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丽姿网 > 美文故事 > 美文故事
每天都在成长的故事有哪些
刘信成个人品牌教2022-11-12【美食美味】人已围观
人生成长的4个故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刘信成个人品牌教练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每天都在成长的故事有哪些1
今天我看完华杉《超级品牌就是超级符号》这本书,里面讲到4个故事。
分别是《盲人摸象》《小马过河》《卖油老翁》《庖丁解牛》的故事。
我相信这4个故事,你也一定有听说过。
既然听说过,也知道里面的故事内容,还值得我写篇文章特地分享吗?
我认为是值得的,因为我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4个故事,它很符合人生的成长历程。
也符合我们对成长的期盼和追求,容我先卖个关子,我先为你解读一遍这4个故事。
1、盲人摸象
首先来看《盲人摸象》,这是小学1年级的故事。
说的是4个盲人不知道大象长什么样子,于是纷纷上前围着摸大象。
胖盲人先摸到了大象的牙齿,他就说大象就像一个又大、又粗、又光滑的大萝卜。
高个子盲人摸到的是大象的耳朵,说是一把大蒲扇。
矮个子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腿,说是根大柱子。
老盲人摸到尾巴,说是一根草绳。
所以“盲人摸象”比喻每个人对同样的事物都有不一样的见解,并且见解都在自己的认知内,无论对错。
这像不像我们成长的第一阶段,准备起做一件事情,但对这件事情没有正确认知的情况下,听谁的都好像有道理。
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
反而听得越多,自己也就越迷糊,不知道谁说的是对的。
也不知道这件事情能不能做。
2、《小马过河》
小马过河也是1年级的故事,说的是小马想要过河,但是不知道河水的深浅。
于是问老牛伯伯,老牛伯伯说水不深啊,我都来往很多年了,你可以过的。
看见老牛伯伯保证了,小马正准备过河,旁边的松鼠大呼起来:别过河,水很深的,去年我的伙伴刚刚淹死在里面。
小马听完就不敢过河了 ,于是回家问妈妈。
妈妈告诉小马,水深不深,能不能过河要自己去尝试才知道。
于是小马小心翼翼尝试了,不深不浅,刚好过了河。
小马过河就像我们成长的第2阶段,做一件事情之前,先找成功的人问一下能不能做,成功的人往往会说可以做。
大胆的去尝试吧。
而失败的人就会立马跳出来告诉你,千万别去做,肯定做不成,你会死在里面的。
特别是失败者的声音特别大,让你丧失了尝试的念头。
但能不能做成一件事,不是他们说了算,别人能做,不代表你能做到,别人做不到,不代表你也做不到。
只有大胆去尝试,你才知道这件事能不能成功。
3、《卖油老翁》
卖油老翁的故事说的是在古代,有个人叫陈尧咨,他射箭很厉害,箭术很高明。
一天,他在家的园圃射箭,这时候有个卖油老翁经过,顿足观看射箭。
老翁只见10箭能中9箭,并没有像旁人那般称赞,只是点点头。
陈尧咨看见老翁问到,你会射箭吗? 你觉得我射箭不厉害吗?
