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丽姿网 > 教育教学 > 教育教学

如何才可以做河豚生意

扬中新闻网2022-11-20美食美味人已围观

扬中:一条河豚搅活经济春水 一周接待游客2万余人,卖出河豚40吨、秧草42万斤……,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扬中新闻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如何才可以做河豚生意1

烟花三月,正是河豚欲上时。

8日,一年一度的中国·扬中河豚文化节拉开帷幕。仅仅一周的时间,扬中的各大菜市场里、餐馆饭店内、旅游景点处,都弥漫出鲜香的河豚味道。

7天卖出河豚40吨

扬中成了大型河豚市场集散地

一条河豚欢悦了一座城,更搅活了一池经济春水。

“现在还不忙,一天也就卖个千把斤,周末销量翻倍。再过一周,才真正进入旺季,到时候一天就能卖个几千斤。”17日,扬中市博联农商城黄克龙河豚公司内,老板一边忙着生意一边笑着说。

河豚文化节,河豚是主角。随着每年一度河豚节的举办,“吃河豚到扬中,买河豚也到扬中”逐渐成为众多食客和商家的共识。

每日清晨,市博联农商城水产区内,一批又一批的河豚商贩驱车而来,整个市场每天的进货量都在5吨左右,周末更多。这其中,绝大多数的河豚均销往外地,市场内的摊主们表示,虽然扬中并不盛产河豚,但确实成了大型河豚市场集散地,销售网遍布全国。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扬中开始自主研发和养殖河豚,更依托省级现代渔业产业园区,步入了现代渔业发展的“快车道”。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全市累计建成各类水产规模养殖基地112个,渔业放养面积达2万亩,高效设施渔业面积累计达8400亩。

秧草日均销售6万斤

乡间小菜跃上桌带出特色产业

绿油油的秧草田间长,笑嘻嘻的人儿田里忙。

16日,在扬中市八桥镇永胜村秧草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施光监正与7、8位村民一起收着秧草:“我们这儿秧草种植面积约75亩,亩均产量在3000斤左右,现今,每天能卖出1500斤,年收益在35至40万元。”

秧草,原只是扬中土地上一种不起眼的蔬菜,却因是河豚的“完美拍档”,成了市场上争相抢购的时鲜货。在市博联农商城,几乎每个蔬菜摊位上都有秧草出售,进货基本来源于本地,整个市场一天的销量在5000斤左右。

自2010年起,扬中便开始实施“万亩秧草”推进工程,全市建成秧草基地50余家,带动数千名农户发家致富。扬中市秧草协会高级农艺师郭怀宝还对秧草种植接茬提出10余种方案,提高了亩均产量。目前,全市秧草日均销售6万斤,除供应本地市场外,还大量销往外市。

从乡下小菜到餐间美食,一届又一届的河豚节东风,吹绿了秧草,更带出了特色产业链。如今,扬中已成功申报注册“扬中江蟹”“扬中刀鱼”“扬中河豚”“扬中秧草”“扬中江虾”5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扬中特产品牌渐成。

一周来扬游客2万余名

春色满园的长江生态旅游岛火了

“以前,每次邀请客户来扬中,除了吃河豚,逛园博园,就真的没地可去了。现在不一样了,滨江公园、渡江文化园、长江渔文化园、南湖农场好多好玩的地儿,听说马上雷公岛也快建好了,到时候还可以去那里度假,扬中真是越来越有旅游范了。”17日,市民李先生笑着对记者说。

河豚文化节,看似是一场节庆,背后却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效应。除了直接带动扬中渔业、农业的发展外,其对旅游业的撬动也是有目共睹。

旅游推介、高铁冠名、外媒访扬……多年来,依托河豚文化节的宣传推广,扬中不断打响旅游品牌,全域旅游、长江生态旅游岛等发展规划按步实施,全市景点不再屈指可数,好吃好玩的扬中印象渐渐深入人心。

“今年河豚文化节,我们推出了五条精品线路,在南京的旅游推介中,成功签约了江苏红石榴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等四家单位。据统计,这周来扬游客2万余名,同比增长20%以上。”扬中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促进科科长郭茂华说。 □ 徐琳 王尧

如何才可以做河豚生意2

央视财经(《生财有道》)这是一条能带来巨大财富的鱼,这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高级渔民;它口感鲜美却又内藏剧毒,他用赔钱的谋略去赚钱,这就是一条鱼和一个人的传奇。

