汤药——刘恒

汉文帝刘恒,汉朝第5位皇帝,汉高祖刘邦四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

刘恒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NO3:啮指痛心——曾参 ­

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曾参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伋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

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思想道德营养。­

曾参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齐国欲聘之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辞而不就。曾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养)”的主张。­

二十四孝记载了曾参啮指痛心的佳话:少年时家贫,曾参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NO4:百里负米——仲由

仲由,字子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路为人伉直好勇、光明磊落,重友朋、讲信义、守言诺,是孔子门徒中性格独异的一位。子路不仅性格独异,而且还有着政治方面的杰出才干。­

仲由小的时候,他家境贫寒,经常吃野菜。长大后,仲由总是想:我如何能为父母准备好一点的饭菜呢? ­

家里没有米,为了让父母吃到米饭,他必须要走到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奉养双亲。一百里路是非常远的,没有车子,仲由只能步行。严冬寒风刺骨,夏日汗流浃背,仲由常常要走上几天几夜,才能赶回家里。人人都觉得这样做太辛苦了,但是仲由甘之如饴,孝敬之心始终没有间断和停止过。­

仲由在父母双双过世之后,南下到了楚国。楚王聘他当官,给他很优厚的待遇,一出门就有百辆马车跟随,每年给他的俸禄有万钟之多。仲由所吃的饭菜也非常的丰盛,每天山珍海味不断。但是,父母已经不在了,不能同仲由一起享用。

仲由并没有因为物质条件变好而沾沾自喜,反而非常的感叹。他是多么希望再回到过去的生活,希望往日的情景能够重现,可是即使他想再负米百里之外,父母也永远无法回到他身边,给他尽孝的机会了。仲由思亲孝亲之心,没有随着父母的过世和他自己今日的显达而丝毫淡漠,对父母始终念念不忘。­

孔老夫子赞叹仲由是一位非常尽孝的人。尽孝并不是用物质来衡量的,而是要看你对父母是不是发自内心的诚敬。所以孔夫子说,不敬父母,即使有孝心有孝行,都不称为孝,因为那跟家里养牲口几乎是无别的。­

在孔门四科里,孔夫子最重视的就是“德行”。在孔子门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非常孝顺父母的。仲由百里负米的孝行也垂范于后世,成了千古美谈。

NO5:芦衣顺母——闵损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闵损母亲早逝,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用棉花做的冬衣,而给闵损的,却是野地里芦花做的薄衣。一次,闵损的父亲外出,叫闵损来推车子,那芦花衣根本起不到御寒的作用,可怜的闵损冻得哆哆嗦嗦,手指僵硬,父亲起初很生气,以为闵损做事潦草敷衍。

一路上迎着凛冽的寒风,闵损冻得身体缩成一团,闵损一个不小心,把车上驾马引轴的皮带子都弄掉了而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闵损的棉衣被打破了,突然从破洞处露出一些芦苇花洒了一车,父亲一看愣住了,刹那间他就已经明白过来:原来后娘竟如此狠心待儿子,气得当下掉了眼泪。­

待到拉完货回到家里后,闵损父亲立即写了一纸休书逐后妻!那时女人地位很低,一旦被夫家休了,这一生就算是完了,为此走投无路而轻生寻短见的不在少数。­

眼看父亲不肯饶恕继母,闵损跪求父亲恳求道:“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孩儿请父亲息怒,恳求您就饶了母亲这一回吧!”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被感化过来的母亲对闵损又敬又爱,处处待闵损胜过自己的亲生儿子,弟弟对兄长更是敬重有加。­

NO6:鹿乳奉亲——郯子 ­­

郯子,春秋时期人,春秋时期郯国国君。郯子的仁孝之德,历来为海内外称道。在我国历史上传颂不衰的“二十四孝”中,郯子“鹿乳奉亲”的美德一直被视为楷模。郯子的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