老翁说到,这没有什么大的奥秘,不过是手熟罢了。
陈听完就大怒:你怎敢轻视我的箭术。
老翁答道: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知道这个道理。
于是老翁取过一个葫芦立放在地上,用铜钱盖在它的口上,慢慢地用勺子把油倒进葫芦,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不沾湿铜钱。
老人说:“我这点手艺也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是熟练了而已(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卖油老翁》的故事是不是很符合我们成长的第三阶段。
经过第1、2阶段后,认真尝试做一件事情,不断地付出时间、精力、努力。
我们在做这件事情上越来越得心应手,越来越胸有成竹。
在别人看来,我们很厉害,很羡慕。
但我们自己知道,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4、《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是《庄子》里面的故事,说的是一个厨师帮助梁惠王宰牛。
手接触的地方,肩靠着的地方,脚踩着的地方,膝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
它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探究的是自然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
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看见的只是整头的牛。
“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
“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意念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像感觉器官停止活动了一样全凭意念在活动。
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
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
一句话就是:对事物的洞察和把握已到了穷尽的程度,传说中的“一切尽在掌握”说的就是这种状态吧。
人生对于成长的终极期盼也莫过于此,毕生追求“一切尽在掌握”。
听我解读完这4个故事,你是不是也觉得很有意思,很符合人生成长的阶段。
要知道这些故事是小时候老师教导我们的,只可惜啊。
年轻时候听不懂,听懂后已不年轻。
愿你的人生“一切尽在掌握”。
每天都在成长的故事有哪些2
海峡导报·新福建客户端6月15日讯(记者 梁静 通讯员 嘉闻 朱鲜艳)谁还不是个孩子呢?人们眼中的孩子们——“千禧一代”“00后”们说:“我们不是!”百年前,李大钊先生曾在《新青年》中寄语彼时的年轻人:“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已经长大的“00后”们又将为自己的青春写下怎样的注脚?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4位“00后”的成长故事,从中领略新时代青年的美好模样。值得一提的是,他们都来自同一所“不一样的大学”——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该校的特别在于“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在于“止于至善”的文化基因,更在于走出了一批又一批个性迥异又拥有高度统一精神内核的青年。
自强之星 王融
从没想过“锐变”会发生在我身上
四年前,一个“普通的中等生”报考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四年后的现在,手握香港科技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他说:“从没想过,‘锐变’会发生在我身上。”这大概是一种“有点懵”的感觉,就像刚得知自己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时一样,这位“普通生”也“懵”过:“这么大的荣誉,没想到,有我!”
他叫王融,自称“中学时是普通的中等生”。作为2020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王融之强在学习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他曾连续五次位列专业成绩第一,六次获校一等奖学金,也曾揽获国家奖学金、中国银行奖学金、福建省“向上向善育人工程基金”奖学金等。学习之外,王融还是工作认真负责的学生干部,社会实践经历也很丰富。王融认为,作为新时代青年,最宝贵的应是“那一股劲儿”,始终向上向善。