在我们中国的传统美食中有一道名菜 ,这道菜经常用来招待远到而来的贵宾。一般在在普通宴席中常常是主人招呼客人先动筷,为客人先夹菜,而吃这道菜的时候,却是先由主人先吃,还得再等一会才让客人吃。这道名菜吃的就是河豚鱼。野生河豚鱼有剧毒,一斤左右的一条野生河豚,如果食之不慎,能很快毒死一头牛,但河豚肉质却非常鲜美,历来都有享受这种美味而“拼死吃河豚”的人,河豚有较高营养的价值,还大量用于生产名贵药品,经济效益可观。

这个人叫做孟雪松。在他看来,河豚鱼是人世间的第一美味。十年前在日本,他第一次吃到地道的河豚鱼料理。从那之后,吃河豚鱼就成了孟雪松夫妇二人的家常便饭。其实,在孟雪松第一次吃河豚之前,他就已经做了多年的河豚鱼生意。他的大连天正实业公司不光从渔农手中收购河豚鱼,甚至还自己养殖河豚鱼。

下关唐户水产市场,是日本最大的河豚鱼批发集散地,每年九月份,当第一批河豚上市的时候,这里都要举行这种热闹而隆重的河豚开市仪式。从2000年开始,只有当孟雪松的第一批河豚鱼运到日本下关市的时候,当地水产市场才举行河豚鱼开市仪式。那么,孟雪松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呢?

在中国的河豚行业,孟雪松是一个令人佩服的传奇人物,他从借来的4万元钱开始起家,只用了7年时间就使自己的财富翻了2500多倍,达到了上亿元。出口量在中国第一,并坐上中国河豚鱼行业的头把交椅,带动了一个年产值十多个亿的产业。而了解他的人都说,他的企业能有如此飞快的发展,是因为他不按常理出牌的几次反常举动。

似乎造化在捉弄人,从引进鱼苗到建立养殖基地,孟雪松虽然都进行了精心谋划,第一单出口日本的河豚鱼生意,还是净赔了20万元。对刚创业的孟雪松来说,20万元不是一个小数目,到哪里去弄这么大一笔钱呢?他只好把在大连市区的房子卖了,还了债。尽管生活陷入困境,孟雪松却还是很乐观,搞河豚鱼的劲头更足了。他对妻子说:“别看一分钱没有,我从来没有把自己当穷人,这么努力干下去,早晚会有财富的。”

在克服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后,孟雪松的公司经营逐渐走上正轨。不久,一个很好的赚钱机会送到眼前,而令所有人都大感意外的是,他选择了拒绝。

1999年,孟雪松以8.5万元一吨的出口价,签下200吨出口日本活河豚鱼的订单。他带人去收购河豚,有几个养殖户听说了,主动找上门来,提出可以按6万元一吨供货。这在活鱼收购中是非常优惠的,手下人一听就兴奋得不得了,因为之前,他们与养殖基地商定的收购价格高达8万元。账简单得连小学生也能算得出来,前者可以赚500万元,后者却只有100万元。然而孟雪松坚决地拒绝了到嘴的肥肉。 “我们谁家的都收,将来充其量也就是一个二道贩子,有什么前途?我们让利给基地,让他们知道好鱼有好价,他们就会接受统一的标准化的养殖模式,就会完全按照咱们的要求去做,这样咱们就能做成这个行业的老大。”

随后的发展证实了孟雪松的话,少赚的结果让他赢得人心,几个养殖基地都死心塌地按他的要求养殖河豚鱼。孟雪松获得优质的货源,逐渐在日本和韩国市场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

2000年春天,孟雪松又做出一件事,更加让人看不懂。他要把自己的日本和韩国客户,以及国内同行邀请到大连,举行“中日韩河豚鱼养殖研讨会”。消息一经传出,三个国家的河豚鱼行业人士都踊跃参加,特别是国内同行,更是举双手赞成。但在公司内部,孟雪松此举遭到一致的反对。因为客户资源是外贸经营者最重要的商业机密,这样做等于把自己的核心机密公布于众,是搞外贸的大忌,举行这样的会议等于是自绝后路。