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NO7:戏彩娱亲——老莱子­

老莱子,春秋晚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之一。由于老莱子不愿“受人官禄、为人所制”,于是隐居山林,自耕于蒙山南麓。­

老莱子非常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对父母体贴入微。为了让父母过得快乐,老莱特地养了几只美丽善叫的鸟让父母玩耍。他自己也经常引逗鸟儿,让鸟儿发出动听的叫声。父亲听了很高兴,总是笑着说:“这鸟声真动听!”老莱子见父母脸上有笑容,心里非常高兴。其实那时的老莱子也年过70了。

一次,父母看着儿子的花白头发,叹气说:“连儿子都这么老了,我们在世的日子也不长了。”老莱害怕父母担忧,想着法子让父母高兴。他专门做了一套五彩斑斓的衣服,走路时也装着跳舞的样子,父母看了乐呵呵的。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戏彩娱亲这个成语形容子女想尽办法让年事已高的父母心情舒畅。­

NO8:卖身葬父 ——董永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人,早年丧母,与父亲董还如相依为命,以种田为生。董永每去田间劳作,则以小车推着父亲,放到树荫下,并备有水罐,为父解渴,过着父子相依为命的生活。帝中平年间,山东青州黄巾起义,渤海骚动,董永随父亲为避乱迁徙至汝南,后又流寓安陆。

董永的父亲病亡,无力埋葬,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董永扶亡父灵柩回乡,葬于城北。在返回偿债途中,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NO9:刻木事亲 ——丁兰­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人,寓居湖北宜城。丁兰年幼父去世,母因此忧伤成疾,不久病亡。丁兰父母俱亡,伶仃孤苦,幸赖族人抚养,才逐渐长大成人。

丁兰成人后,念父母恩深无以为报,终日思亲,一刻难忘,便请来木工,刻父母之像奉之案间,虔诚供奉,饮食必荐,出入必面,事死如生,以寄托自己的哀思。

丁兰的妻子遵循丈夫的叮咛和教诲,在祭祀父母时倒还恭谨,事久了,便当成儿戏一般。听人说:凡属草木之灵,享受人间香火既久,则精气俱全,以针刺之,当能有血。丁兰的妻子于是带着好奇心,趁丁兰外出,竟用针刺父母的木像。

不料,木像被刺处竟流出血来,与生人无异。一时惊惧不已,不敢复刺。丁兰外出归来,到像前禀告,木像见了丁兰,忽然眼中流泪不止,面呈痛苦之状。丁兰大骇,乃问其妻,其妻不肯实言,丁兰再三盘问,方知事情真相,丁兰十分愤怒,痛责其妻,并把其妻逐出门去。

NO10:行佣供母——江革 ­

江革,字休映,东汉时齐国临淄人。江革小时候就很聪明,早早就表现出写文章的才能和情思,六岁时就会写文章。­

少年丧父的江革,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在逃难中,经常遇到盗贼,这些盗贼不但想要劝他,还想让他当盗贼。面临这种情形,江革救灾盗贼面前苦苦哀求,希望盗贼能念他老母没有人赡养,放他一马。

盗贼看到孝子如此诚心诚意哀求,所以不忍心劫他,更不忍心杀他,甚至有的还告诉他如何行走,以免再遇到盗贼。有的盗贼被他感动,思念自己的母亲,便纷纷解散了,可见做盗贼也不是人的本性,都是因为社会动荡,环境所迫,才轮为盗贼。­

后来,江革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从这些孝子中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孝无分贵贱,上自天子下至贩夫走卒,只要有孝心,在任何情形之下,不计千辛万苦,都能曲承亲意,尽力去做到。


人在一生当中,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只有一天一天的减短。尤其在现代社会里,读完书大部分人就离开了自己的父母,其实我们能跟父母相聚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我们是不是更要珍惜跟父母相处的日子,好好的孝敬他们呢?­

现代的父母经常很感慨的说,他不奢求子女会孝顺他,只要不让他担忧挂心,他就非常的幸运了——可怜天下父母亲!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