如果说王融的大学生涯是“开了挂的旅程”,那么,他最津津乐道的是“旅程”的开始——刚上大学时,因为一次常规的英语课汇报,王融被他的“伯乐”——该校英语语言文化学院教师林杨琼一眼相中,在林杨琼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王融完成了从刚开始参赛成绩的“惨不忍睹”,到一举夺得2019年“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二等奖的第一次锐变,从此,他越过“普通”,奔向更好。
如今,站在毕业的转角回望过往,王融发现,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一步步让他锐变的“底层逻辑”变得清晰可见。“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机会和平台,鼓励我们朝着自己适合的方向发展。”王融说,这个学校对学生的好就体现在,真正教会了学生面对挑战如何全力以赴,遇到困难怎样坚持,以及“成绩之于每个发展阶段的意义,既要全力争取,也要平常看待”。
好奇学姐 屈龙溢
比好奇心更丰沛的是我的家国情怀
成都姑娘屈龙溢是因为好奇才来到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的。“高考后,填报志愿时,我登录互联网知名问答社区‘知乎’,浏览了很多高校的帖子,发现关于嘉庚学院的评论、留言都在谈论它的特别与美好,这真是太神奇了!所以,我想来亲身感受一下。”
四年过去了,好奇学姐屈龙溢笑称:“网友没骗我。”也是因为好奇,四年来,屈龙溢加入并带领“红色档案”社会实践队夺得第十五届挑战杯福建省红色专项活动一等奖、担任日本语言与文化学院学生党支部组织委员、学校学生就业创业促进会主席、厦门中日交流之窗副队长……“学校的氛围很自由、开放,有很多平台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发展。像我这样好奇心重的人,可以在这所高校拥有足够宽广的探索空间。”屈龙溢说,丰富的实践经验锻炼了她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帮助她从校内走向校外,在大千社会,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与实践里感受了党的红色精神伟力,坚定了青春信仰。
今年夏天,屈龙溢就要本科毕业并留“厦”工作。“多年后,当我回忆大学四年时,我一定可以自豪地说,经历过,没遗憾!”她说,“不让自己后悔”是她一直以来的行为准则,从学习到实践,从校内到校外,她拥有收获满满、越走越清晰坚定的四年,“这种获得感与信念感将继续引领我在工作中前进,不负韶华,不负时代赋予青年人的使命担当”。
大学生兵 张政
在具体生活里践行“强国有我”誓言
2019年,张政被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录取,同年,选择携笔从戎,成为一名大学生兵。
两年的军旅生涯锻造了一位出色青年,2021年,张政带着“四有优秀士兵”和“嘉奖一次”的荣誉退役复学。他回到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法学院,并担任副班长、安全委员。
回校学习的张政依然以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最大化利用时间努力学习。第一学期,他就拿下一等奖学金。学习生活之余,张政积极向同学们传达安全知识。同时,他还是该校大学生退役军人组织“军鹰协会”的成员,常常为组织校内国防教育的相关活动奔忙。
“我们学校非常重视国防教育,学校里不仅定期开展军事理论教育教学和军事训练,还会举办国防教育相关主题演讲比赛、大学生军事比武、国防知识竞赛等各种活动。”张政说,能利用退役军人在国防教育中的优势,力所能及地为同学们做点事,他感到很自豪。
“一朝赴军旅,终身是军人!”两年的军旅生涯是张政难忘的回忆,更是他人生旅途上最靓丽的青春风景。“它让我明白了什么是责任和担当,什么是坚持和拼搏。”张政说,他将带着这份荣光,在多彩校园续写青春华章,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
大赛小将 傅增煌
打国际大赛有实力,够霸气
堪称“神仙打架”的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简称“美赛”),为现今各类数学建模竞赛之鼻祖,是数学建模领域的国际性权威赛事。在2022年“美赛”中,厦门大学嘉庚学院“00后”代表队从全球近3万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荣获赛事的Meritorious Winner(一等奖)。该校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2019级学子傅增煌就是代表队的三名成员之一,另两名成员为该校会计与金融学院2020级学子施默涵、土木工程学院2019级学子周珩。
三个不同院系的学生能碰到一起,缘于该校为了普及竞赛而开设的数学建模选修课。“我们学校的竞赛氛围非常好,老师也很鼓励我们走出去参加各种比赛,学校还设置了很多奖励。”傅增煌说,只要感兴趣,同学们就能在学校里找到各种课程,校内有很多资源可以支撑学生有效、科学地提高专业水平和竞赛技能,“可以说,我的竞赛能力是在大学里练出来的”。