孟雪松坚持着自己的决定。其实这个时候,孟雪松的公司一年出口日本的河豚鱼达到400吨,占到中国出口日本河豚鱼总量的90%,已经成为河豚行业当之无愧的老大,他要冒着泄露商业机密的风险举办研讨会,是想把这一行业做大。本来孟雪松的河豚产品质量非常好,但在当时的日本市场,价格只能卖到日本产品的一半,原因就在于日本消费者不了解中国河豚鱼的养殖情况,心理上有一种抵触情绪。整个日本市场,一年要消耗一万多吨河豚鱼,要想占领更大的日本市场份额,就需要让中国的河豚养殖更加透明,这正是孟雪松举办研讨会的初衷。

2001年,孟雪松出口河豚鱼500多吨;2002年,孟雪松出口河豚鱼1000多吨;2003年,孟雪松出口河豚鱼1500多吨。 到2003年,孟雪松出口河豚鱼的年销售额达到了一个多亿,纯利润3000多万元,他坐上了中国河豚行业的头把交椅。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央视财经频道1月13日19:21播出的《生财有道》。

如何才可以做河豚生意3

靠水吃水。每到这时节,长江沿岸的安徽、江苏、上海,都好吃一口江鲜。曾经,“长江三鲜”很有名气,刀鱼、鲥鱼、河豚各具风味:刀鱼位列“三鲜”之首,肉质紧实,鲜美无比;鲥鱼号称“鱼中西施”,鱼肉鲜嫩,料理时不需要去鳞;河豚虽毒,但是鱼皮丰腴肥厚,口感独特。“三鲜”味美,以前不过是家常菜,无奈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长江渔业资源日渐枯竭,“三鲜”距离普通人的餐桌愈发遥远。上世纪80年代末,长江野生鲥鱼绝迹,此后野生河豚亦步其后尘,几近消失。刀鱼虽然生命力顽强,但是产量大不如前,身价一路飞涨,从寻常物变作奢侈品。长江大保护正逢其时,深入人心。去年1月1日起,长江十年禁渔开始全面实施。长江沿岸,渔船逐一拆解,渔民陆续上岸,偷捕行为被严厉打击,就连“江鲜”二字都成了餐饮行业的敏感词。告别了野生江鲜,但舌尖上的乡愁还有着落。长江江鲜养殖,逐渐成了一方富民产业。

“拼死吃河豚”在这里稀松平常

江苏扬中,是长江中的江心岛。车行至扬中长江大桥,便能看到车窗外那条周身金光灿灿、鼓胀着肚皮的巨大“河豚”。“河豚”距地面42米高,官方名称为河豚塔,始建于2013年,已成为扬中最具辨识度的地标,同时也宣示了扬中“河豚之乡”的身份。人们常说“拼死吃河豚”,在“河豚之乡”吃河豚却稀松平常。扬中四面环江,尤其是北江主航道水面宽阔,水流平缓。河豚作为洄游性鱼类,每年开春随着潮水从大海来到长江产卵,扬中周边的江滩就是它们最舒适的产床,因此,扬中是自然状态下河豚的天然繁殖场。

河豚塔已是扬中市的一大地标。 于量 摄

李小网是扬中本地人,退休后在当地一家渔业科技企业担任顾问。他告诉记者,扬中吃河豚的习惯古已有之。过去扬中人吃河豚都在家里吃,断然不请外人,怎奈河豚着实美味,一户烧河豚,香飘半个村。实在有嘴馋者不请自来,主人家也不拒绝,只是来客要讲规矩,需自备一个铜板放在桌上,寓意自掏腰包,吃完后果自负。河豚上餐桌,祛毒是先决条件,这是一门手艺。朱壮英是扬中一家餐饮企业的老板,她的另一个身份是目前正在试运营中的扬中河豚文化馆的负责人。朱壮英说,自己的叔祖父旧时就专门给大户人家料理河豚,在当地小有名气,她说:“河豚烧好以后,掌勺的厨师要自己亲自尝过,确认没事以后才能上桌。这个规矩,一直延续到现在。”新中国成立后,河豚因其毒性,很长一段时间都被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然而扬中人始终无法割舍母亲河的这一馈赠,河豚的交易与消费转入地下,大家彼此心照不宣。朱壮英记得,上世纪50年代,在镇江一处煤矿工作的父亲就曾带着单位同事到扬中,找相熟的鱼贩买河豚偷偷带回家烧来吃。改革开放后,伴随商品经济大潮,河豚的禁令在扬中日渐松动。彼时,扬中的“供销员经济”方兴未艾,天南海北都能遇到外出跑业务的扬中籍供销员。谈生意时要请客户吃饭,河豚作为扬中特产,自然成了供销员待客的不二之选。据李小网回忆,当时扬中街面上的大小饭店,都有河豚卖:“河豚可以说是当时扬中经济发展的‘润滑剂’。”与旺盛的消费需求相对,长江的水体质量在那些年里日趋恶化,野生河豚的数量明显下降。及至1997年,野生河豚的市场价格已经涨到了每公斤6000到8000元。