据悉,“美赛”的竞赛内容涉及经济、管理、环境、资源、生态、医学等众多领域,旨在锻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要求学生兼具扎实的数学基本功和较强的英语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竞赛以3人为一组,要求参赛队伍在四天时间内,就指定的问题在网上完成从建立模型、求解、验证到全英文论文撰写的全部工作。指导教师、该校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林智鹏副教授说,在跨学科背景的学习交流下,三名小将彼此促进,发挥所长,优势互补,在论文呈现中将商科与理工科的知识相结合,很不容易。“敢于拼抢”,这是傅增煌及其小伙伴们在各类竞赛中体现出来的精神,这属于青年人的霸气,也来源于年轻一代刻苦钻研、努力学习的底气。
来源:海峡导报
每天都在成长的故事有哪些3
2022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四周年。1978年改革开放时我11岁,是黄冈市浠水县胡河乡的一个放牛娃;2016年,我成为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校长。中师教育成就了一个放牛娃仰望星空的梦想。
1982年,对我们家来说是双喜临门。“一喜”是我这个放牛娃考取了湖北省浠水师范学校,“二喜”是我们家承包的责任田第一年就大获丰收。终生难忘的两件喜事,改变了我和家庭的命运。
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刚启动,各行各业缺人才,从1981年开始,中专从初中毕业生中招生。1982年6月,我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胡河乡官桥中学毕业,中考成绩445分,排年级第4名。中考成绩出来后,最高兴的是我的父亲,他没有想到我考得这么好,高于浠水师范录取分数线,这意味着他的放牛娃儿子可以读中专,拿“铁饭碗”。在父亲的安排下,我第一次坐车到县城,参加湖北省浠水师范学校的招生面试。那时觉得县城好远、好大,湖北省浠水师范学校好漂亮、好神秘。等待了一个暑假,我于8月中旬收到湖北省浠水师范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按照当时的政策,读师范有可观的补助(每月15元生活费,另加2元学习用品补助),毕业后包分配,农村娃就要变成有干部身份的人。一家人乐开了花,还记得上学的那天,一家人起了个大早,节衣缩食的父亲还特地放鞭炮送我上学。从此,我也成了村里孩子们学习的榜样。
1982年,是我们村里土地承包到户的第一年,曾经在村里当过“生产队长”和“保管”的父亲自然要充分利用这个好政策。家里承包了不少水田和旱地,父亲种了水稻、黄豆、芝麻、棉花等作物,播种、除草、灭虫、施肥······父母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耕作,从早忙到晚。每到暑假,我也成了家里的劳动力,什么农活都干过,顶着烈日锄地,不顾蚊虫插秧······汗流浃背是常事。正是有了这样吃苦的经历,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也觉得没有更苦更累的事了。9月1日,我离开家到县城读书,一去就是半年,更没有想到的是寒假回家时,家里居然盖起了漂亮的新房。儿子考上师范、责任田大丰收以及国家的好政策让父亲有了建新房的底气和动力。新房子在路边,晨辉夕照中显得格外高大庄严,引来路人的称赞。此后,家里的责任田越种越好,有了多余的粮食,勤劳的父母开始谋划多种经营,制作面条、豆腐,养猪,开办小卖部。我只要回家,时间也被父亲安排得满满的,家里总有做不完的事情。父亲的多种经营让我们家红了半边天,不久我们家就有了“万元户”的头衔。在父亲的带动下,村里从事多种经营的农户越来越多,靠多种经营致富的农户也越来越多。我们家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十多年,直到1993年年底,积劳成疾的父亲逝世。父亲生前没有清闲一日,辛苦而节俭的一生,为我们兄弟姐妹和村里人树立了勤劳、友善、永不懈怠的榜样,他勤劳、善良、勇于开拓的优秀品质深深影响了我。
1982年9月至1985年7月,我在湖北省浠水师范学校读书,毕业后,很幸运地留校任教。为了更好地适应工作,我边工作边自学大学化学专科课程,并通过黄冈市同等学力考试,1988年8月,我以全省唯一的中专生、全省第二名的成绩考入武汉钢铁学院化工系化学教育专业脱产进修,进修结束后回到湖北省浠水师范学校任教,一直到2001年8月。这16年中,我从化学实验员到学科教师,再成长为学校部门干部、年级主任、学校副校长。
湖北省浠水师范学校是当年浠水县最高学府,也是副县级单位,1981年开始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录取分数线高于浠水一中,仅次于黄冈中学。我和我的许多同学去师范读书,多半是因为家庭贫穷。看看今天中小学日益严重的以升学为导向的应试倾向和课业负担,回观当年的中师教育,其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史上非常好的素质教育范例,深刻影响我几十年的教育情怀和教育追求。现在回想师范教育,有几点终生难忘。