养殖河豚名正言顺上餐桌

扬中人素来有商业头脑。身在“河豚之乡”,扬中人不仅自己爱吃河豚,也希望有更多的人来扬中吃河豚。自2004年起,每年河豚上市时节,当地都会举办河豚文化节,以此拉动河豚的消费。今年3月13日,为期49天的扬中市第十八届河豚文化节开幕,“河豚之乡”迎来了新一年的河豚消费高峰。朱壮英告诉记者,随着国内疫情持续稳定,今年扬中的河豚餐饮消费相较去年有明显回暖。河豚文化节开幕以来,各地来到她的餐馆吃河豚的饕客络绎不绝,每天都能卖出近200条。河豚的热卖也催高了市场价格,加工后的成品河豚零售价,从此前的每条200余元涨至300元左右。

扬中当地新建的河豚文化展示馆。 受访者供图

野生河豚既然早已难觅,长江十年禁渔已开始,那么扬中餐馆里的河豚又是什么来路?答曰:人工养殖。扬中的水产养殖历史悠久,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展了江水仿自然人工养殖,河豚人工养殖的探索亦始于此时。据李小网介绍,1995年,一支南通团队率先在扬中开展河豚养殖的研究,他说:“当时专家认为,扬中既是河豚的天然繁殖场,又是商品河豚的集散地,所以无论寻找野生河豚亲本或是寻找人工繁殖的路径,都应该是最合适的地方。”人工养殖的试验起步艰难。科研团队收来400余条野生河豚作为种豚,然而200多条母河豚中只有1条的卵受精,而这条河豚的卵中只有20%为有效受精卵,80%为无效卵。由于河豚卵需要7天才能破膜,死卵很快长了水霉,把健康的鱼卵包了个严严实实,如果不立即分开,健康的鱼卵也会窒息而亡。为了存续下这仅有的一丝希望,团队成员对鱼卵进行剥离,将健康的卵逐一挑出。阴差阳错,部分挑出的健康鱼卵在一次意外中掉进了繁殖场地内一处弃置许久的池塘里。岂料,这个小小的意外竟成了扬中人工繁殖河豚鱼的开端,当年10月,工作人员在池塘里发现了3条如一根香烟长短的小河豚。3条小河豚让人们看到了希望。次年,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淡水研究所、镇江水产站和扬中水产站联合组建的“长江暗纹东方豚人工繁养”攻关小组进驻扬中。1997年5月,江苏省组织专家来扬中对项目进行验收。现场拉网,共拉出13.5万条约3厘米长的小河豚苗,项目顺利通过审批,并获得同年江苏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扬中的河豚人工养殖此后几经曲折,各路企业先后参与,后来又因各种原因相继退出。直至本世纪初,河豚人工养殖终于在扬中形成了一定规模。与此同时,河豚的禁令也开始逐步放开,人工养殖的控毒河豚得以名正言顺地端上餐桌。以河豚为契机,扬中的特色水产行业大踏步发展。目前,扬中拥有各类规模生态养殖基地100余家,特色水产养殖面积达13340公顷,年产量8000余吨,特色水产养殖品种达20余种,获得了扬中河豚、扬中刀鱼、扬中螃蟹、扬中青虾4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养殖河豚也分品质高低

有人对于“野生”总有一种谜一般的执着,不过养殖河豚并未太多受此困扰,河豚全面进入市场后,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很高。李小网说,曾经成担成担挑上岸的野生河豚在上世纪90年代已经是稀罕物,往往跑遍一个码头只能从渔民处收来十几条,且价格奇高。养殖河豚虽是以替代品的身份登堂入室,但因为缺少参照物,很快便成了主流。另一方面,养殖河豚只要烧得好,口味上的确不输野生河豚。朱壮英原本是做有色金属生意的,2013年才投身餐饮业。有年她回乡省亲,家中老父抱怨现如今扬中鲜有饭店能做出像样的江鲜菜。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决心转行开饭馆后,她面试了很多厨师,一项硬指标就是能把鱼给烧好。按照她的说法,扬中传统的河豚料理方式是拿高汤、河蚌等辅料提鲜,作为菜品主体的河豚本身是野生还是养殖,则不需要过多纠结。当然,即使如今人工养殖的河豚全年都有供应,时令依然还是有讲究。扬中历来有“过了清明不吃河豚”之说,这是指母河豚过了清明子基本散尽,体形变瘦,肉质变松;公河豚精囊排空,豚白消失,口味变差。

李小网向媒体记者展示养殖刀鱼苗。 受访者供图

不过,即便同样诞生在人工环境里,品质依然有高下之分。在相距扬中不远的江阴,郑金良和长江鱼也打了一辈子交道。在他看来,河豚的人工养殖技术已经成熟,同时河豚也已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如今比拼的更多是品质。郑金良表示,我国南方地区河豚养殖同样颇具规模,出产的河豚大量运往江苏靖江等商品河豚集散地。这也就意味着,在长三角吃到的河豚,没准“老家”是珠三角。虽然珠三角河豚产量大、价格低,但是郑金良认为长三角地区的养殖河豚品质更胜一筹。“南方地区气温高,河豚养殖不需要温室,从小苗一路长到大,13到14个月就能出货。相比之下,长三角的养殖河豚要越两次冬才能长成,在人工条件下依然经历了模拟出的洄游过程,因此两者的品质断然是不同的。”郑金良说,“长三角的养殖河豚零售价要比南方产的高得多,但是食客依然买单,这就能说明问题了。”

养殖刀鱼受捧同时仍在改良

相比河豚,“长江三鲜”中的刀鱼在长三角有着更高的讨论度。刀鱼金贵,吃一碗刀鱼馄饨或是刀鱼汁面就已算是享口福。其实,长江刀鱼也有人工养殖,并且已经投放市场。在扬中和江阴,人工养殖刀鱼的探索一直未曾停止。刀鱼比河豚养殖门槛更高,李小网所供职的企业经过多年繁育,现有养殖刀鱼20万尾,不过成鱼率仅有1/10,因此价格也较高,每公斤要价6000至8000元。但是李小网完全不愁销路,今年餐饮行业全面复苏,养殖基地产的刀鱼上市便被“秒杀一空”,客户都需要预订。郑金良同样对刀鱼的人工养殖技术进行过攻关,并且还因此获奖。然而近几年他并未开展大规模养殖,而是专注于试验性质的技术改良。不似自家的河豚,郑金良养的刀鱼始终不能令自己满意。他始终认为,养殖刀鱼和野生刀鱼“不是一个味道”。在郑金良看来,这主要还是因为有口味上的参照与比较:“刀鱼不像鲥鱼和河豚,其实是很‘坚强’的。即便是长江水质最糟糕的那些年月,依然还能零星捕到。和野生刀鱼相比,养殖刀鱼口感上的差距客观存在。既然市面上还是吃得到正宗的本江刀,养殖刀鱼的地位自然就要差些了。”

一处刀鱼人工养殖场地。 于量 摄

2019年,农业农村部停止发放三种渔业资源的专项捕捞许可证,刀鲚(即长江刀鱼)名列其中。野生刀鱼告别餐桌,养殖刀鱼在市场上未成规模,用郑金良的话说,如今市面上“都是海刀撑门面”。海刀捕自江河入海口,过去的饕客是看不上的。但是长江禁捕后,刀鱼的市场需求依然巨大,海刀作为替代品也开始受捧。郑金良告诉记者,今年市场上品质最好的海刀,清明前每公斤要价也一度高达8000余元。河豚能养殖,长江刀鱼有海里的亲戚,“长江三鲜”中最早消失的鲥鱼也早有替代方案。作为长江鲥鱼的“远房亲戚”,美洲鲥鱼引入国内后,人工养殖迅速铺开并形成规模。虽然体态、口感与当年的长江鲥鱼确有差别,但是美洲鲥鱼也占了没有参照物的便宜,在市场上已经被消费者广泛接受。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孔令君 题图来源:受访者 提供 图片编辑:邵竞

来源:作者:于量

很赞哦! ()