一是全面开课,全科评价。中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掌握从事小学教育工作需要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备小学教师的基本职业技能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合格小学教师。中师没有主科和副科之分,全面开课而且全部计入总分。作为参评优秀学生的主要依据,每一科都重要,各科教学内容完整、全面。教师教学规范严格,学习负担并不繁重,毕业后的师范生个个是通才。教学内容非常丰富,比如,体育有中长跑、短跑训练,有立定跳远、三级跳远、跳高,有铅球、标枪、铁饼,有单杠、双杠、跳马等项目;音乐有视唱、练耳、风琴、乐器、舞蹈,而且都是五线谱教学;美术有素描、色彩、图案、绘画、简笔画、美术鉴赏等。我的音乐基础极差,记得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音乐视唱考试58分,让我很紧张,不得不投入更多的时间去练习。现在看来,中师的全面开课,不仅让我扎实掌握了小学教育教学的专业知识,而且培养了我全面发展、热爱学习的人生态度。
二是课外活动,挖掘潜能。中师每天下午第三、第四节课是课外活动时间,主要是参加课外活动兴趣小组、上图书馆或者去做自己喜欢做的运动,或者参加学校组织的大型活动。印象最深的是各科的课外兴趣小组,语文有文学社、演讲与口才组、书法兴趣小组,物理有无线电兴趣小组,化学有照片制作兴趣小组,生物有栽培小组,音乐、体育、美术有分项目的兴趣小组,等等。每个组都有指导教师,有教程安排,有固定的教室和活动时间。因为是自己的兴趣和选择,凡是参加的同学基本上把课外时间都投入自己选择的课外活动中,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都得到充分尊重与培养。另外,各种比赛活动多,朗诵比赛、演讲比赛、书画比赛、作文比赛、歌唱比赛、文艺汇演、运动会等,学生积极组织、参加比赛,获得各种荣誉。这些课外活动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极大挖掘和发挥,不仅培养了各种活动能力、组织能力,而且培养了一大批专才。若干年后,我们每一届中师生都有书法家、作家、画家、音乐家以及大学教授产生。
三是生活教育,着眼成长。那时的中师非常注重在校园生活中培养学生的集体、劳动、服务意识与能力。比如,每天的早锻炼、进餐、午休、晚寝,都是在规定时间按要求完成,对大家的集体意识要求极高;尤其是早锻炼,在指定的地点集合点名,班主任带队做操或跑步;三餐都要排队,有序进餐。三年下来,学生的集体意识、纪律观念、恒心毅力、身心素质等不知不觉都变得更好。再比如,打扫教室、寝室、校园都到班到人,每天一小检查、每周一大检查,及时张贴评比结果(不清洁、清洁、最清洁),班干部、学生会干部都参与其中,考验的不仅是各班的完成情况,而且还有干部们能否客观公正地评判各班的完成情况。每周六下午的全校清洁卫生大扫除特别彻底,教室、澡堂、排水沟都要用水桶提水冲洗,寝室、清洁区到边到角,里里外外焕然一新,让大家体验劳动的艰辛,学会合作,分享劳动成果。
四是社会教育,立足爱心。社会即学校,也是中师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特点。20世纪80年代初正是大力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的年代,它也成为我们这些中师生的美好回忆。当时,学校组织在校学生经常深入街道、社会单位参加公益劳动。除了学校安排外,我们在班主任的带领下,承担了周日照顾浠水城关镇孤寡老人的“学雷锋送温暖献爱心”活动。虽然我们大都来自农村,但看到老人的生活现状,还是震惊不已。我们几个同学一个小组,分工合作,买米、做煤球、打扫卫生、洗衣服、陪老人聊天,一干就是三年,毕业时“学雷锋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再传给下一届。学校的“学雷锋送温暖献爱心”活动也形成很好的社会影响,坚持了十几年,还曾获得中央文明办“五讲四美全国先进集体”称号。
五是职业训练,紧盯不放。中师属于中等职业学校,在三年的教学活动中,职业技能训练贯穿始终,让我们受益匪浅。为了巩固专业思想,一进学校大门,严格的“三字一话”(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普通话)训练无孔不入。每学期开有写字课,每天中午20分钟午写,教师进班指导检查,每学期都要考试。普通话是校园语言,到处都是监督岗,每天晚自习前30分钟口语训练,先在本班讲,然后班级交叉讲,拼音大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一个接一个,三年级时普通话考核更是严格到极致,必须达到二级乙等以上。每学期都安排一个星期到小学见习,跟小学生一样跟班听课、活动。最后一个学期,到小学实习一个月。进实习学校前,以小组为单位,写教案、修改、试讲,直到教师认为合格方可上讲台。我实习的学校是英山长冲乡白石坳小学,记得刚好是五一前后农忙时节,我们到学校后,学校教师全部离开学校回家干农活去了,从挑水做饭到教学、学生教育管理都交给我们。严格规范细致的职业训练,让我们终生难忘,在职业技能、工作规划、做事规范、良好习惯、人际交往等等方面受益很多,奠定了我们日后发展的基础,这种锻炼造就了一大批优秀教师和管理干部。
六是宽严有度,师生融洽。20世纪80年代,绝大部分教师住在校内,每天跟学生一起上课,开展课外活动,亦师亦友。师范学校的教师大致有两大类型:一类是中年教师,他们敬业爱生,对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教学一丝不苟,耐心细致,要求严格,不徇私情。另一类教师是刚从大学毕业分配来校的青年教师,他们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富有包容精神,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打开了学生的视野,让农村孩子看到更远的世界。同学们都很纯朴,相处很简单。每天的课外活动、每次的大型活动,成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最好的交流平台。学习、思想、情感交互碰撞,结下一生的情谊。
特殊的时代,特殊的群体,全面的教育,温情的校园,孕育了几代中师生特别的素养,让几代中师生承载了太多的使命,普通教师、专家学者、公务员,不管干什么,他们都书写了自己和时代的传奇。中师的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育活动、师生关系至今仍然是我职业价值追求的源头活水,全面发展、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应该是今天的学校所不及的。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经济与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才素质和结构有了新的要求。根据国家有关提升教师学历层次的要求,1998年,湖北省浠水师范学校停止招生,转型为普通高中。我临危受命负责湖北省浠水师范学校转型为浠水实验高级中学的筹备工作,从教师培训到课程设置,从招生宣传到各项规章制度······经过一年的准备,2000年7月,浠水实验高级中学正式成立并招生。在这一年的准备过程中,我深深意识到,一所学校最关键的是教师队伍建设,要当好学校的管理者,首先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2001年8月,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下定决心,放弃了浠水实验高级中学副校长岗位,来到董必武创办的武汉中学担任一名普通的化学教师,时年34岁。2002年8月,学校安排我担任新一届高一班主任,并且把高一年级所有的住校生和7个体育特长生放在我的班上。我把在师范的校园生活带进了这个班,每天早晨六点赶到学校督促学生起床出操,晚上十点半学生休息了才离开校园。课外时间搞点活动,还陪他们到处走走、玩玩。三年下来,“三本”(问题本、改错本、班级日记本)成为这个班学生最珍贵的记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结下了深厚的情感。2005年高考综合评比,这个“闹心”的住校班排名年级第一。
2004年下半年,我通过竞聘成为学校党委兼职副书记。2005年7月,学校决定让我担任新高一年级主任。面对信任和期待,我借鉴中师校园生活,紧紧团结依靠教师狠抓学生教育和教学管理,在教师中开展“讲一听十”活动,落实集体备课、主题班会课,开展各种激励活动,调节学生生活。我设计了“学生成长导师‘一联三’”活动,要求每个科任教师都要结对帮扶几个学生,从困难帮扶、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到成长指导,将德育与教学融合在一起,效果突出。随后“学生成长导师制”推广到全区学校,现在已经成为武昌绿色教育的一道靓丽风景。
在此期间,武汉中学的办学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高考质量也不断提高,逐步成为武昌区名校,成为武汉市重点中学由教育规模起伏变化、向“内涵发展”“特色发展”转变的一个缩影。
2010年9月,我被调入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先后经历两任校长,一直工作到2013年12月底。组织的信任激发了我的工作创造性,两位校长的无私支持和精准指引,对中师素质教育的体悟,成就了我施展教育梦想的舞台。
有效提升名校教育质量的切入点、落脚点在何处?在德育创新和合育文化两方面的探索让我对教育的理解和管理境界得到极大提升。一是德育创新。坚信“高考其实就是考人品”,全校上下打造“5+4”守正德育工作体系(即思想内化引领系统、强健体魄训练系统、健康心理维护系统、自主管理训导系统、潜能发展开发系统五个操作实施系统和校本德育研究系统、德育队伍培养系统、德育课程建设系统、家校社共育系统四个支持服务系统),坚持“适应高一、学养高二、拼搏高三”系列德育活动。二是建设合育文化。坚信教育是良心活、同心活、开心活,开展星级学科组建设与评比,探索实施“三导制”(导师制、导生制、导学制)校本教育模式,推进完善团队文化“四制建设”(校级干部蹲点制、年级主任承包制、学科质量组长负责制、班级质量捆绑评价制建设)等一系列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干部教师的活力和工作积极性,师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高考质量一年一大步,学校口碑越来越好。
2014年1月,武昌区委将我调回武汉中学担任校长,激发干部教师的奋斗梦想,克难奋进,缩小了与武汉市“九大名高”的距离。
2016年8月,武昌区委又将我调回武昌实验中学(以下简称“学校”)担任校长。此时,学校初步实现了“王者归来”的目标,重点大学上线率突破96%,我基于中师教育带给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深切感悟,带领新班子达成三大共识:把实验中学建成精品高中,实现优质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做到公平教育。
积极构建绿色教育生态体系。学校继续秉承以生命为起点、以生命为载体、以生命为发展目标的绿色教育理念,积极构建“遵循规律、遵守规范、轻负高效、持续发展”的绿色教育生态系统。关注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学习能力、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强调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协调推进。坚定“1(品德好)+2(身心好)>3(学习好)”的价值取向,坚守“让优秀成为习惯,从母校带走一生的财富”的学生成长信念,努力将全校教职员工的思想回归到“以人为本”的教育本位上来,明确到关切学生的道德成长上来,统一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的时代要求上来。
积极构建“三导制”(导师制、导生制、导学制)育人机制。学校搭建师师、师生、生生互动的立交桥,形成了“教师人人是导师,学生个个有导师”的良好局面,从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到生涯规划,全员、全程、全方面地呵护学生成长。总结完善“三好两有”(品德好、身心好、学习好,有个性特长、有创新精神)育人目标,形成了“适应高一、学养高二、拼搏高三”的实验中学守正德育课程框架系统,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中教育的全过程。
积极构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学校切实坚持“让学生享受课程,让课程成就学生”的理念,全面落实国家课程,建设“163卓越发展”全课程体系;切实领会新高考背景下,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人才选拔的新方向和人才培养的新思路;积极探索课程重构、学科重组、班级重建,注重学科课程与实践课程、体验课程的整合。重点建设守正德育课程、校本选修课程、生涯教育课程、拔尖创新课程,真正做到“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课程美起来”;同时,优化学生成长环境氛围,深化校园文化建设,以规范开展心理健康课程、优化大课间跑操、开展校园之星、建设“家长学校”家校共育平台为载体,创设适合学生成长的最优环境氛围。学校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也是武昌教育进步、武汉教育均衡与质量跨越发展的缩影,既打造拔尖创新,又实现普惠优质。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中,我从放牛娃到中师生,再成长为名校校长,不仅仅是个人努力的结果,更是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放眼未来,我们更应该加倍珍惜中师教育的丰厚财富,为实现公平有质量的教育,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本文来源于《中国教师》杂志2022年第9期。
作者系|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校长
微信编辑|leaxyi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编辑:《中国教师》编辑部
投稿邮箱:bsdzgjsbjb@126.com
邮件主题:姓名+作者单位+投稿栏目+稿件题目
国内统一刊号:CN 11-4801/Z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2051
▌合作数据库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